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姝婕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有位朋友給我說了這樣一番話,他說這人啊,小時都是有棱角的,進入社會以后,要先學(xué)會把這些棱角磨圓了,等自己有了資本,再把這些棱角長出來。彼時乍聽了這番高論,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也很感動他這樣肯教我。當(dāng)天晚上睡覺,揣了個寶貝般喜悅,有些激動,有些新鮮,有些忐忑,盡琢磨自己應(yīng)該去磨掉什么了。
還好,第二天醒來我還是糊里糊涂,信著性子該干嘛干嘛去了。
事隔多年,再憶起那朋友的話,憶起自己那個晚上的心情,心里有那么點點的痛。這點痛,是對年輕的自己的一種痛惜,聽到那么腐朽的論調(diào),竟還如獲至寶一樣的快樂。那時候真是不懂,生命的珍貴,情操的高貴,根本容不得這樣的褻瀆。值得慶幸的是,那只是我少年天空里的一把塵沙,風(fēng)吹過,沒有留下什么痕跡。
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確是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一種智慧。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自然感受不同,所受到的歷練也不同。然而,無論諳于世故,人都不應(yīng)失去他原本的真。真的,才是受用無窮的,是打開人際關(guān)系的唯一的鑰匙。對于某些人的嘴臉,不想看的就不看,不想周旋的就不周旋,放下它,身前身后,都干凈無物。
世人多羨慕晉人的率性與瀟灑。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超然脫俗,幾無塵世之感,令人向往。然,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寧可挨餓也不委屈自己的悠然氣度,才是得到精神自由的前提。人性的美,才折射出生活的美。還有那個死亡也奪不去名士風(fēng)流的嵇康,一張焦尾琴,一曲廣陵散,更留下無窮韻味。魏晉士人的人格魅力,當(dāng)如廣袤的夜空上的那一輪清月,永遠的撫慰著自由的心靈。
嗟嘆著古人的任性曠達,還回到現(xiàn)實中的物質(zhì)生活?,F(xiàn)代人的物質(zhì)享受,大概是古人怎么想也想不到的,物欲成就了時尚,成就了高科技,就是成就不了人本身。人人都在說累,工作累,人情累,實在累的不行了,一咬牙出去旅游,旅游也搞的跟打仗似的,比不出門還累。人放不下的東西太多了,欲望禁錮了心靈,自己打不開自己心里的門窗。
心靈的內(nèi)容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內(nèi)涵,人只有在天地間才會多些悟的靈感和做的創(chuàng)意,從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歸于平和,真知方可還原樸素。什么時候能表現(xiàn)出那臨窗極目的舒昂,那不僅是一時的心情,更是一種心靈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