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靜平
【摘 要】國內外很多國家的保險相關法律中都有不可抗辯條款,雖然規(guī)定形式有所差異,但是其基本原理和原則大體相同。不可抗辯條款有利于平衡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本文從不可抗辯條款的含義及立法作用入手,分析不可抗辯條款的理論基礎,并指出保險合同中不可抗辯條款的缺陷對其進行深入解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
【關鍵詞】保險合同;不可抗辯條款;解讀
1.不可抗辯條款的含義
《保險法》第16條第二款是對不可抗辯的規(guī)定:“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fā)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從這一規(guī)定可以得出,在保險法中,不可抗辯條款一般指人身保險合同在生效并滿一定時期后,即變成不可爭辯的法律文件,保險人就不能再以投保人投保時違反了最大誠信原則為由,或者以沒有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為由要求解除保險合同、拒絕承擔保險責任。
2.不可抗辯條款的理論基礎
2.1保護消費者的理念
保險合同屬合同的一種形式,它所承載的是保險這一特殊的商事行為,所以它與一般的合同相比具有幾點特殊性,即:雙務性、諾成性、有償性、非要式性、射幸性、附和性以及繼續(xù)性。雖然保險合同較之一般的合同相比有這么多的特殊性,但它也適用一般合同的定義,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并且在訂立合同時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應是真實、自由,充分體現意思自治理念。而不可抗辯條款的理論依據之一就在于保護保險消費者在訂立合同中的弱勢地位,督促保險人盡快履行其核保調查義務,未盡此義務的,事后不得主張投保方違反了如實告知義務,保障被保險人在合同履行一定期限后對保險金的期待權。
2.2最大誠信原則的體現
誠信原則本是民法上的原則,長久以來被稱之為“帝王條款”,商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也須以誠實信用為立法之原則。保險這種商事行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經營風險的行業(yè),也是經營信用的行業(yè)。且保險法中的最大誠信原則較之民法的誠信原則,對于誠信的要求更高。最大誠信原則原則可以作為不可抗辯條款的另一理論基礎,一方面基于它規(guī)定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在訂立合同時應對保險人如實告知與保險契約相關的事實情況,否則將導致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產生;另一方面,在告知有瑕疵的合同成立之后一段期間內,若保險人不積極履行核保調查義務也屬不遵守最大誠信原則,當一定期間結束,保險人享有的合同解除權也隨之消滅。這是不可抗辯條款的本質,也是對最大誠信原則的補充,它要求誠信與公平,最大限度的平衡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的利益。
2.3實現被保險人的合理期待
根據上述不可抗辯條款的兩個理論基礎,保護保險消費者的弱勢地位以及最大誠信原則,都可以發(fā)現不可抗辯條款給予被保險人一種期待最終可得保險金的權利,即使投保人在訂立合同時有過失,當合同成立兩年后,被保險人仍有期待實現自身權利的權利。體現在壽險契約中,即是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訂立這種長期性契約就是為了多年后實現這樣的期待,即使在投保時有誤述、隱瞞甚至欺騙的情況,但經過一段較長的時期未發(fā)生保險事故,保險合同還可以一直存續(xù),說明當時不實敘述之事實于保險人危險估計上無重要影響,被保險人依舊可以期待自己利益的實現而要求保險人給付保險金。
3.合同中不可抗辯條款的缺陷分析
3.1未規(guī)定不可抗辯期內相關事項
按照保險法的規(guī)定,自保險合同成立之日起計算,超過兩年的,保險人就不得解除保險合同。但是在兩年之內,如果出現意外情況,保險合同應當如何處理,法律并未做明確規(guī)定。例如,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內即自殺身亡,或者有證據證明其以欺詐形式投保等,這些都應當屬于保險公司解除保險合同的事由,但如果保險公司并未在事故發(fā)生時解除合同,或者由于臨近兩年期限而未能及時解除合同,應當如何解決,保險法未對此作出規(guī)定,就容易產生各種糾紛。
3.2未規(guī)定不可抗辯條款的例外情形
從司法實踐來看,并非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所有的情況都可適用不可抗辯條款。比如,無效合同、欠交保費且超出了寬限期等情況,這些情形下投保人都存在惡意違反誠信原則的心理,應當屬于不可抗辯的例外。美國保險法規(guī)定,不可抗辯適用于投保人由于過失或故意甚至欺詐訂立了的保險合同,只要超過可抗辯期,以上均不能成為可抗辯的理由。但美國的不可抗辯條款同時明確了其適用的前提條件:一是投保人必須按時繳納保費,壽險合同至兩年抗辯期限屆滿時一直有效;二是抗辯期限屆滿時被保險人必須存活。因此,為了凈化保險合同的環(huán)境,遏制犯罪行為,有必要對不可抗辯條款的例外情形加以明確。
3.3未規(guī)定不可抗辯條款只適用于人身保險
新《保險法》將不可抗辯條款置于保險合同的總則部分,從立法技術上來講,是承認所有的保險合同都適用不可抗辯條款。這樣規(guī)定是有一定問題的。財產保險合同多為短期合同,很多財產保險合同甚至不能達到兩年的不可抗辯期限,而財產保險的事故發(fā)生后相對人身保險事故較為容易舉證,更易產生索賠糾紛,因此財產保險合同不應當適用不可抗辯條款。同樣,意外保險合同的期限也較短,也不能適用不可抗辯條款。因此不可抗辯條款應當適用于人身保險合同以及健康保險合同當中。
4.不可抗辯條款的使用建議
4.1明確不可抗辯條款的承保范圍
我國的保險法中將“不可抗辯”條款是規(guī)定在保險合同一章的“一般規(guī)定”中的,這樣不免讓人會疑問,如此規(guī)定是否意味著無論是人身保險還是財產保險都可以適用該條款?但是在國際上通行的慣例以及很多保險業(yè)發(fā)達國家的保險法的規(guī)定中,一般都規(guī)定“不可抗辯”條款只適用于人身保險,特別是在壽險中,而不適用于財產保險。壽險契約具有長期性的特點,投保人訂立此合同的目的就是為了多年后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的生活和經濟有所保障。而財產保險契約屬短期合同,將“不可抗辯條款”適用于短期性的財產保險契約,這是我國新保險法對于該條款規(guī)定的不足之處。應將其直接規(guī)定到“人身保險合同”一節(jié),明確它的適用范圍。
4.2明確不可抗辯條款的賠償時限
由于新法對該條款規(guī)定的不完善,所以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當被保險人在兩年內身故的情況,如若被保險人在合同訂立后兩年內死亡,但受益人拖延到兩年后申報并申請賠償,那么保險人是否按照“不可抗辯”條款進行賠償?對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規(guī)定,只要兩年期限內被保險人繼續(xù)存活,且一直支付保費,被保險人或受益人就可以行使反抗辯的權利。所以我國在以后的保險法實施細則等法規(guī)中應明確這點,使得該條款在我國的行使更為正規(guī)。
4.3明確不可抗辯條款的“不爭期”
也有人對“不可抗辯”條款所規(guī)定的兩年的“不爭期間”存有異議。一方面,一部分人認為,兩年期間過于短,應堅守“保險契約之最大誠信之理念與精神”,將不爭期間延長更久;另有人認為,對于不爭期間的長短應從保險業(yè)的專門技術性著眼,應用統(tǒng)計理論與事業(yè)經驗的形成的技術來限定此期間。另一方面,英美等國將此期間一般規(guī)定為兩年,這是出于對保險合同雙方的安定性入手。筆者認為,綜合我國保險業(yè)和保險法的發(fā)展現狀,此次新法中規(guī)定的兩年的不爭期間較為合理。
【參考文獻】
[1]樊啟榮.保險契約告知義務制度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梁宇賢.保險法新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陳欣.保險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