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慎珠
(河南日報,河南 鄭州 450002)
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新媒體集中出現,極大影響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強烈沖擊。面對著新老媒體間激烈的競爭,黨報在新形勢下如何加強輿論監(jiān)督職能值得思考。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興起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
新媒體時代,以個人傳播為主,公民通過簡便的傳播工具就能打造自己的傳播平臺,自主提供并分享信息。這種媒介基礎憑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tài)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今天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利益格局深度調整,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公民個人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社會情緒的總體基調是以正向為主,但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個人健康和社會和諧的負面情緒,偏激情緒和極端主張很容易得到喝彩?!霸絹碓蕉嗟木W民選擇新媒體來對自己所關心的和與自身利益關系密切的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情緒、意見和態(tài)度的多重表達。因此在現階段,新媒體的多項功能中主要表現為輿論監(jiān)督職能的強勁”[1]。
一些輿論焦點事件也開始呈現出普遍規(guī)律:由最初的微信、微博曝光,引起網絡炒作,繼而引起都市報等紙媒的跟進,最終由主流媒體澄清事實而結束。遠的有“7·23”甬溫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表哥”楊達才下臺,近的如李某某輪奸案、部級官員劉鐵男落馬、副部級官員衣俊卿被免職等事件,均是由此發(fā)布路徑引起網絡和紙媒的關注,引起眾聲喧嘩。
以監(jiān)督為能事的新媒體一次次讓人們看到了網絡監(jiān)督的巨大潛力和實際效果。以微博等為代表的網絡監(jiān)督正在深刻影響著這個社會,甚至正在重新構建某些秩序。
一方面是新媒體的發(fā)展壯大,“泛輿論監(jiān)督”興起;一方面是黨報市場份額的萎縮,亟須強化輿論監(jiān)督。在新一輪的媒體競爭格局中,黨報究竟應該怎樣做才能揚長避短沖出重圍,繼續(xù)占據核心地位,享有高度權威性和公信力?這需要黨報理清思路,認清自身短長。
新媒體以互聯網為平臺,通過點對點的去中心化傳播,改變了傳統媒體競爭時代長期形成的一對多的傳播模式,使人人都可以成為原創(chuàng)者和傳播者,同時新媒體由于對信息轉發(fā)門檻低,把關環(huán)節(jié)少,在對資訊信息的反應上顯得相當迅速、快捷。新媒體是海量信息的承載者,也是碎片化信息的傳播者。
相比于新媒體,黨報則必須經過采編、印刷、發(fā)行等環(huán)節(jié),通常以日為出版周期,在時效性上同新媒體差之千里。同時,傳統媒體傳播速度較慢,能夠提供的信息量較少,無法滿足公眾對于海量信息需求的期望。
雖然黨報設有讀者來信、群工部等環(huán)節(jié),但由于黨報擔當的政治責任和公眾長期形成的閱讀習慣,黨報局限于“單向度”的傳播,不能及時獲知受眾的看法和意見,也無法和讀者隨時進行交流、互動。
新媒體在發(fā)揮傳統媒體原創(chuàng)、評論、轉載等功能的同時,還可以展示出受眾的評語,獲得他人的關注。微博的粉絲圈和關注圈比日常生活的小圈子要大一些,且能夠使消息的發(fā)布者和受眾通過一個又一個的關注圈,“像漣漪一般蕩漾到任何自己想要達到的遠方”。這不僅大大豐富了資訊信息,更能使受眾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交流、互動中形成“意見的自由交換廣場”,從而形成輿論喧嘩的“圍觀效應”。
以博客、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強大的交互性,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構建了一個公共領域空間。意見的交互融合使新媒體發(fā)揮了強大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同時,這個公共空間也成了社會減壓閥和監(jiān)測輿情走向的晴雨表。
主流媒體由于其特有的政治立場和宣傳功能,在嚴格的把關機制下,對言論的寬容度較小,面對一些敏感問題往往采取回避的辦法,以不變應萬變,甚至“失語”,嚴重影響了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發(fā)揮。
網絡輿論的直接性、快捷性、公開性是其他舉報方式甚至是新聞報道形式所難以企及的,黨報如何加強輿論監(jiān)督這一問題,應該引起黨報從業(yè)人員的高度重視,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
“網絡媒體的關鍵詞是迅速、快捷、互動、海量、話語權,但是即使微博大幅度擴張數字,也無法排解它在深度、權威、公信力、真實性方面的深層糾結”[2]。
網絡監(jiān)督也被稱為“最廉價的監(jiān)督”,任何一個公民都可以在任何場合通過網絡,在微博、微信或網絡論壇上曝光社會不良現象,加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間的互動,網絡輿論可以很快成為社會輿論熱點,引發(fā)公眾的參與和關注。
相較于網絡媒體長于豐富多元的資訊提供、短于輿論監(jiān)督中的引導能力,黨報所擁有的公信力、權威性、接近核心信息源等優(yōu)勢恰好可以在輿論中起到積極作用。
在重大社會信息的發(fā)布上,黨報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權威性,所以它必須在輿論熱點事件、重大新聞事件中不失語,不亂語,有底氣,講技巧,爭取第一時間發(fā)聲,占領輿論的制高點,主動引導輿論。
“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編輯,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通訊社”的現狀給媒體的傳播方式形成了巨大挑戰(zhàn)和沖擊,也給傳統概念上的輿論監(jiān)督帶來了新的課題。黨報在進行輿論監(jiān)督時,必須及時、客觀、公正,深入新聞本質,挖掘新聞背后所具有的社會意義?!皩τ诰W絡爆出的熱點事件,應該及時調查,澄清真相,而不應該不聞不問,任憑謠言和真相交雜擴散,給黨和政府抹黑,給無辜者造成傷害”?!靶氯A社上海分社的做法是,及時通過各種渠道發(fā)布調查真相,戳穿謊言,從而起到‘一錘定音,以正視聽’的作用”[3]。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群眾是媒體產品的消費者,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的作用也只有在受眾的消費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為進一步應對媒介競爭,黨報必須增加和新媒體間的互動,搶占網絡輿論陣地,走與網絡融合之路,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追蹤最新事件,發(fā)表權威評論,實施輿論監(jiān)督,并最終引導輿論。
黨報可以建立自己的門戶網站,主動介入社會熱點,在顯著位置設置評論專欄,邀請社內外的評論家撰寫言論,發(fā)揮議程設置和輿論領袖的作用,并提供互動平臺,呈現網友的帖子,讓普通群眾的聲音出現在版面上,把一些網民變成自身的受眾,擴大受眾規(guī)模,把讀者作為內容生產的合作者,變“閉門造車”為“開門辦報”,變獨創(chuàng)為共創(chuàng)。這不僅能夠使黨報原有的辦報資源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還能夠利用新媒體的資源,實現優(yōu)化組合。
黨報可以開通自己的政務微博,形成網上正面輿論強勢,搶占網上輿論制高點。河南日報官方微博從2013年2月28日開通后,積極回應民意,走進網民生活。截至5月30日,其微博粉絲量突破100萬,實現了黨報信息傳播在傳統閱讀和新媒體閱讀兩個傳播平臺上的“比翼齊飛”。這一實踐證明,黨報發(fā)展新媒體、拓展其影響力,潛力巨大,效果顯著。
“在碎閱讀時代,要給出更完整的信息;在淺閱讀時代,要給出更深刻的思想。主流人群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關心世界及國家大事,關心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以權威、準確的主流判斷贏得認同,是黨報的使命,也是優(yōu)勢所在”[4]。
新媒體的一個主要特征是新聞真實性不能完全保證,在追求時效性的同時信息淺顯。而黨報的后發(fā)優(yōu)勢決定了它可以在報道的深度性上大做文章,可以用解釋性的深度報道來應對網絡新聞的淺顯性,給受眾完整可靠的信息解讀。
黨報記者只有在深入基層的調查采訪中,挖掘、整理新聞線索,用樸實的文風表達思想和觀點,打造深度報道新聞,才能以權威、準確的主流判斷贏得認同,爭取受眾。
黨報加強新聞策劃,加強輿論監(jiān)督報道,打造深度報道,必須緊扣社會生活中重大事件的產生與發(fā)展進程。深度報道不僅僅是解讀熱點問題的引導者,還必須是回應疑難問題的解疑釋惑者。以《人民日報》為例,對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間河南集中爆發(fā)的輿論熱點事件,《人民日報》及時發(fā)表《周口殯葬改革見聞》《7名棄嬰火災遇難的拷問》、《鄭州“房妹”事件階段性調查公布》等報道,事實清晰,文風樸實,既關注了社會熱點,回應了民意,又澄清了傳言,彰顯了主流媒體的引導力。
黨報就是要發(fā)揮定盤星的作用,讓群眾在紛紛擾擾中形成一種習慣:到主流媒體來求證?!度嗣袢請蟆贰肚笞C》欄目開欄的話就提出:“求真務實是黨報品格。幫助公眾辨真?zhèn)?、明是非,是媒體的職責?!?/p>
新媒體時代,黨報盡管面臨諸多挑戰(zhàn),但因其公信力強、新聞信息采集發(fā)布規(guī)范有效等優(yōu)勢,依然能夠滿足群眾更多的信任和期待。黨報必須站穩(wěn)腳跟,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三貼近”原則,在扎實的采訪后發(fā)布真實、權威、全面的新聞信息,明辨是非,引領輿論,為人民群眾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真正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1]梁貴紅.黨報在新形勢新背景下發(fā)展戰(zhàn)略探討[J].編輯之友,2012,(10):77—78.
[2]陳貞權.黨報策劃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引領作用淺論[J].新聞愛好者,2012,(24):13—15.
[3]慎海雄.新媒體時代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記者,2012,(10):12—14.
[4]趙兵,李建春.求解“兩個輿論場”的最大公約數[J].新聞戰(zhàn)線,2012,(1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