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金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農業(yè)局 365400)
寧化薏苡是寧化縣傳統(tǒng)的薏苡主栽品種,在寧化縣種植歷史悠久,明崇禎版《寧化縣志》中便有薏苡記載。薏苡是禾本科苡屬植物,其果實脫殼后種仁叫薏仁米,俗稱薏米或米仁。寧化薏米除具有其他薏米的特點外,還具有“糯、甘、稠”等特征。全縣16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種植,常年種植面積300~800 hm2,總產量700~1400 t,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近年由于引進其他品種種植,小區(qū)試驗的黑穗病發(fā)病率較寧化薏苡高,有必要做好寧化薏苡黑穗病的防治。為此,對寧化薏苡黑穗病進行多年的田間觀察、調查,以了解其發(fā)生規(guī)律,從而提出防治措施。
被侵染后的植株,初期不表現(xiàn)受害癥狀,幼穗分化后開始表現(xiàn)癥狀,在田間很容易識別,染病的葉片、葉鞘、小穗會腫脹成球形或扁球形或橢圓形病苞,初變形的病苞顏色不變,但病苞內有黑色粉狀物,而后病苞慢慢變成紫紅色,最后變成黑褐色,病苞內部充滿黑色粉狀物。
薏苡黑穗病由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黑粉菌目、黑粉菌屬、薏苡黑粉菌侵染引起。剝開病皰的黑色粉狀物在顯微鏡下可見冬孢子散生,卵圓形、橢圓形、球形或不規(guī)則形,壁厚、呈黃褐色,密生細刺或瘤。冬孢子采用培養(yǎng)真菌的培養(yǎng)基PSA對薏苡黑穗病的冬孢子進行培養(yǎng) (恒溫25℃的條件下培養(yǎng)),3~5 d后在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到產生有隔的菌絲和梭形、無色的擔孢子。
薏苡黑穗病的病苞破裂后,散出的黑色粉狀物(冬孢子)附著在種子、土壤里越冬,次年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萌發(fā)產生菌絲和擔孢子侵染植株。受感染植株在幼穗分化時形成病苞,病苞破裂后又散出冬孢子散落在土壤或種子上,繼續(xù)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如此反復造成循環(huán)侵染。
由于種子都是農戶自己留用,沒有從無病區(qū)健株上留種,導致種子帶菌率高,造成翌年發(fā)病重。
薏苡一般是連片、多年種植,薏苡黑穗病發(fā)病重。冬天在薏苡收獲后,沒有將田間的枯枝、殘枝、葉等收集燒毀,或運出田外處理,田間積累的冬孢子為來年提供菌源。高肥、密植,特別是氮肥過多,導致田間濕度大,貪青徒長,薏苡黑穗病發(fā)病重。
多雨潮濕或干旱不能及時灌溉,薏苡黑穗病發(fā)生較重。
同一田塊避免連年種植,發(fā)病田塊實行2~3年以上的水旱輪作或與非禾本科作物輪作,能減少土壤里的病原菌數(shù)量。
播種前先曬種1~3 d,然后去雜、除秕,留下飽滿無病蟲種子??捎貌即蚓幙棿⒀b種子,放入1∶1∶100波爾多液浸種24 h或用3%石灰水浸種48 h或用50%多菌靈300倍液浸種15 min,浸后用清水洗凈,晾干播種。也可用60℃溫水浸種30 min,晾干后播種。也可用15%粉銹寧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
在無病田塊,選擇分蘗力強、分枝多、結籽密、成熟期一致的單株作采種母株,于果實成熟時單收、單打、單藏作種。
冬季在薏苡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園,將植株、枯枝、落葉曬干后及時燒毀或運出田外處理,減少來年菌源。
視天氣和土壤情況,適時灌跑馬水,做到溝間不漬水。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結合整地每667 m2施腐熟的豬牛欄糞1.0~1.7 t。不施帶菌肥料,避免施肥過多,特別是偏施氮肥,以防止薏苡貪青徒長。適當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結合田間管理,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從基部拔除,并把病株帶出田間深埋,不要留作漚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