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立 華
(呼倫貝爾日報,內蒙古 海拉爾 021008)
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同,把這些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寫出來,就是一篇人物通訊。每篇人物通訊成功與否,與故事能否感動讀者、打動讀者的心密切相關。一個細微的細節(jié),或許就是一篇人物通訊的升華點。
新聞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紛繁、復雜、多姿多采,這就決定了它的表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人物通訊是通訊的一種,是以人作為主體,通過一些事例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一種詳細和生動地報道典型人物的新聞體裁。人物通訊的表現(xiàn)手法除了敘述外,還可以適當運用描寫、議論、抒情,語言更具有文學色彩,比較生動、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對大多數讀者來說,一篇好的人物通訊要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特別是要通過有本質意義的細節(jié)描寫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使報道潛移默化地發(fā)生作用。
寫好人物通訊,首先要選取一個什么樣的人作為采訪對象,這是關鍵。呼倫貝爾日報在前幾年開辟了“五味人生”“百姓故事”等專欄,選取不同的人物進行報道,這個欄目獲得了讀者的好評。這些人物都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他們的酸甜苦辣讓讀者感同身受,對這樣的人物進行報道讀者很愿意看。總結幾年的工作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幾處入手選擇人物采訪對象:
俗話說:“行行出狀元?!比倭?,每行每業(yè)都有自己的突出人物,記者采訪時可以通過行業(yè)典型、工作模范選取人物,將其閃光點展現(xiàn)出來,震撼人們的心扉,留下深刻的記憶。
如《賈克彬,身殘志堅寫輝煌》一文中,就選擇了全國勞動模范、伊敏礦供電局主調度長賈克彬。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雙手,從一個健康人變成一個處處需要別人照顧的殘疾人,賈克彬曾一度情緒低落過,但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氣,以驚人的毅力向困難發(fā)起挑戰(zhàn)。文章以幾個點突出賈克彬的堅毅與執(zhí)著:克服生活不便,為了少上廁所盡量上班時不喝水;工作上,到百余公里的線路上熟悉送配電線路,靠自己的實踐撰寫出多篇論文,為電廠節(jié)省了大量經費。
創(chuàng)業(yè)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選擇這樣的人物采寫,無疑會給許多有夢想的人提供一個參照,給他們一種鼓勵與激勵。
如《孫麗君,開辟人生新天地》一文,孫麗君就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人:她曾是國企的車間主任,為了換一種活法,體現(xiàn)自己的更大社會價值,她選擇了辭職,創(chuàng)辦了棚靠廠、豆花莊、火鍋店。這樣的人物,不鮮見,因而更具特點,采訪時記者抓住她“如何產生干體戶的想法”入手,到展現(xiàn)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艱難:缺廠房、闖市場的酸甜苦辣,她都一一品嘗過,付出總有回報,她的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fā)展起來,而且越來越紅。
與孫麗君不同,《孫艷麗,方寸間苦辣酸甜》中的孫艷麗則是由于下崗而走上創(chuàng)業(yè)之路的。她下崗后經商六年,搬了五次家,也許,她很快就要面臨搬第六次家。通過記者的采訪,讀者對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有了感受,同時欽佩她的那種認真生活、拚命工作、百折不撓的生活態(tài)度和奮斗精神。
在我們不時聽到兒女們拒付父母撫養(yǎng)費、兄弟姐妹為爭房產對薄公堂,甚至出臺了將子女定期探望父母列入法律規(guī)定這些消息時,人們不禁嘆息道德的缺失,而宣揚身邊的道德模范,無疑將釋放一種正能量,弘揚社會的一種正氣。
如《段福英,鄰里心中一顆星》中的段福英只是開了一個小賣店,被人們戲稱為“小驢棚”,盡管收入不高,但她的精神境界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月工資只有28元時,經常受到她接濟的“五保戶”卻有十多人;她拉貨時,小推車上常常坐著不認識的老人,別人問,她說“順路捎捎腳”,就是這樣一副熱心腸,贏得了鄰里的心,她被居民們推薦為牙克石市人大代表。
與普通人相關的是普通的事,這些事情看來很平淡,但娓娓道來卻有另一番滋味。
如《蒼狼之約》主人公梁靜,是個愛折騰的女孩,總是以其驚人的變化吸引著朋友們的關注,做過舞臺設計,開過服裝店,從一家事業(yè)單位辭職,開了一家民族工藝品店,她就想“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就是這么一個普通女孩,她有著許多故事:阿里河、甘河等地的老民間藝人,聽說有梁靜開的店,不顧路途遙遠,將工藝品送到店里。一位老藝人非要把自己精心制作的一樺樹皮船贈送給店里,“我只想通過這個店,通過這個樺樹皮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鄂倫春民族文化”。一個普通女孩,做著不普通的事。在她的帶動下,周圍的民族工藝品店迅速發(fā)展起來,而如今遍布在全市的大大小小旅游工藝品店都是在其后發(fā)展起來的。這個女孩其實做的事情并不簡單,她的行動帶動了一個行業(yè),也帶動了大量就業(yè)。
再如《春天花會開》主人公袁俊峰,18歲從軍,在部隊大力培養(yǎng)“軍地兩用人才”時,他通過幾年時間的勤奮努力,通過了中國政法大學律師專業(yè)高自考,每一科成績都在80分以上,并順利通過全國律師資格考試、司法資格考試。袁俊峰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軍營后發(fā)展天地更加寬廣。而他,無疑也為同齡人,尤其是部隊的戰(zhàn)士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要寫好人物通訊,需要做好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只有勤于鉆研思考,認真做事,不斷積累,才能成就一篇佳作。
每采寫一個人物前,記者都要做好功課,從信息來源處了解人物的主要突出點,這是成就一篇人物通訊的最基礎工作。這也使得記者與受訪者之間有些共同話題,打破兩個陌生人之間的隔閡,引導受訪者打開話匣子,這樣記者才能擁有更多的細節(jié),以備后續(xù)寫稿時采用。記者采訪的同時要注意捕捉精彩的“只言片語”,這些話語往往會成為一篇人物通訊的亮點,有時還可將其提煉成為標題。采訪深入,掌握了很多材料,才可以寫出引人入勝的通訊。記者采訪的過程,也就是認識事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分析事物,研究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和它的各個側面,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爭取對人物有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在采訪過程中采訪者占有了材料,同時也積累了思想,很容易挖掘出主題來。
采寫人物通訊,切忌記流水賬,平鋪直敘毫無波瀾,這樣的文章會讓讀者看得發(fā)困,難以打動讀者。每采寫一個人物,記者都應想一個問題:我想告訴讀者一點什么東西?這些東西是否確實為讀者所關心和感興趣。記者要有很強的讀者觀念,要設想到讀者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要使讀者從你的人物通訊中得到一點啟發(fā)和教益及感動。要想文章感動別人,首先記者要投入感情去寫,將一些感人的、突出人物個性的細節(jié)加以認真描述和表達,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記者要善于從大量的材料中提取各種細節(jié),各種有用的細節(jié),才能把文章寫好。一篇生動的故事也只能摘取幾個橫斷面來表現(xiàn),如果沒有細節(jié),文章就很難立體生動,就不具備打動讀者、吸引讀者的條件。
如筆者采寫人物通訊《修鞋人的故事》時,寫到主人公沙其昌為父治病賣掉房屋,使自己一直處于四處租房、居無定所的狀態(tài)。這段文字,突出了沙其昌的“孝”;妻子去世已10年,沙其昌幾異場地靠修鞋將一雙兒女拉扯成人,末尾一段“明年是妻子十周年的忌日,重情的沙其昌又想到了妻子”,突出了沙其昌的“重情”。
平時多看書、多看報、多聽新聞,注意知識和資料的積累。豐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從他人處借鑒寫作經驗,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以免產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積累采訪經驗,每次采訪可能回去寫稿時都或多或少覺得有些不足,采訪多了,實踐多了,經驗就豐富了。并且隨著采訪經驗的日益豐富,你可能很快就會捕捉到有價值的內容,為寫好人物通訊打下良好基礎。
契訶夫曾說:“寫作的技巧,其實并不是寫作的技巧,而只是刪掉寫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濒斞敢舱f:“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寫,此外并無心得方法的?!敝灰覀兦谟谔剿鳎浂簧?,生動活潑、感人至深的人物通訊就會不斷涌現(xiàn)。
參考文獻:
[1]翟向東,等.消息通訊寫作[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4:108~113.
[2]劉海貴.當代新聞采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