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 100191)
隨著世界多元化和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刻影響,大學生信教問題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對于這一問題,學者們進行了及時的關注和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往往過于重視“實效”,急于總結出管理層面的政策手段,往往忽視了宗教問題的某些復雜和敏感的成分。因此,筆者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我國文化和當前時代的特殊性,找出一些易被忽視的問題,以便可以形成某些新的觀念。
我們關于宗教的基本認識是根據(jù)馬克思的論述所得的?!白诮淌侨嗣竦镍f片”,這句馬克思的名言被列寧稱為“馬克思主義在宗教問題上的全部世界觀的基石”,但是我們對它的理解則未必確切。我國因為歷史原因一聽到“鴉片”就深惡痛絕,實際上,鴉片在19世紀時是一種精神安慰劑,馬克思在指出宗教虛幻性的同時,也指出了宗教慰藉人心的社會功能。而且在“鴉片”之前,尚有“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一句,更明確指出了宗教在充滿矛盾的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必然性。可以說,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并不把問題集中在宗教的毒害作用上,而是在它的虛幻性上。馬克思寫道:“宗教批判摘去了裝飾在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們依舊帶上這些沒有任何樂趣任何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們,伸手摘取真實的花朵。”在19世紀的理性主義語境中,馬克思著重強調了通過現(xiàn)實的改造,完全可以實現(xiàn)普遍的幸福,因此人們擺脫“虛幻的花朵”之后,通過改造世界必然可以獲得真正的幸福。但在20世紀的語境中,由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人們對于理性主義許諾的理想世界產生了懷疑,通過改造世界進入大同世界、獲得普遍的終極的幸福,也如同宗教的許諾一樣遙不可及。我們必須承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并不能阻擋一個時代的“幻滅”情緒。同時,馬克思主義強調通過總體性革命道路創(chuàng)造理想世界,又比宗教倡導的通過個人修養(yǎng)和行善創(chuàng)造理想世界的路徑,在實現(xiàn)難度上大得多。所以,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思想陣地的領導權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宗教的合理性與長期性。正如江澤民指出的那樣:“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具有漫長的歷史,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將長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終消亡也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笨梢哉f,只要現(xiàn)實世界的深刻矛盾一天不消除,作為虛幻的安慰劑的宗教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宗教生活是一種和世俗有所區(qū)別的生活,這不僅體現(xiàn)在信徒對某些典章儀軌的遵守,還體現(xiàn)在諸多信徒之間締結了嶄新的關系。以基督教為例,它宣稱信徒絕對平等,信徒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這就給大學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在三口之家中無法與同齡人交流,而這種交流的渴望,往往轉化為組建團契的行為。與一般的學生社團相比,具有宗教性質的團契更具有神圣性,成員之間聯(lián)系更緊密,更注重對個人修養(yǎng)與氣質的督促,這些特征既滿足了大學生的交流渴望,又對那些要求進步的大學生具有促進作用。可以說,宗教團體在一部分意義上,是神圣性的家庭,它的存在讓信徒擁有了安定感、歸屬感,大學生對這方面的需求,并不小于他們對神圣性和自我進步的需求。這種心理是不容忽視的。中國當下正處于劇烈的轉型期,城鄉(xiāng)之間流動日益頻繁,現(xiàn)代人的孤獨感與不安定感正逐漸形成中國人的焦慮主因,而對于負笈求學的大學生來說,出門在外的這種體驗必定更加強烈。只要這種集體心理得不到適當?shù)钠綋幔诮叹蜁Υ髮W生展示出應有的功效與吸引力。
傳統(tǒng)上認為,通過加強大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有助于他們淡化宗教情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這種看法的基礎,實際上是基于一種科學宗教相互對立的觀念。的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學者們都認為科學與宗教擁有水火不容的兩種世界觀,他們也樂于構建科學與宗教對立的歷史。但在20世紀隨著對宗教研究的深入,現(xiàn)在的學者基本傾向于建立二者的對話關系,這其中涉及較多的科學哲學問題,在此不詳述。但一個簡單的現(xiàn)象是,信教的科學家并不在少數(shù)。畢竟,自然科學不過只是某一種描述自然現(xiàn)象的語言形式,對于人生與世界的根本問題無能為力。
因此,知識本身不足以解決信仰問題,大學生在信仰方面的需求并不因為擁有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或者說加強了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就能得到滿足??茖W素質的培養(yǎng)的積極意義只是免于讓人的信仰更少地出自愚昧。在某些宗教的古老傳統(tǒng)中,往往將某些當時不能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或普通人使用的魔術手法歸結為超自然力量的支配,這在現(xiàn)代邪教中也常會出現(xiàn),而這種低級的騙術,對受過科學教育的人沒有感召力。但是,不以被魅惑的形式信教,并不意味著不可以以其他動機信教。我們在提到宗教的積極作用時,總強調其整合社會、安慰人心的社會功能,但實際上,宗教如同任何文化形態(tài)一樣,都不可以某種功能局限而否認它存在的合理性。在現(xiàn)代社會,宗教中包含的典章、訓誡、知識等,都已經(jīng)被法律、倫理以及各門自然社會科學所取代,但唯有“終極關懷”無法取代。所謂終極關懷,是指人生于世所要面對的根本問題。無論什么民族、國家、性別、出身的人,都要面對一些根本的問題:人生、價值、痛苦、死亡、他人……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構成了眾多思想體系,其中,宗教的解答是人們最常期望的,也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發(fā)展得最為完備的。我們可以說宗教不科學、邏輯不嚴密,但又必須承認它其中所包藏著的人類幾千年來對于終極關懷問題的思考,這是一種通過非科學世界觀體現(xiàn)出的智慧。
我們強調宗教管理工作、大學生信教引導工作的長期性,并不意味著我們束手無策,相反,只有正確認識到工作的艱巨,才能優(yōu)化我們的處理。筆者認為,從宏觀上講,大學生宗教工作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在世界呈現(xiàn)多元化的今天,世界各種宗教、各種流派,都可能在中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國大學生面對傳統(tǒng)政治教育中進行批判的事物,無論是否逆反,總會產生好奇,而傳統(tǒng)話語對宗教進行的簡單批判,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傳統(tǒng)話語在宗教問題上的力量實際上相當薄弱,一旦宗教人士對學生展開宣傳(而且大多不是正式的傳道),他們的觀念就會成為形塑學生宗教觀念的主導力量。而且,宗教人士又必然帶著讓聽者信道的意愿,于是,學生要么在傳統(tǒng)話語的支配下形成對宗教的簡單拒斥態(tài)度,要么發(fā)現(xiàn)拒斥態(tài)度過于簡單和站不住腳而成為追隨者、甚至信徒,但無論從哪一方面講,學生客觀細致地認識宗教的可能性相當有限。事實上,大學生較一般群眾,理性思維能力更強,通過對宗教知識的普及與傳播,讓大學生意識到宗教并不神秘,在對宗教的積極與消極作用都有所了解之后,他們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會更加理性,而不是盲從。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方面,是關于社會運行與社會革命的一套科學理論,雖然它很少或者幾乎沒有關于個人修養(yǎng)與道德方面的論述,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身上看到某些共同的精神氣質,如現(xiàn)實、堅定、積極、大無畏。究其原因,正是馬克思主義所特有的理論品格,塑造了他們的信仰者。因此,我們要不斷挖掘馬克思主義自己的理論品格,用它特有的批判視角和與時俱進的精神,為大學生提供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新方法??梢哉f,建立社會主義新道德,并不是簡單地樹立幾個道德楷模、提出幾條道德動議就能完成的,其關鍵之處,恰恰在于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讓大學生明白,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種政治課本上靜態(tài)的教條,而是通過理論本身散發(fā)的魅力實現(xiàn)的精神感召。
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主要是來自西方的觀念。在傳統(tǒng)上,西方的大學一直受教會控制,在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教會逐漸失去了支配地位,大學才得以伸展其從事科研與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職能。就我國的情況看,舊中國的教會大學就屬于這種傳統(tǒng)模式,但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教育權牢牢控制在國家手中,所謂的“五個分離”,即學校與教堂相分離、教師與宗教人員相分離、教材與宗教經(jīng)典及宗教教義相分離、學生與教徒相分離等早已實現(xiàn)。大學生個人對宗教的態(tài)度屬于個人信仰,既不違反分離原則,也不對其構成挑戰(zhàn),大學生作為國家公民,毫無疑問享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大學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著無限的權利,相反,必須嚴格執(zhí)行國家相關的宗教管理政策,才能對此自由進行保障。但是,一些規(guī)章制度在面對新形勢時,在執(zhí)行和解釋上都會出現(xiàn)問題,比如我們都知道傳教活動只能在宗教活動場所進行,大學校園則不能進行相關活動,但是如何界定傳教活動是有爭議的,比如一些只是相信基督教教義,甚至沒有接受洗禮的人,在校園里向過往同學發(fā)出倡議,共同組建研讀圣經(jīng)的小組,這種擦邊球的行為如何界定?如何既保障自愿自由的研習活動,又限制它往純粹的傳教活動發(fā)展,這是新形勢給我們提出的挑戰(zhàn)。
對于與宗教有所接觸的人來說,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和他們與宗教的互動行為,決定了他們不同的身份。根據(jù)《辭海》,只有“對某種宗教與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的人,才能稱為信仰某種宗教或主義的人,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對較多接觸宗教的人有所區(qū)分。有的人只是單純對宗教文化感興趣,如購買宗教禮品、以欣賞或研究的方式閱讀宗教經(jīng)典、過圣誕節(jié),這些人屬于宗教文化追隨者;有的人對教義頗有認同感,但沒有以儀式的形式確認自己的教徒身份,如基督教中沒有進行決志禱告或接受洗禮,這一部分人屬于望教者;只有通過特定的宗教儀式,且以宗教儀軌全面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全面約束時,教徒的身份才算正式確立。他們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尤其是宗教文化追隨者,他們一般并不特別了解教義,只是將所謂宗教活動當成消遣,這在大學生中尤其明顯,不少學生只是將這個節(jié)日當做一個娛樂的理由,與宗教情感無關。對于仰慕宗教文化的現(xiàn)象,我們一方面要有所甄別,不必為學生有對宗教的節(jié)日、符號、儀式等有所追慕便大驚小怪,相反,對宗教文化感興趣,有助于他們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對宗教文化的仰慕,可能成為最終信仰的起點,不少信徒便是按照追隨文化——認同教義——成為信徒這個路徑發(fā)展過來的。因此,單純的對宗教文化現(xiàn)象的仰慕既不必限制也不可鼓勵,必須與前面提到的宗教觀教育和細化管理規(guī)定相配合。
中國文化中宗教的地位比較特殊。與印度、阿拉伯和西方宗教居于文化的中心地位相比,中國更強調政治等級與親情倫理這些“此岸”的生活要素,對于超越性的“彼岸”的向往,一直不是中國人的重點??梢哉f,中國人的精神信仰呈現(xiàn)顯著的實用性,如果一種宗教崇拜不強調去禍消災的現(xiàn)實功利,單純強調可以在死后如何如何,是沒有市場的。
而對現(xiàn)世與現(xiàn)實功利的強調,為傳統(tǒng)中國各種信仰得以融會貫通提供了必要條件,從而中國人的信仰又具有顯著的和諧特征,所謂儒釋道三教合一。盡管各派在不同時期都有過一定沖突,但與西方世界動輒掀起宗教審判甚至戰(zhàn)爭相比要和諧得多。
因此,和諧實用的中國本土宗教,與較為晚近時期才開始對中國有影響的基督教有著很多不同,同是宗教信仰,大學生如果選擇的是本土宗教,可能受到家庭、傳統(tǒng)的影響更大,在思想上也未必更多地關注那些教義,而僅僅是因為生活在某種固定的傳統(tǒng)中,而他們的實際生活,也未必有嚴格的宗教信條進行約束,而只是某些道德和生活原則以宗教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了而已。而信仰基督教的大學生,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受到家庭影響,但是主要因素,還是大學生為了追求精神的安定選擇了信教。如有對上海高校的調查指出,通過家庭接觸基督教的只有20%[1],而信教學生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的新疆高校,則受家庭影響信教的就達到45.7%[2]。更有研究者強調:“追求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持久永恒的意義是大學生基督徒宗教信仰發(fā)生并得以維系的必要因素?!盵3]而他們所能發(fā)展建立的組織形式也有較大差異,對于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來說,嚴格的信徒所進行的宗教生活是與世俗世界迥然有別的,相互之間也可以建立較為緊密的、固定的組織,伊斯蘭教更是以民族血統(tǒng)的穩(wěn)定與純潔緊密團結著穆斯林;但中國本土宗教的和諧實用性,并不將二者嚴格區(qū)別,宗教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精神養(yǎng)分,而不是一套必須嚴格執(zhí)行的程序,更不必建立一個團契組織。注意到這種基本區(qū)別后,管理者要認真分析本校信教大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可一刀切,針對學生的特殊性進行適當引導。
對于大學生信教現(xiàn)象的研究目前亟待深入,在這個時刻,我們有必要強調量的研究方法與質的研究方法相結合。質的研究方法在我國興起也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一般來說,所謂質的研究方法,是通過實地觀察、參與生活、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它的目的與作用,與發(fā)放問卷、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量”的研究方法迥然不同。調查問卷有一個顯著缺點,就是問卷設計的問題與選項對于被調查的對象來說沒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只能被動地從有限的問題和選項中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當然,問卷調查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迅速獲得一個問題的概貌,如大學生信教的人數(shù)與比例、信教人數(shù)中男女、民族的人數(shù)與比例,等等。但對宗教研究來說,這些數(shù)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關于信仰,有涉及內心情感狀態(tài)的,有涉及對世界人生的復雜思考的,這些都不是幾個簡單選項可以涵蓋的。僅僅根據(jù)選項,根本難以把握大學生對待宗教的一般態(tài)度。必須通過深度訪談,了解被訪者一般的科學觀念和宗教觀念才能得出相應的答案。調查問卷應當集中于更為具象化的方面,如“圣誕節(jié)你是否會選擇去教堂”、“你是否閱讀過宗教經(jīng)典”等,而對復雜化的問題,使用質的研究方法更為可取。只有兩種方法相互結合,對于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研究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1]華樺.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狀況調查——以上海部分高校大學生為例[J].青年研究,2008,(1):27—34.
[2]李娟:新疆高校大學生信仰宗教的調查分析——以新疆大學為例[D].新疆大學碩士論文,2009.
[3]侯澧君.大學生基督徒宗教信仰的形成及宗教實踐的特征——上海S大學的調查研究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