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實驗小學,福建 南平353000)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小學美術各年級都設置了一定分量的欣賞·評述的學習內容,然而,在實際實施教學中,存在著制約學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發(fā)展的現(xiàn)象,導致學生審美鑒賞能力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長期以來,美術教學大多還停留在教授基本技能為主的狀態(tài)中,遇到欣賞—評述課型,要么回避不上,要么簡單介紹應付了事。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首先,美術教師對欣賞·評述課程能夠提高國人素質缺乏應有的重視;其次,與美術教師自身的藝術知識積淀和教學能力不足有關。這種現(xiàn)狀直接導致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浮于表面,有的僅僅局限于畫面漂亮——漂亮的色彩,漂亮的場景,漂亮的人物;有的關注的是“像不像”,如果物象描繪的能與照片相媲美,其認同點極高。他們一般只談直觀感覺,缺乏客觀評價能力。第三,有的教師雖然實施欣賞、評述教學,但時常把自己的判斷和理解強加給學生,抑制了學生形成個性化審美、評價、判斷的能力。
由于受美術課堂教學傾向于基本技能的影響,造成學生的藝術視野狹窄。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常常帶著個人偏好,面對西方藝術流派——野獸派、抽象派等作品時,表示看不懂也不認同。如:欣賞法國油畫家馬蒂斯的《舞蹈》時,許多學生認為他的畫形象不寫實,既沒有具體情節(jié),也缺乏豐富的內容,整幅畫只有三種顏色,色彩太單調,只是描繪一種輕松、歡快,又充滿力量的場面。對此類作品表示不解。他們對寫實的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場景,使用固有色的表現(xiàn)事物的作品較為認同。
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時無法使用美術專業(yè)術語來表述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大部分學生只會用:漂亮、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熱鬧、像或不像等簡單的詞匯評述,有時心中有一些感悟,卻無法用貼切的語匯表達出來。
欣賞水平停留在畫面表象上,不能從畫面的不同層面去觀察和研究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構圖特點、色彩使用、光源處理、材料應用、歷史背景、主題思想等,從而了解畫家的藝術修養(yǎng),作品的獨創(chuàng)性以及個人的繪畫風格。
藝術哲學觀點認為,人的思維方式、宇宙本體論、主客關系論、人生價值觀、人生理想對藝術作品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不同國度的藝術家,由于個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和廣度也不同,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也不一樣,形成的思維方式、人生價值觀、人生理想也不同,對宇宙本體論、主客關系論的理解程度也會有差別。但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是表現(xiàn)事物的本質,也可以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是表現(xiàn)事物的主要特征,或者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就是表現(xiàn)事物的某個顯著屬性或某個重要觀點[1]。
法國史學家兼文藝理論家丹納指出:任何一件藝術品都不是孤立的,它總是與一定的事物相互聯(lián)系并隸屬某個總體。第一,藝術品隸屬同事家;第二,藝術家屬于某一藝術宗派或藝術家族;第三,藝術宗派或藝術家族隸屬于社會。由此,要了解一件藝術品,要了解一個藝術家或一群藝術家,必須了解藝術家所屬的時代精神與社會風俗習慣,這既是對藝術品的最終解釋,也是研究藝術品的基本出發(fā)點。自然界有其氣候,精神方面也有其氣候,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決定著植物以什么樣的種類出現(xiàn),精神方面的變化決定著藝術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研究精神文明的產物與研究動植物界的產物相同,都只能根據(jù)它們各自的環(huán)境來解釋。所以,無論是研究繪畫史還是欣賞藝術作品,都只能根據(jù)它們各自產生的環(huán)境來解釋。這樣才能真正了解當時的人面對生活、災難、愛情、信仰、社會變革等情況時,持有什么樣的觀念和態(tài)度[2]。
人們在觀藝術作品的表象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直覺)來欣賞的,靠直覺會受到個體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質量很有限,但確實是親眼所見,親身體驗。然而,在美術欣賞中,最初的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這是一種表淺的欣賞方式,只能觀其作品的表象,則不能探求作品深層次的內涵。
這里的“我”是指從作品中流露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觀念、個性特點、情感趣味、藝術涵養(yǎng)等。其創(chuàng)作者意識、精神融合在選題、立意乃至一筆一畫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和過程中。對“我”的領悟是賞析作品的難點之一。
走到畫的背后深入探知,通過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個人情感、生活意趣、創(chuàng)作意圖、社會狀況等,再結合畫面的內容、構圖、色彩等表現(xiàn)形式,才能從作品中找到引起我們追憶、聯(lián)想,共鳴與碰撞的東西。
如,1951年大文豪老舍先生給齊白石出了一道難題,要他把清代詩人的一句意境深遠的詩句《蛙聲十里出山泉》創(chuàng)作成一幅畫。早在1942年齊白石還為自己創(chuàng)作了一本《花鳥昆蟲冊》署名為“可惜無聲”。也就是說,要在一幅畫里表達聲音,對于畫家來說的確極具挑戰(zhàn)性。然而,老舍先生到底沒有難住這位藝術大師。畫面上山泉從高處的山石中涌出,由上向下奔流而去,幾只蝌蚪在溪水中順流漂游而下,乍一看,仿佛只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卻聽不到蛙聲,因為小蝌蚪還不會鳴叫。作者正是利用蝌蚪順流而下引發(fā)人們的遐想,聯(lián)想到小蝌蚪的媽媽、爸爸一定在上游生活著,或許在十里外,或許是十五里,或許更遠些。他運用了“借物聯(lián)想”的表現(xiàn)手法把蛙聲、水聲和十里的遙遠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能夠品賞出作者構思巧妙、意境深遠以及借物聯(lián)想的表現(xiàn)形式,即可算是深層的賞析了。
歌德說:“題材人人看得見,內容經過努力可以把握……而內涵對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當觀賞者走到作品的后面去研究時,對作品內涵的審美挖掘就顯得既有難度又十分重要了。當人們祛除畫面表象的印象之后,就要去窺探表象構圖中的“線”與“形”傳遞出的心理或情感;窺探表象構圖中的形式美感法則:對比、均衡、重復、節(jié)奏、韻律展現(xiàn)作品內在需要傳遞的信息;再去解釋表象,弄清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內涵,達到里外一致,形式與思維的高度統(tǒng)一,形成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的價值取向。
中國畫寫意作品講求形神相互依存,兩者缺一不可。其形的塑造是邏輯思維,神韻的表達乃是直覺思維。
如,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魚兒悠悠哉哉地游來游去,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回答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惠子辯解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明顯的了?!鼻f子回說:“請把話題從頭說起吧!你說‘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句話,就是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才問我,現(xiàn)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盵3]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莊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葑訌娜伺c物對立的角度出發(fā),說明人不能感知動物的喜怒哀樂;而莊子從人與物的通融的角度,賦“魚”以人的情感意識。前者就是純理智的邏輯思維,后者是藝術審美型的直覺思維。
莊、惠之“知魚之樂”的辯論,根本源于其思維方式的不同,也是二人對宇宙認識程度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從這個角度延伸出去看,藝術作品的表象只是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其真正不同的是創(chuàng)造作品背后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思想。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泵佬g作品賞析由于賞析者的思維方式不同賦予作品的內涵亦不同,這其間并沒有對錯之分,只有評價的觀點不同。這是美術作品賦予每一個欣賞者以自由的賞析權。
如,“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和藹可親的溫婉的微笑,是多愁善感的傷感的微笑,還是內在快樂的標志?
“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你覺得委婉令人陶醉,勾人心魂,仿佛向男人發(fā)出勾引的信號。
可見,面對同一幅作品每一個人的評價觀點都代表著自己的內心感受與理解,這就是美術作品賦予每一個欣賞者以自由的賞析權利。我們絕對無法用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誰對誰錯。
筆者認為,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只有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尊重、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與學生之間才最有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對話,才能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只有實現(xiàn)平等的有個性的對話,個性與個性的碰撞才能產生共鳴的火花。所以,賞析作品的教學應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維護學生的賞析權,鼓勵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與表達,才能提高學生鑒賞藝術作品的水平。
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往往讓人賞心悅目、思緒萬千,能夠引發(fā)人們激情澎湃與積極思考,這種欣賞作品的狀態(tài)就是感悟式欣賞。適合于對表現(xiàn)性和寫意性的藝術作品的欣賞。
美術作品最初是以它的表面形式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因此,從形式美學的角度去賞析作品就成了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美術作品的藝術形式主要指線條、色彩、筆法、構圖等。形式賞析是重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強調形式的分析和把握。
許多美術作品具有特定的思想內容和時代意義。因此,賞析主要偏重于對作品思想內容、時代意義、歷史背景、人生經歷等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適合于對再現(xiàn)性的、故事性、情節(jié)性較強的美術作品的欣賞。
用比較的方法去鑒賞美術作品,最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此法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較的方法很多。一是縱向比較法。以同一主題在不同時期,某個藝術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二是橫向比較法。把同一時期、同一主題,不同畫家、不同流派、不同畫種或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在對照中,能夠更鮮明地看出其間的反差,從而加強對藝術的領悟能力。三是把自己的感受與專家的評論進行對照,特別是公認的定論[1]。
梅、蘭、竹、菊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質,一直為歷代的文人墨客、隱逸君子所鐘愛,成為高風亮節(jié)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如,畫家張坤易的《高風亮節(jié)》,他通過濃淡相宜的墨色搭配將墨竹堅韌、挺拔、高潔、典雅、瀟灑、含蓄的內在氣質呈現(xiàn)出來。筆觸簡潔有力,畫家追求“形不似而神似”的筆墨境界,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又如,梅花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她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氣質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國人。畫家王一凡的《春消息》中,把梅花當成了傳播春天到來的使者,在蒼勁粗壯的枝干上,一朵朵、一簇簇的紅梅嬌艷盛開,讓觀者提前領略到了春天的氣息。當然,在中國浩瀚的文化中,還有許多物象深刻的寓意。如,“松”的性格堅韌挺拔、不畏嚴寒、百折不回……
知人論世是走進現(xiàn)代繪畫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藝術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思潮、藝術家的身世經歷、理念追求、情感意趣、價值觀念等作品深層的內涵。
如,要了解印象主義繪畫,就必須看馬奈的作品,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的創(chuàng)新不符合學院派的審美標準而被大肆批判,從此以馬奈為代表的“落選者”和保守的學院派之間進行了新舊藝術的爭鋒。馬奈在1867年展覽會前言中寫道:“這些反對者都是以傳統(tǒng)觀念來理解繪畫的形式、手法和觀點的,他們從不承認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一種幼稚的偏見,除了他們的公式,一切毫無價值。”馬奈先生一向承認別人的才能,從不妄想消滅前人的繪畫或者是創(chuàng)造新的繪畫,他只不過決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個別人。
接受從美學的角度去觀賞作品,你覺得好就是好,你會產生怎樣的聯(lián)想,都可以視為正常合理。當然,很多時候與“知人論世法”結合運用。藝術的感染力是無孔不入的,藝術也是不受國籍、年齡、年代、性別等等局限的,它帶給人們美感、感動、啟迪和陶冶。
[1]李潤生.多視角美術賞析[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丹納.哲學藝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EB/OL].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