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比起儒家而言,道家研究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相對而言力量要薄弱得多,這當然與道家的性質(zhì)有關(guān),也與道家的勢力有關(guān)。從性質(zhì)上講,道家學說強調(diào)靜修、靜養(yǎng),漠視事功,在歷史上的地位亦遠不如儒家;從勢力上講,道家不如儒家代有傳人,亙續(xù)不絕,又有現(xiàn)代新儒家作鼓吹,道家的主要人物就是老子和莊子。但是,若就人物本身而言,對于老子與莊子的研究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當今,并不比中國歷史上其他任何人為少,也就是說,如果單就個體人物研究而言,關(guān)于老子與莊子的研究,并不比其他任何人物,如孔子、孟子、朱熹為少。
但是,另一方面,關(guān)于儒家及其人物,人們可以贊成,可以不贊成,但無論如何,其誤讀、誤解的成份相對而言并不是很大,或者并不成其為問題。而道家的情況就不同了,不要說反對道家學說的人或是對道家學說抱有偏見的人,就是贊成、以至于提倡道家學說的人、就是自命為道學專家、寫過很多關(guān)于道家、關(guān)于老子、莊子論文及著作的人,對于道家、對于老子、莊子的誤讀、誤解都很深。我們甚至于有時不無這樣的感慨:一個寫了好幾本關(guān)于老子之書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懂老子,一個寫了好幾本莊子之書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懂得莊子。所以,與表面上的熱鬧無關(guān),充斥于市場的關(guān)于道家、關(guān)于老子、關(guān)于莊子的書籍,里面包含著太多的胡說。
現(xiàn)在市面上關(guān)于道家的大量的書籍,不是從人生哲學、道德修為的角度來講道家,而是從管理學的角度、從謀略的角度來講道家。講到道家,人們最常說的話是:“道家講無為”。暫且不論對“無為”作種種不同的理解,“無為”是否是道家的根本品質(zhì)、根本特色,就已經(jīng)是很有問題的。在道家的思想體系中,無為是從屬于自然的、自然是從屬于道的。道是第一層次的概念,自然是第二層次的概念,無為是第三層次的概念。對于一個以道為守的人而言,對于得道之人而言,不需要講自然,因為他們本身很自然。對于不自然的人才要講自然,而自然并非人為的追求,追求自然本身就不自然,講自然是要讓人們回歸到自然。如何回歸自然,無為是一條簡便的途徑。所以單講“無為”,以“無為”為道家思想的根本,是偏離于道家根本的?!独献印返诎耸徽伦詈笠痪湓捠牵骸疤熘?,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應當是老子思想的歸結(jié),這能說是“無為”嗎?更有甚者,認為道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如此一來,道家不就成了陰謀論者?也確實有不少人將道家當成陰謀論者。其實,在道家,在老子那里,“無為”本身就具有目的性的意義,而“無不為”并非就是目的,而只是一結(jié)果?!独献印返谌苏旅鞔_講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講:“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安坏隆辈⒎菬o德,而是真有德,真有德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無為而無以為”,不是要通過無為而得到什么,而達到什么。在道家的思想中,“無不為”只是對“無為”的一件獎品,但人們做事,卻不是為了這件獎品而才去做事。
對于道家的誤解,最常見的說法還有:“儒家講人道,道家講天道”,“儒家倡導倫理型人格,道家倡導自然性人格”。“道”的本義是大路、坦途,道與路最大的不同是:路是人走出來的,而道則是預先就有的,是人所應遵循的。自然界的一切,除人之外,都不會背離自己的“道”,都會不動搖地按照自己的“道”行事。狗不會離開自己的道,狼也不會離開自己的道。只有人,才會時不時地背離自己的道。老子寫出《道德經(jīng)》,就是要人明白自己的道,守住自己的道。難道《道德經(jīng)》一書是要給狗看的嗎?狗不僅不看,而且不用看,因為狗一定能守住自己的道。其實儒家講人道,道家講的也是人道,無非儒家是就人倫而講人道,道家是因自然而講人道。說儒家倡導倫理型人格,道家倡導自然型人格。所謂自然型人格,就是要消除掉人性、人情以及理想、追求、欲望等種種屬于人的因素,如此一來,似乎道家不要人做人,而是要讓人成為物,有人用《莊子》書中的話來形容,就是:“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在《齊物論》中是顏成子游眼里的南郭子綦,而南郭子綦自己的說法是:“今者吾喪我”;“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于獨也”,在《田子方》篇中是孔子眼里的老子,而老子明確指出:“吾游心于物之初”;“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語出《庚桑楚》,其后之語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只是表明在功名利祿面前不動于心。所以,以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道家所倡導的人格,只是對于道家的嚴重誤解。
具體到莊子本人與《莊子》一書,誤解、誤讀之病更為嚴重。提到莊子,人們常常把他定義為相對主義、虛無主義、不可知論、懷疑論、宿命論、主觀唯心主義,我們的哲學史教材就是這樣講的,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一直講到現(xiàn)在。今年出版的一本頗為重要的中國哲學史教材,對于莊子的基本結(jié)論大體還是如此。上個世紀80年代,有人將莊子打扮成為對于異化世界的抗議者,現(xiàn)在又有人將莊子說成一個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無可奈何者,一個憤世嫉俗者,一個安命論者、順世論者。從郭象以來,莊子一直受到人們深度的誤解,甚至如劉文典認為,這個世界上,除了他之外,可能根本就沒有人懂莊子。后世之人往往還會繼續(xù)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以為前世之人對于莊子全都理解錯了。問題之所以會如此嚴重,除了《莊子》文本的難解之外,不能將莊子的思想作支離性的理解恐怕是其關(guān)鍵。莊子的思想本是一個整體,如不作一整體理解,只就其某一方面任意開發(fā)出去,是很難把握其中究竟的,也是很容易產(chǎn)生深度誤解的。
我常常對自己的學生講,講莊子,如果一開始就講“齊物論”,那他肯定不懂莊子,如果將“齊物論”當做一種認識論,那更是誤解了莊子。很多人寫了一本又一本關(guān)于莊子的書,但不懂莊子哲學的問題,不了解莊子的問題意識,只是按照自己的思想任意圖解莊子。如果將“齊物論”當成一種認識論,開發(fā)莊子如何如何“齊物”,以至于“齊物我”、“齊生死”、“齊是非”,結(jié)論也許是莊子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必須將“齊物論”與莊子的人生論聯(lián)系起來,“齊物論”其實是莊子人生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齊物論”不是給了我們一個看待問題的眼光,而是給了我們一個對待問題的胸懷,所以,“齊物論”不是什么認識論,而是一種心胸論、一種境界論。
有的人關(guān)于莊子的研究不可謂不專門、不專業(yè),對莊子哲學中的一個一個問題作現(xiàn)代性的解讀,講道與物的關(guān)系、物與人的關(guān)系、言與意的關(guān)系,甚至于不遺余力地探討莊子關(guān)于萬物生化的理論,關(guān)于天人感應的理論,關(guān)于事物循環(huán)發(fā)展的理論等等。而莊子本身的問題是什么?莊子思想的理論體系如何,卻完全被抹煞了。這樣的研究,與莊子思想總是處于隔膜狀態(tài)。所以,關(guān)于這樣的研究,本身并無所謂對與不對的問題。如前所述,莊子哲學的主體是人生論,莊子哲學對人最大的啟迪也是他的人生論,莊子哲學的現(xiàn)代意義,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人生論?!洱R物論》不無感痛地言曰:“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現(xiàn)實之人的疲役以及由此而來的“芒”,是莊子關(guān)注的問題所在。在莊子看來,人生竟是如此,但是,必然就是如此嗎?如此人生是實然還是必然?抑或就是應然?人到底應當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人應當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面對自己今生今世所遭受的一切?莊子哲學的重心正是在這里。不把這些問題搞清楚,只將一些具體言語作廣泛地發(fā)揮,是永遠無法理解莊子的。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xù)有人提出“新道家”的設想。提出建構(gòu)“現(xiàn)代新道家”,這樣的想法本身沒有任何問題。然而,關(guān)于現(xiàn)代新道家的一些具體主張,也還是有問題的。首先,哪些人屬于現(xiàn)代新道家?不論是將李約瑟、湯川秀樹、卡普拉當成新道家,還是將嚴復、金岳霖、方東美、宗白華當成新道家,都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因為在這些人身上,我們實在看不出他們對于道家思想、道家學說的發(fā)揚與發(fā)揮。提倡新道家的很多人,或者有極深的道家情結(jié),或者雖無道家情結(jié)但對道家有同情的理解,或者無同情性理解而只是為了學術(shù)上的標新立異,這樣的一些人,由于不同的原由而要標舉一個“現(xiàn)代新道家”的群體。但這樣一個“現(xiàn)代新道家”的群體,其整體形象是非常模糊的,其基本品格也是非常之不成形的。“現(xiàn)代新儒家”無論是作為一個思潮,還是作為一個群體,是已然的事實。為了與儒家對立,為了與儒家分庭抗禮,而劃拉出一個“現(xiàn)代新道家”群體,如此以來,就以為真的可以與儒家抗禮了,這種意識是較為狹隘的?!艾F(xiàn)代新道家”不是歷史,還沒有成為現(xiàn)實,這才是基本的現(xiàn)實。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提出道家學說的現(xiàn)代發(fā)展,有意識地建構(gòu)“現(xiàn)代新道家”,旗貼鮮明地表明自己學術(shù)思想的“現(xiàn)代新道家”氣質(zhì),這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是應當大力提倡的。然而,在倡導建立“現(xiàn)代新道家”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不要將道家與儒家截然對立起來。將道家與儒家截然對立起來,其然有自。司馬遷作《史記》,于《老子傳》中有言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歷史上、現(xiàn)實中,將儒道對立起來的大有人在。但事實上,儒道兩家思想學說雖異,但并非針鋒相對。很多人總是講,儒家講仁義,道家反對仁義。這是一種非常糊涂的說法。儒家提倡仁義,道家并不反對仁義,而是更倡導道德,以為道德比仁義更為根本。現(xiàn)在倡導建立“現(xiàn)代新道家”,應當打消與儒家對著干、與現(xiàn)代新儒家對著干這樣一種態(tài)度與心理。其實,道家是最為胸懷廣大的。儒家動不動就講人禽之別。在儒家看來,人都應當行仁義,都有惻隱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而在道家這里,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只是昭示給人一種生活、一種狀態(tài)、一種思維方式。你可以這樣,也可以不這樣,但他們并不強迫你必須這樣。建立“現(xiàn)代新道家”,首先要具有這樣的胸懷。
第二,建立“現(xiàn)代新道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為了切實有效地發(fā)揚、發(fā)揮道家思想、學說中的優(yōu)秀資源。何為道家思想、學說中的優(yōu)秀資源?道家思想、學說中的哪些因素須要大力發(fā)揚?對于這些問題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要防止為了顯明而刻意標新立異。學術(shù)乃天下之公器,非個別人所得而私。依靠標新立異,可以建立新說,但無法形成強有力的學術(shù)思潮。建立“現(xiàn)代新道家”,靠的是學術(shù)上的執(zhí)著,靠的是精神上的擔當與護持,靠的是承繼偉業(yè)的使命感、責任感,靠的是同志們的同心協(xié)力與持之以恒。
發(fā)揚道家真精神,努力建設現(xiàn)代新道家,這應當是一切具有道家情結(jié)和對道家思想抱有同情理解人士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