孟莎美(Sharmistha Mohapatra)(印度)
李安再次獲最佳導演獎,在西方媒體上并不是奧斯卡報道中的頭條新聞。
美國媒體和美國人更關(guān)心的,是另外兩部“美國主旋律”的熱門影片---《逃離德黑蘭》和《林肯》。前者講的是1979年中情局如何以拍攝一部電影為名成功解救出在伊朗被困為人質(zhì)的美國外交官的故事,《林肯》則是美國人對于自己過往的再認識,和對“美國夢”的又一次致敬。
英國媒體也沒有著重關(guān)注李安和《少年派》。英國各大報在奧斯卡頒獎當天都推出了“奧斯卡特刊”,但除了紅毯禮服集以外,英國人更關(guān)心的是自己的同胞。比如《每日電訊報》只刊登了兩篇深度報道,一篇是關(guān)于憑借《林肯》再次獲獎的英國籍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另一篇則是關(guān)于首獲奧斯卡獎的英國歌壇新生代偶像阿黛爾。
在西方媒體眼中,李安只是成功的少數(shù)族裔導演中的一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值得祝賀但或許并不需要大書特書。但李安的再次成功,對于華人世界來說,卻似乎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和勵志效果。
華文媒體和全世界的中國人,幾乎把本屆奧斯卡當成了“李安獎”。一個關(guān)于李安如何曾經(jīng)失業(yè)、潦倒和窘困6年,其間幾乎放棄電影夢想,最終又在妻子的鼓勵下堅持下來的故事,被中國人在中英文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要記得你心里的夢想》。
我想,李安也代表了中國人心里的一個夢想---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化人物不只局限于華人世界,真正被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所“看懂”并認可。
這個艱難的任務,為什么李安做到了?為什么其他很多有志于此的中國導演沒有做到?
在我看來,李安其實并不是一個有野心的導演,他從不著眼于拍出宏大場景和重大事件,他只是一個努力把故事講完美的人---不管這個故事是發(fā)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還是60年代的美國,或是印度和加拿大。這些年來,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心理依賴感:只要是李安的電影,一定非常細膩精致好看,只要看到“李安”兩個字,你幾乎就可以買票去看。
更重要的是,他所有故事的主題,都是超越國界但清晰可見的---信仰、勇氣、困境、超越自我……
這個獲獎之后不斷合什感謝、說話輕柔的靦腆的東方男人,以最謙卑的姿態(tài)、最耐心的等待,到達了那個夢想。
更關(guān)鍵的問題是:李安的成功可以復制嗎?還會有下一個李安嗎?
我想,這取決于中國人自己---你們有這樣的耐心和謙卑(而不是金錢和雄心)運用世界通用的語言(而不是只有中國人理解的語言)講述一個關(guān)于人性不完美卻努力追求完美的動人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