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巧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還是一門科學的理論學說,是科學性與意識形態(tài)性的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與學術是馬克思主義的兩重身份,二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其中學術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支撐。學術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在“學術探討無禁區(qū)”的研究世界中,思想是最為自由的,往往會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tài)勢。學術領域代表著社會思想的最前沿,理所當然也是最需要馬克思主義發(fā)揮指導作用的場域。但在這個崇尚“思想自由”的特殊領地中,馬克思主義要真正發(fā)揮指導作用只能以學術的馬克思主義身份參與對話,以自身的科學性引領眾多學術思想和學術思潮。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在與諸多學術思想和學術思潮的辯論與交流中,最后隨著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以無可比擬的科學性成為了當今中國學術領域中的主導思想。不管是在學術范式、理論思想,還是在學術影響方面,馬克思主義都是引領當今中國學術研究的主流。
有“為”當有“位”。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學術研究領域中一直都有屬于自己的領地,經數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的辛勤耕耘而成為了學術重鎮(zhèn)。馬克思主義主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它們長期以來都作為獨立的二級學科存在于我國的學科設置中,在長期發(fā)展中為馬克思主義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培養(yǎng)了眾多理論人才,為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為了更加突出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學術研究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加強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性研究,黨和政府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一級學科而單獨設立,目前在該學科之下設置了六個馬克思主義的二級學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原有二級學科繼續(xù)存在于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一級學科之中。隨著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的設立,一大批研究機構和重點院校紛紛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馬克思主義教學教研機構,通過機構的設置匯聚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學力量,形成了具有核心凝聚力的馬克思主義學術共同體。學科的系統(tǒng)設置為馬克思主義研究開辟了大片獨立的學術領地,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提供了大展拳腳的平臺,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繁榮,為馬克思主義雄踞中國學術陣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還擁有自己眾多頗具影響力的學術展示和交流平臺?!恶R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與現實》、《毛澤東思想研究》、《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理論學刊》、《理論與改革》、《實事求是》、《理論探討》等一大批學術期刊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的呈現和學術思想的交流。制度化、規(guī)模化的各類馬克思主義研討會、學術論壇更是成為匯聚馬克思主義前沿學說的重要平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們在這些平臺上展示出的研究成果難以計數,形成的學術影響遠遠跨越了本學科范圍。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關心與重視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會集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理論研究人才,既有學貫中西、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理論家,也有在改革開放中涌現出來的中青年后起之秀,還有在國外深造后歸國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以其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造詣、嚴謹求索的研究精神,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學術界形成了很強的影響力。另外,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擁有自己一、二級學科的碩士點和博士點,還有博士后流動站,能夠系統(tǒng)培養(yǎng)自己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截止到目前,全國共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點37個、碩士點13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近600個。這為馬克思主義高層次研究人才隊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保障,許多優(yōu)秀的博士畢業(yè)生又加入到了理論研究工作隊伍中并嶄露頭角,成為學術領域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人類知識大致可以劃分為關于自然的知識、關于社會的知識和關于思維的知識,而哲學是對三者的概括和總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是對最廣泛領域的科學認識,它從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為其他一切學科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其他任何一種學說、任何一種理論都無法比擬的。作為科學認識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從進入中國之初就被一些知識分子所接受并自覺運用于中國各類學術研究之中,經過實踐的檢驗,最終在中國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確立了主導地位。
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主要耕耘的學科中,馬克思主義依然是最主要的學術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在這些領域中有著大量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思想論述,從本質上揭示了相關研究對象的規(guī)律,積累了重要的科學概念和原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即使到今天依然沒有過時,仍然在該學科中彰顯著無與倫比的科學性,是主要的學術思想。當然,這并不是說現在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研究還停滯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馬克思主義是發(fā)展的學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寶貴的理論品質。中國現代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是在繼承傳統(tǒng)馬克思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發(fā)展,特別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實踐進程而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且還會在今后得到繼續(xù)豐富、發(fā)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作為主要的學術思想也不代表會排斥其他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西方哲學、中國哲學、西方經濟學、西方政治學等學術思想體系一直都活躍于中國的學術舞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學術固然有其偏離科學真理的一面,但也有其包含不同程度的真理成分的一面。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政治學主導地位的確立以及發(fā)展都不是孤立的,是在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論戰(zhàn)和比較中而凸顯其科學性,在理論創(chuàng)新中充分汲取了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科學營養(yǎng)而成長壯大起來的。
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占主導地位的研究范式,是馬克思主義在學術領域中指導地位的最重要的體現?!胺妒健笔侵茖W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的關于科學發(fā)展和革命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一門科學成熟與否的標志,就在于是否形成了一個為該門科學研究者全體或者是大多數成員共同承認并遵守的范式。范式的作用就在于為研究者們提供一種“理論上和方法論上的信念”[1]。范式一方面規(guī)定了一門學科的研究范圍,使研究者能把精力集中于一定的范圍,另一方面又為研究者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方法論上的指導和示范。任何一門科學研究都需要一個科學的研究范式的指導,正如梁啟超所說,“凡欲一種學術之發(fā)達,其第一要件,在先有精良之研究法”[2]。在很多具體的學科領域中,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沒有留下多少直接的思想論述,那是不是就說馬克思主義應該自動從這些學科中撤退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作為目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的最高程度的整體性概括,“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研究范式,還是統(tǒng)領所有具體科學研究的最高研究范式??v觀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學術發(fā)展,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導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治學中的經史子集注解詮釋范式和近代的訓詁考證范式,一大批研究者開始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思維和方法在現象資料背后去尋找本質的解釋邏輯,把歷史和邏輯統(tǒng)一起來,開創(chuàng)了一套全新的治學話語系統(tǒng),對中國的史學、哲學、文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最終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在各學科中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作為最高范式指導各學科研究,不是把馬克思主義詞句化或工具性地為具體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或方案,而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原則、方法方面的指導,是一種哲學性的方法論指導。它具有相當的高度,并不會損害各學科的自由度,反而會以辯證的唯物主義為各學科研究破除思維上的束縛和障礙,真正增強學術思想的自由。蔡元培曾在《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發(fā)刊詞中講道:“我們所謂‘兼容并包’、‘廣納眾流’并不是‘雜碎’的解釋。我們好歹總有一個共同的標準,我們相信科學,相信真理的科學?!盵4]馬克思主義正是為自由的學術提供共同的原則和標準,真正保障學術研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自由地馳騁。馬克思主義是總體性的研究范式,它并不包辦具體學科的具體范式或方法,每一門科學都應該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廣泛借鑒人類一切優(yōu)秀研究成果,根據自己研究對象的特點充分發(fā)展自己的研究方法。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應該與科學主義方法、人文主義方法、傳統(tǒng)研究方法等各種其他方法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的機制,更好地在各類研究范式中起到引領作用。
學術思潮代表了這個時代現實的需要和訴求,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因此,在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往往也是各種學術思潮風起云涌的時期。例如,中國古代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各家各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期。20世紀對于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政治、社會劇烈變化的時代。民族危機、文化沖突、社會轉型的歷史背景,讓中國成為各種思想流派的競技場。各種學術思潮此消彼長,流派紛呈。這些學術思潮圍繞著“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展開了各式各樣的爭論。就思想的典型性和影響的重大性及深遠性來看,主要有馬克思主義、西化自由主義和現代新儒學三大學術思潮,在20世紀前半期,三大學術思潮勢均力敵,是學術領域鼎立的三角。以李大釗、陳獨秀等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主張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批判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批判吸收西方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建現代中國的新型文化;以胡適、吳稚暉等為代表的西化派主張根本拋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西方文化尋求出路;以熊十力、梁漱溟等為代表的現代新儒家主張返回傳統(tǒng)儒家心性之學的根本,以“內圣”開出現代科學民主之新。三種學術思潮為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開出了三個藥方。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西化派主張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現代化的老套,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現代新儒家倡揚堅持中國本土文化,在堅持“中國文化在本源上沒有任何不足”的信念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學民主,走儒家資本主義的道路。三大學派之間針鋒相對,圍繞著如何對待傳統(tǒng)、如何引介西方文化、如何建設中國的新文化等問題長期辯論。也正是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辯論中,馬克思主義從最初西方傳入中國的學術派別之一逐漸以其科學性和徹底性在學術界擴大了影響,得到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認同。特別是隨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革命實踐的勝利,以及它在社會發(fā)展中得到現實的實現,馬克思主義自20世紀50年代起正式在思想學術中成為了主流,其他兩大學術思潮在歷史的進程中逐漸降下了自己的旗幟,成為了“支流”或“暗流”。
20世紀50年代后馬克思主義主流地位的確立,并不代表另外兩大學術思潮的消失。事實上,它們直到今天還以各種具體的冠以各類名稱的學術思潮活躍于中國的思想領域,這是時代現實所決定的。三大思潮代表著20世紀中國社會轉型、文化沖突、民族現代化等重大課題的三種努力,只要這些課題不完成,它們就不會退出歷史的舞臺。正如有些學者所清醒認識到的那樣,恐怕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之前,三大學術思潮并存的格局還會延續(xù)相當長的時間。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從三大思潮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影響程度、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及其對中國社會發(fā)展影響的狀況來看,馬克思主義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是當代當之無愧的主流。在學術思潮的領域,作為主流的學術思潮,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主要通過對其他學術思潮的引領而發(fā)揮其指導思想的作用,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指導地位的原則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其他學術思潮采取開放的姿態(tài)、理性的態(tài)度,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包容合理因素、批判抵制有害因素,最大限度地形成學術思想的共識,構建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社會思潮之間一元指導和多樣并存的和諧關系。
[1][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北京大學學生周刊[J].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