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蓉
(山西師范大學(xué) 臨汾學(xué)院,山西 臨汾 041000)
說到翻譯,人們很自然會首先想到詞的翻譯,因為詞是句子甚至是語篇的組成單位。英國翻譯理論家Peter Newmark就曾指出,在翻譯實踐中,篇章是考核質(zhì)量的單位,句子是基本的操作單位,而大部分的難題都集中在詞匯單位(1981)。一詞雖小,卻能體現(xiàn)譯者對原文整體的、宏觀的理解與把握。在漢譯英時,選擇確定主謂語,是成功構(gòu)句,保證譯文與原文功能相似、意義相符的關(guān)鍵。我們都知道,動詞是英語句子的靈魂,所以,句子謂語動詞的選擇要比主語的選擇更重要,同時也更困難。筆者在教學(xué)過程中曾對學(xué)生所做翻譯訓(xùn)練錯誤及質(zhì)量低的原因做過一個簡單的統(tǒng)計,有將近67%的學(xué)生的錯誤及不當出現(xiàn)在謂語動詞上,12%的學(xué)生的錯誤出現(xiàn)在名詞上,其他21%的學(xué)生的錯誤出現(xiàn)在其他詞類上??梢?,動詞的選擇在翻譯的過程中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
要想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就謂語動詞的選擇而言,必須經(jīng)過三個層次:動詞選擇的準確性、精準性或恰當性和生動性。下面我們就對在漢譯英的教學(xué)過程中學(xué)生們經(jīng)常犯的錯誤來分析動詞選擇的三個層次,借此幫助學(xué)生們建立正確的選擇動詞的意識,進而達到翻譯質(zhì)量的提高。
動詞的選擇首先要正確,不能有謬誤,這是翻譯過程中對謂語動詞最基本的要求。
要讓學(xué)生們做到這一點,需要考慮動詞使用的兩個方面:
我們知道動詞詞義與語境關(guān)系密切,“每個詞在一個新的語境中就是一個新詞”(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Firth,1957)。正因為詞義對語境有很強的依賴性,我們決不能死摳字典,而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擺脫漢語的干擾,找出其真正含義,只有在理解正確的前提下才能翻譯正確。
例1:這所全國重點大學(xué)為社會輸送了大批的人才。/The national key university has prepared batches of qualified graduates for the society.(《英漢互譯實用教程》)在這里“輸送”實際指的意義是“準備了、培養(yǎng)出”,但很多學(xué)生都使用了convey一詞。
例2:你能給我介紹一本好書嗎?/Could you recommend me a good book?(《英漢互譯實用教程》)很多學(xué)生在這里都使用了introduce一詞表達“介紹”,而事實上在這里“介紹”實際上是“推薦”的意思。
搭配是語言系統(tǒng)內(nèi)各個語言成分的同現(xiàn)和組合,是語言語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根據(jù)搭配關(guān)系選擇謂語動詞。就謂語動詞而言,我們依據(jù)學(xué)生們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在這里可分為兩種情況:
(1)搭配自然的選詞:美國翻譯理論家Eugene Nida認為,不少母語為非英語的譯者譯出的東西即使單詞、語法都是正確的,但他所譯出的某些詞語組合在英語中是不被接受的,講英語的本族人讀到這樣的英語時是憑本能覺得不自然,不是好的英語。這就要求學(xué)生們要擺脫漢語的思維方式。
如在課堂上曾做過這么兩個練習(xí)題:
例3:我們要把祖國建設(shè)得更加強大。/We need to turn/transform China into a more powerful country.很多學(xué)生都用了build一詞。
例4:自治州占地25 000平方公里,其中50%是山林。(《西雙版納之行》)很多學(xué)生將占地一詞譯為了occupy/contain,事實上英語中有“占地”的很自然的搭配cover an area of...,因此,本句應(yīng)改譯為:The Autonomous Prefecture covers an area of 25 000 square kilometers, fifty percent of which is mountain forests.
(2)搭配正確的選詞(動詞與介詞的搭配):有些動詞在意義表達上英漢有差異,有固定的搭配要求。對于動詞與介詞搭配,學(xué)生們在翻譯時經(jīng)常犯的錯誤分為兩種情況:以母語思維方式增加介詞;未注意到動詞的及物性和不及物性。
首先,以母語的思維方式增加了介詞。這種錯誤體現(xiàn)在對動詞詞義的理解上,學(xué)生們往往對詞的基本意思有所了解,但不夠精確。
例5:該公司把三個部門合成了一個部門。由于對動詞的搭配了解不夠造成錯誤的譯文:The company has combined the three departments into one department.因為combine的意思是to join two or more things together to form a single one,所以into the department就成了畫蛇添足。
其次,在動詞的及物性與不及物性上也要注意。
例6:他朝鳥群開了一槍,鳥兒全飛跑了。不考慮搭配問題,很多學(xué)生都譯為了:He shot the birds, but they flew away.而“shoot”一詞表示的是“打中”或“打死”,應(yīng)改譯為He shot at the birds, but they flew away.這樣,句子意思表達得才夠精確。
漢譯英的過程中,對有些英語謂語動詞來說,僅僅做到詞義正確是不夠的,還需要根據(jù)語境的需要做到恰當。正如享有英國散文大師之譽的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在談到詞匯的恰當性時指出的那樣“恰當?shù)脑~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恰當?shù)奈恢?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這就需要我們從意義相近的動詞中選擇出最適合語境的動詞,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近義動詞的輕重、側(cè)重點以及具體動詞來達到恰當?shù)囊蟆?/p>
翻譯時一定要根據(jù)語境的需要,權(quán)衡詞義的輕重,把握詞義的分寸,才能避免將重詞看輕、輕詞看重。
例7:他一口就吃了半個牛肉餅。
譯文一:He ate half of his burger in one bite.
譯文二:He devoured half of his burger in one bite.
同樣為“吃”,devour(eat sth quickly because sb. is very hungry)一詞比eat表現(xiàn)得更細膩一些,更能體現(xiàn)出整句話當中的那種餓的狀態(tài)。
例8:妻子問他:“你為什么回來得這么晚?干什么去了?”他說道:“難道你要限制我的人身自由嗎?”很多學(xué)生都將“問”“說”兩個詞翻譯成 ask 和answer, 這本身沒有錯誤,但就恰當性而言,表達不出現(xiàn)場的氣氛。如果將這兩個詞換成demand和retort,將句子改譯為 “Why back home so late? What did you do somewhere?” demanded his wife. “Do I understand you want to hamper my freedom of action?” he retorted. 就將夫妻之間的那種緊張氣氛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表達某一個概念時,看似都能用的一些詞事實上在各自的側(cè)重點上有一些細微的差別。
拿“完成”一詞為例,英語中表達這個概念的詞有: finish, complete, close, conclude, end, terminate和finalize。這七個詞都是講accomplishing a task or completing an activity,但在表達意義的側(cè)重點上有所不同。
比較這六句話(《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①The project should be completed within a year.
②The offer closes at the end of the week.
③The program concluded with Stravinsky’s ‘Rise of Spring’.
④They ended the play with a song.
⑤Your contract of employment terminates in December.
⑥They met to finalize the terms of treaty.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complete著重于the fulfillment of an assigned task; close和conclude強調(diào)the final stages that complete an action; end和terminate是說An action may be ended or terminated before it is completed; 而finalize的意思是bring to a conclusion something worked on for a long time. 類似的例子還有,如:
表示“打破”的概念:
break 為最基本用詞,經(jīng)打擊或施壓力而破碎;
crack 指出現(xiàn)裂縫,但未成破碎;
crush 指用力從外往內(nèi),從上而下壓而導(dǎo)致破碎;
shatter 指使某物體突然而劇烈的粉碎;
smash 多指突如其來的一種暴力使某物體帶響聲的徹底粉碎。
表示“發(fā)光”的概念:
shine 指光的穩(wěn)定發(fā)射;
glitter 指光的不穩(wěn)定發(fā)射;
glare 表示光的強度;
sparkle 指發(fā)射細微的光度;
twinkle 指輕快有節(jié)奏地閃爍。
英語的詞匯很豐富,詞匯的精細程度是英語邏輯的表現(xiàn),與籠統(tǒng)詞(general words)相比較而言,具體詞在表達上更為細膩、生動一些。漢譯英時,一定要考慮英語中具體詞的使用,運用得恰當會達到為譯文增彩的效果。
如“走”一詞,除walk, go, leave外,英語中還有stagger(搖搖晃晃的走),waddle(鴨子似的搖擺著走),toddle(幼兒學(xué)步時的走),scamper(兒童歡快的奔走),shuffle(拖著腳走),stride(大步走),plod(艱難的走,吃力的走),saunter(悠閑的走)等等。它們都表示走的概念,但內(nèi)含卻有非常細膩的差別,如姿勢、方式等。
例9:我看見一個醉漢走在大街上。 可譯為I saw a drunk staggering in the street.這里如果用walk或其他詞就表達不出人在喝醉酒后的腳步不穩(wěn)的狀態(tài),表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例10:他吹著口哨沿著海濱漫步??勺g為He was whistling as he sauntered along the beach.這里的saunter恰好可以表現(xiàn)出漫步所包含的那種悠閑。
如果將以上所說的“走”籠統(tǒng)詞匯代替具體詞匯的話,只是不當?shù)膯栴}。有些時候用籠統(tǒng)詞匯代替具體詞匯甚至?xí)a(chǎn)生錯誤。
生動的動詞表達可以使句子增色不少,更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在翻譯完一個句子之后,要對謂語動詞進行考究,選擇一些讓譯文出彩的動詞。
在實際的教學(xué)過程中,學(xué)生們在完成翻譯后,可以適當引導(dǎo)學(xué)生從動詞的角度對譯文進行修改,從而達到生動的目的。下面就對學(xué)生所做的翻譯練習(xí)來進行一些修改:
(1)英語中從不缺乏意義相近的動詞,不同的動詞的表達效果不一樣,在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進行斟酌,尤其是要學(xué)會使用具有比喻意義的動詞。
例11:他總算把記者招待會對付過去了。
譯文一: After all, he dealt with the press conference.
譯文二: After all, he survived the press conference.
譯文二表達得更形象、更生動。有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句子的主語,另行選擇謂語動詞以達到生動的效果。
例12:幾天功夫,由于搶購,商店的貨物銷售一空。
譯文一:Within days, the store shelves have become empty because of panic buying.
譯文二:Within days, panic buying emptied store shelves.
譯文二選擇了empty 一詞,不但簡潔,而且有動感。
(2)英語中的表示狀態(tài)的動詞有很多,恰當?shù)厥褂靡部梢赃_到生動的效果。
例13:這事到了現(xiàn)在,還是時時記起。
譯文一:Even now, I still often think about this.
譯文二:Even now, this still remains fresh in my memory.
從意義的傳達來看,兩個譯文都不錯,但譯文一的表達使用了表動作的動詞,屬于非正式口語體;譯文二使用了表狀態(tài)的動詞,偏向書面體,表達效果上更生動一些。
(3)學(xué)會使用表達能力很強的動詞。有些英語動詞的表達能力很強,不僅表達動作本身,而且還表達修飾意義。使用這些動詞不僅可以做到生動,還可以達到簡潔的目的。
例14:他笨拙地把鑰匙插進汽車點火開關(guān)。
譯文一: He awkwardly put the key into the ignition.
譯文二: He fumbled the key into the ignition.
譯文二中用fumble一詞恰當?shù)乇磉_出由于不會開車,或者緊張所致把鑰匙插進開關(guān)的過程,fumble的意思是to use your hands in an awkward way when you are doing something or looking for something.
(4)英語中有很多動詞的用法較為特殊,翻譯成漢語時,往往需要繞個彎才能表達出來,而在漢譯英時,使用這類動詞可以到達生動的效果。
例15:這些信念在某些社會群體中仍很盛行。
譯文一:Those beliefs are still very popular among certain social group.
譯文二:Those beliefs still prevail among certain social group.
例16:就運動而言,重要的不是贏,而是參與。
譯文一:In sports what is really important is not winning but the playing.
譯文二:In sports what really counts is not the winning but the playing.
如果將例15譯文二中的prevail和例16譯文二中的count分別換成is very popular和 is very important則顯得句型呆板,且翻譯腔十足。
謂語動詞選擇正確、恰當和生動的三個層次之間正確是基礎(chǔ),恰當即是精確,而生動則為雅或可讀性強。三者之間互為依托,相輔相成,我們不應(yīng)孤立地看待。
翻譯本身是一門復(fù)雜但又非常有趣的工作,是一種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好譯本消滅自己,壞譯本消滅原作”。要讓讀者讀譯句時看不到原作的影子,消滅翻譯腔十足的句子,就需要對譯入語有較好的理解與表達。而詞匯是語言的基礎(chǔ),也是理解語言的關(guān)鍵,詞匯的選擇關(guān)乎句子翻譯質(zhì)量的高與低、成與敗。選擇好謂語動詞更是重中之重。對于英語專業(yè)的學(xué)生來講,僅僅做到詞匯量大是不夠的,更不要輕信漢英字典,關(guān)鍵是要知道在什么時候用什么詞。這是一個漫長的語言習(xí)得的過程,但又是進行翻譯必經(jīng)的過程。在翻譯的教學(xué)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從選擇謂語動詞這一環(huán)節(jié)入手,引導(dǎo)學(xué)生們在這個方面多下功夫,不但要熟悉動詞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與語境結(jié)合起來,多做練習(xí),從而達到翻譯水平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春柏.英漢漢英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3]宋天賜.翻譯新概念:英漢互譯教程[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5.
[4]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