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仁杰
2013年4月6日,浙江昆劇團在杭州舉行考試,面向全國招收“第六代”傳人。成立于1955年的浙江昆劇團,在原民間“國風蘇昆劇團”基礎上組建,曾出現過“傳、世、盛、秀、萬”五代同堂的興盛時期。目前,聲名卓著的“傳”字輩老師已相繼離開了舞臺,“世、盛、秀”三輩擔當起重任。本文介紹的沈世華就是當年浙昆“世”字輩演員、如今是在京授業(yè)傳藝的昆曲代表性傳承人。
相識西子湖畔
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昆曲的保護與復興,關鍵在于它的傳承人。于丹曾說過:昆曲至今已有600歲,它的代表性傳承人年齡加起來也是600歲。昆曲代表性傳承人之中,有一位浙江慈溪人,她叫沈世華,現居北京,是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我與沈世華相識已有12年,初識正是在200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昆曲列入世界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不久。是年8月,文化部藝術司與浙江省文化廳聯(lián)合在杭州舉辦了一次由海內外昆藝界精英參加的紀念昆曲的大型活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派員前來與會。我因在這一年7月1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fā)表了《昆曲—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藝論,也有幸受邀參加。
那天上午我來到指定的下榻飯店辦完報到登記手續(xù)后,發(fā)現桌旁坐著一位容貌清秀、氣質不凡的女士,在笑吟吟地望著我。我一見到她頗感面熟,也報以微笑。“我也是慈溪人呀!”—她是從登記表上知我來自慈溪才望著我,原來還是老鄉(xiāng)。
于是我禮貌性地問:“您好!貴姓?”“姓沈?!薄胺济??”“沈世華。”哇!怪不得如此面熟,原來是我極為欣賞的昆劇《西園記》中飾女主角王玉真的沈世華!我們立即拉近距離攀談起來。她說她老家在慈溪沈師橋……我們相互交換了各自名片、資料。之后,我又多次采訪了她。
從藝昆曲六十年
沈世華原名沈月華,雖說是慈溪沈師橋(今屬觀海衛(wèi)鎮(zhèn))人,卻出生在上海。父親是上海一家肥皂公司會計,母親是家庭主婦。她從小就愛看戲唱戲,學唱各劇種唱段惟妙惟肖,活潑可愛更不在話下,受到老師、同學及鄰里的稱贊。
1953年暑期,她小學畢業(yè)了,就隨父親到杭州游玩。在一家餛飩店里邂逅國風蘇昆劇團(浙江昆劇團前身)名角王傳淞,即在昆劇《十五貫》中扮演婁阿鼠的那位名丑。因為同桌進餐,沈月華見他胸前佩著一枚劇團的徽章,便冒失地問:“伯伯,您是在劇團工作?我想學戲,到哪兒去投考?。俊蓖鮽麂炼嗽斄怂环?,對她爸說:“這小姑娘的五官長得蠻好,眼睛有神,是塊學戲的料。明天到人民游藝場第三劇場找我吧!我姓王?!币勒账膰诟溃稳障挛绺概畟z來到劇場,先看戲,戲散后去后臺找王傳淞。王傳淞熱情地接待了他們,又約來了幾位劇團同事,對沈月華作了一番測試。最后告訴她:明天來報到吧!就這樣沈月華高興地踏上了昆曲之路。
進入劇團后,她成為“世”字輩的一員,排藝名為沈世華。上一輩的昆劇藝人為“傳”字輩,下一輩是“世”字輩??梢姰敃r昆藝界早就立志要把這一劇種“傳世”下去?!笆馈弊州吪輪T藝名的后一個字都是草字頭,“華”的繁體字正是草字頭。
當時劇團的條件很艱苦,但沈世華不怕苦,除了天天跟著“傳”字輩老師學唱昆曲、學昆劇閨門旦表演外,同時還要學文化,特別是學古文和古典戲曲等。因昆劇不同于其他戲曲劇種,它不僅唱腔優(yōu)美,而且文詞典雅,這就要求演藝人員在這方面下大功夫。劇團特聘浙江圖書館館長、國學大師張宗祥先生擔任學員們的文化教師。沈世華學文化同樣刻苦努力,為其后來擔任教授打下了深厚功底。
當然主要還是學表演。由于天生麗質,嗓音清潤,聰穎善悟,師承朱傳茗、周傳瑛、俞振飛、周傳錚、方傳蕓、沈傳芷、姚傳薌、劉傳蘅、張嫻諸名家,并得到王傳淞、包傳鐸、言慧珠的指授,沈世華進步很快,功底日見扎實,戲路較寬。
1958年,17歲的沈世華學成后即留團擔任當家閨門旦角。幾年后又兼任教學傳藝工作。她曾飾演與教過的昆劇劇目與角色近百,其中有:《十五貫》之蘇戌娟,《牡丹亭》之杜麗娘、柳夢梅,《桃花扇》之李香君,《長生殿》之楊貴妃,《西廂記》之崔鶯鶯、紅娘等。1979年,沈世華主演《西園記》(飾王玉真),被攝制成彩色影片,其表演技藝精湛,廣受海內外好評。
自從滿師擔任昆劇團主演以來,沈世華獲獎頻頻。1961年剛滿20歲的她參加浙江省青年演員會演,以出演《琴挑》《百花贈劍》兩劇,被評為全省五名青年尖子演員之一;1962年參加蘇、浙、滬三省市昆劇觀摩演出,在青年演員評獎中名列榜首;1984年在北方昆劇院任職時,以《游園驚夢》一劇參加北京市首屆中青年演員調演,獲最高獎項“特別獎”,等等。
更有眾多戲劇藝術家,如程硯秋、馬少波、史若虛、俞琳、吳祖光、黃宗江等看了她的演出都贊不絕口。不少著名戲劇評論家及專家,如趙景深、吳小如、朱文相、胡世均、宋鐵錚等皆曾撰文贊譽她的演藝;1992年,臺灣有家報章刊出專文,稱譽她為“劇壇師表”。
沈世華的丈夫鈕驃是一位在京劇演藝、戲曲研究及教育方面頗有影響的專家,現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編審、碩士研究生導師,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學會理事等。曾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離休后仍從事戲曲研究及教學工作。1960年前后,當時還是京劇演員的鈕驃在杭州演出,邂逅沈世華,兩人從相互欣賞到熱戀,終結連理。他倆育有一女,其女鈕曉晴現為影視制片人。
傳承昆曲重在教
1982年沈世華從杭州調往北京,先入北方昆劇院任主演并兼教學傳藝;幾年后調中國戲曲學院任教,不久被晉升為教授。從青年時期開始邊演邊兼教,到戲曲學院專職任教傳藝,沈世華不改昆曲要“傳”“世”下去的初衷。她教過的學員、學生中,有大學的研究生、本科生、??粕?,劇院劇團的演員、學員和藝術院校的進修教師,并輔導過不少知名演員。學生中不少人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以及全國性和省市級獎項。2005年她被文化部聘為昆劇旦角藝術傳習班主教導師、首屆京劇專業(yè)中青年教師高級進修班導師,并多次擔任昆劇演員賽事的評委。
自進京以來,沈世華還向日本、美國、德國、法國、比利時、墨西哥、丹麥、瑞典、西班牙、新加坡、韓國等外國留學生教授了昆劇藝術。1996年她赴臺灣講學并舉辦了三次專場演出;后又兩次赴臺講學,三次赴香港講學、授藝。2011年春,又應邀赴臺灣為臺北昆曲研習社排演“故宮新韻”全本《牡丹亭》作藝術指導。
作為中國昆曲藝術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的沈世華,除了演和教,當然也有著作問世。已出版的(與人合著)有《中國昆曲藝術》《傳統(tǒng)京劇人物造型薈萃·昆曲50折》等專著,并在《中國戲劇》《戲曲藝術》《藝術教育》等報刊發(fā)表文章多篇。因教學業(yè)績優(yōu)異,她被北京教育主管部門列入《德藝雙馨的藝術院校名師》一書。2011年,沈世華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因父母都是浙江慈溪人,沈世華成名后念念不忘家鄉(xiāng),曾多次隨團來慈溪演出,還親送父母骨灰到慈溪公墓,又多次探望插隊落戶在慈溪的弟弟。一直以來,她十分關注家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成就。
至2013年,沈世華獻身昆曲藝術已滿一個甲子。為此她正在寫一本書,暫名為《六十年從藝》?!?/p>
(本文攝影/劉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