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博
摘要: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跳級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妒指濉分械年P于人的異化、類存在和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都深深印刻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馬克思在此基礎上突破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缺陷,在對“人”的認識上,實現(xiàn)了對費爾巴哈視野中“人”的超越,從而奠定了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進行全面系統(tǒng)批判的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人;勞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7-0033-02
馬克思是崇拜費爾巴哈的,但是他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費爾巴哈派。在《手稿》中他接受了費爾巴哈的思想,但同時又不斷地改造和超越著費爾巴哈的思想。
當時,社會生活向人們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從何處來?二是人向何處去?這兩個問題的回歸也必然帶出了哲學的顛覆,新的問題的產(chǎn)生,即人到底是什么?費爾巴哈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意識。“一個完善的人,必定具備思維來歷、意志力和心力。思維力是認識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愛。理性、愛、意志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絕對本質,就是人生存的目的。”[1]28但費爾巴哈這種宗教式的人的理解并沒有完全滲透馬克思的心中,反而讓馬克思對他過多的強調自然而過少地強調政治提出了異議。正像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上的各種思想交替時提出的推動哲學家前進的絕不是純粹思想的力量,而是自然科學和工業(yè)的強大進步一樣,馬克思洞察并糾正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理論的缺陷。
一、“人”的本質的超越
在《手稿》中,馬克思贊揚費爾巴哈,認為“費爾巴哈是唯一對黑格爾辯證法采取嚴肅的、批判的態(tài)度的人?!盵2]96他把費爾巴哈超越黑格爾的功績總結為三。其中之一便是肯定了把“基于自身并且積極地以自身為根據(jù)的肯定的東西同自稱是絕對肯定的東西的那個否定的否定對立起來,”[2]96即肯定了費爾巴哈的“感性存在”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對立起來,實現(xiàn)了人從“絕對精神”到“感性存在”的現(xiàn)實回歸。也正是這種回歸激發(fā)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重新思考。
首先馬克思把哲學的重點確立為人,恢復了感性存在的權威。他在費爾巴哈和社會現(xiàn)實的影響下,批判黑格爾哲學的現(xiàn)實合理性,把關注的對象轉向現(xiàn)實的人。同時他繼承了費爾巴哈的自然主義感性存在的觀點,認為人是自然存在物。但是與馬克思不同的是費爾巴哈更加強調訴諸直觀,他闡明自然界對于人類的時間先在性和客觀實在性,單一的把人的活動作為一種消極的適應自然的活動。把人的本質看作為“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的普遍性,”[3]60從而把人作為“一般的人”被動地抽象孤立起來。馬克思則把感性存在放進了現(xiàn)實的生活中,他不僅把人與自然當作對象來理解,更把自然當作是人進行生產(chǎn)生活的手段和對象來理解,強調人在面對自然時的能動性與受動性,把人和自然辯證的統(tǒng)一起來,繼而揭示人是有意識能動的類存在物。其次,他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重新的解讀。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與費爾巴哈認為人的精神方面也就是他所認為的人的絕對本質不同的是,馬克思相信人是類存在物,應該是回歸到現(xiàn)實中,通過對生產(chǎn)生活活動的分析,得出人的類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這種活動不同于動物的生命活動,它是人們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的活動。它可以按照任何一個尺度進行生產(chǎn),它可以通過人的精神能動地改造生活。再次,也正是這種現(xiàn)實的回歸,讓馬克思通過對人的本質的分析批判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壓迫?!叭说念惐举|——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盵2]58人的類本質的異化把人的優(yōu)點變成了人的缺點,把人的自主活動、自主意識貶低為人的生存手段。而“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2]55
馬克思在這時進行對人的本質的論述時還始終帶有濃厚的費爾巴哈式人本主義的色彩,他繼承了費爾巴哈關于人是自然存在物和類存在物的觀點,但是他卻把自然存在物與類存在物相區(qū)別,把類存在的本質作為人的根本本質——即把有意識的對象性勞動作為人的本質的觀點是卓越的,通過勞動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把自然納入到人類歷史考察范圍,把現(xiàn)實作為其關注的對象,是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第一次超越。
二、“人”的屬性的超越
費爾巴哈曾說過:“對我來說,沒有了別人,世界就不僅顯得死沉和空虛,而且也顯得無意義和無理智,人只有在別人身上才了解自己和意識到自己;但是,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世界。”[1]112上述可見,他也曾試圖表示出人與人的關系的重要性,但是他的這種虛無的控訴也僅僅是對其不能把握社會的真實狀態(tài)的一種希望性解答。在面對人的社會屬性的問題上,費爾巴哈巧妙地把這個問題拋諸腦后,強調把人僅看作是與自然同一的類存在物,要求人對人本身,即對人的肉體和人的精神的絕對關注,忽視人的現(xiàn)實和歷史,天馬行空的要求恢復“人”的自然本真狀態(tài)。
馬克思則抓住了費爾巴哈關于人的屬性的論述的缺陷,他把他的視野擴大到了整個社會,甚至整個人類。透過現(xiàn)實和歷史的視角,對人的社會屬性進行了探討。第一,馬克思在《手稿》中總結到人是社會存在物。他在分析有意識的勞動是人的本質之時,也看到了人的社會性。社會性是一種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是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合性和合作性,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愛的關系。他指出這種社會性根植于人的類本質之中,主張把人的生產(chǎn)勞動看作是社會性勞動。馬克思從歷史和現(xiàn)實出發(fā)指出,在私有制和交換的前提下,每個人的需要和需要的滿足都是基于他人的勞動,人人互為手段,通過個人的勞動在滿足他人需要的過程中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聯(lián)系。但正是這種他人的勞動卻在勞動的異化過程中,掩蓋了人的社會屬性,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把人變成了孤立的、自私的、不平等的個體。第二,馬克思在剖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即人的社會屬性之時,影射了現(xiàn)實生活的社會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是人之于他人的存在的存在。他認為宗教、家庭、國家等關系都不過是社會存在的特殊方式,是以脫離社會整體的個人為標志的市民社會所擁有的,是建立在私有財產(chǎn)基礎上作為“非社會”存在的。馬克思還指出“社會”應該是與人的社會本性一致的真正的人的社會,即共產(chǎn)主義。在這種社會中,人通過有意識的勞動在生產(chǎn)人類社會的過程中把人和自然界統(tǒng)一起來,并且不斷地改造著人自身,從而完成人現(xiàn)實的實現(xiàn)。但是在資本主義的“非社會”中,異化勞動卻“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2]58,這樣的異化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人同人相異化。使得自然界與人對立,人化的自然反過來統(tǒng)治人,人的生產(chǎn)活動變?yōu)槿说闹\生手段,人的類活動變成人的異化勞動,人的社會屬性變成人的孤立存在,人的社會變成人的非社會。
馬克思通過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得出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物。相比費爾巴哈僅從人的自然屬性的角度思考問題,馬克思加入了社會一詞來否定費爾巴哈在歷史與現(xiàn)實面前的無作為。雖然對人的社會性認識還不夠準確,但是轉向歷史和現(xiàn)實的他對人的社會屬性的挖掘是馬克思面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性的積極突破。他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的殘酷,勾畫了一種美好人際關系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雖然這種社會是歷史大門之后的場景,但是這時的馬克思還沒有找到正確通往這座大門的鑰匙,依然沉浸在人本復歸的被動泥潭里。
三、“人”的現(xiàn)實的超越
在《手稿》一文里,馬克思開篇就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行的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和私有財產(chǎn)的分析,完成了他對社會的分析與對人的現(xiàn)實的超越。第一,社會已經(jīng)形成了兩大陣營,即有產(chǎn)和無產(chǎn)的對立。區(qū)別于費爾巴哈從人自身的依賴感上尋找異化的根源,馬克思回歸現(xiàn)實,指出“只要還沒有把它理解為勞動和資本的對立,它還是一種無關緊要的對立,一種沒有從它的能動關系上、它的內在關系上理解的對立,還是沒有作為矛盾來理解的對立,”[2]78他觸及了當時社會的根本問題,即私有財產(chǎn)的存在。他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私有財產(chǎn)的主體本質也是勞動,通過異化私有財產(chǎn)代替勞動成為了對人的桎梏,否定了人的實現(xiàn)。所以要實現(xiàn)人的回歸,只有進行對私有財產(chǎn)的揚棄。面向現(xiàn)實,馬克思已經(jīng)在迷霧之中看到了歷史之謎需要開啟的那座高聳的大門,只不過他還需要撥開迷霧,找到鑰匙,才能開啟大門,通向美好的共產(chǎn)主義。第二,如果說當時的馬克思找到了那座大門,雖然他還沒有找到鑰匙,但是無比幸運的是,他選擇了有真正鑰匙的那一堆進行尋找,這使他成為了最接近歷史大門的人。他指出“理論的對立的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絕對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任務,”[2]88同時強調“要揚棄私有財產(chǎn)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產(chǎn)主義就完全夠了。而要揚棄現(xiàn)實的私有財產(chǎn),則必須有現(xiàn)實的共產(chǎn)主義行動?!盵2]128那么這將是一場什么樣的現(xiàn)實運動呢?如馬克思所描述的那樣,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只有用物質的力量才能摧毀物質的力量,作為解放心臟的無產(chǎn)階級必須拿起武器,像當時的法國社會主義工人已經(jīng)聯(lián)合起來一樣,共同揚棄、打破私有財產(chǎn)。而只有揚棄和打破私有財產(chǎn)的存在,徹底的消滅私有制,才能使“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盵2]85
馬克思對人的分析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基礎上的,思維上仍然依賴于費爾巴哈的人本復歸邏輯的他,卻在對“人”的問題上潛在地超越了費爾巴哈。透過歷史和現(xiàn)實,馬克思突破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缺陷,在對“人”的本質、屬性和現(xiàn)實的認識上,實現(xiàn)了對費爾巴哈視野中“人”的超越。雖然這時《手稿》中所描述的“人”還不是實踐的人,但是《手稿》中對“人”的分析卻為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進行全面系統(tǒng)批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2.
[2]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