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萍
(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情勢不同,言辭各異
——略論《左傳》言辭特色
姚月萍
(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 230009)
《左傳》作為春秋時期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不僅在史學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尤其是其中所記錄的公卿士大夫言辭,歷代備受推崇。這些言辭,由于公私場合不同、言說雙方強弱不同,乃至所處的階層不同,明顯呈現(xiàn)出不同特色。不同場合的言辭,對刻畫歷史人物的性格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左傳》;言辭特色;公言;私言
劉知幾《史通·載言》:“逮左氏為書,不遵古法,言之與事,同在傳中。然而言事相兼,煩省合理,故使讀者尋繹不倦,覽諷忘疲。”[1](p30)不同于“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傳統(tǒng),歷史人物的語言和歷史事件在《左傳》一書中是兩者兼顧的。一般來說,《左傳》在記敘歷史事件時用墨頗省,追求的是簡練地把事件表達清楚;而記言的文字,在筆法上則頗為繁富詳盡,作者似乎力圖再現(xiàn)當時對話的情形。
《左傳》作者對于記言的偏重,與當時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有很大關(guān)系。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征伐十分頻繁,朝聘和盟會也是很常見的外交事務,“言以足志,文以足言,”[2](p1106)在這些場合中,辭令就顯得格外重要,不僅關(guān)系個人的榮辱,更關(guān)系著國家的存亡,在《左傳》中“一言而存國”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而且對政治人物的品評,相當一部分也是以其言辭是否得體為依據(jù)的。這些都致使《左傳》的作者自覺地重視記言,有意識地把言辭的重要作用表現(xiàn)出來。
《左傳》記錄的言辭,其產(chǎn)生的場合是多種多樣的。有公開的官方場合,也有二人私下對晤的情形;有無人時的自語,也有多人喧囂一堂;有弱國對抗強國的據(jù)理力爭,也有強國指責弱國時氣勢逼人;有卿大夫飲宴時的酬答,也有暗地里的鉤心斗角;有吊慶,也有會盟。總之,隨著出現(xiàn)場合的差異,人物的語言風格也呈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特色。
《左傳》中,公開的官方場合與私下晤談時的言辭,存在著鮮明的區(qū)別?!肮浴庇捎谑窃谡綀龊蠒r所使用,必須注意要符合對答雙方的身份,必須注意是否合乎“禮教”,因此可能是“言不由衷”的冠冕堂皇之論;而“私言”發(fā)生于私密場合,則可直率而較無顧忌。例如哀公十一年季孫以田賦問孔子一事:
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曰:“丘不識也?!比l(fā),卒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對,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訪焉?”弗聽。(哀公十一年)
冉有受季氏的命令,向孔子咨詢對田賦的意見,在公開場合孔子卻不回答冉有,因為這時冉有的身份是季氏家臣,孔子認為此次季孫授意冉有來訪,只是走走過場,即使勸阻也無效果,所以回答不知道;而在私下場合,孔子和冉有就是師徒身份,那么用此事來教育一下弟子,使其明白“禮”和“周公之典”的重要性,就再合適不過,于是孔子就坦承自己的看法,毫不掩飾對季孫“貪冒無厭”的不滿。
再如昭公十三年,季平子被晉國滯留不歸所引發(fā)的言辭交鋒,更體現(xiàn)了利用“公言”“私言”不同特點達到政治目的,已是魯、晉士大夫能夠嫻熟運用的技能。
季孫猶在晉,子服惠伯私于中行穆子曰:“魯事晉,何以不如夷之小國?魯,兄弟也,土地猶大,所命能具。若為夷棄之,使事齊、楚,其何瘳于晉?親親與大,賞共罰否,所以為盟主也。子其圖之!諺曰:‘臣一主二?!嶝M無大國?”穆子告韓宣子,且曰:“楚滅陳、蔡,不能救,而為夷執(zhí)親,將焉用之?”乃歸季孫?;莶唬骸肮丫粗渥?,合諸侯而執(zhí)其老。若猶有罪,死命可也。若曰無罪而惠免之,諸侯不聞,是逃命也,何免之為?請從君惠于會。”宣子患之,謂叔向曰:“子能歸季孫乎?”對曰:“不能。鮒也能?!蹦耸故弭~。叔魚見季孫,曰:“昔鮒也得罪于晉君,自歸于魯君,微武子之賜,不至于今。雖獲歸骨于晉,猶子則肉之,敢不盡情?歸子而不歸,鮒也聞諸吏,將為子除館于西河,其若之何?”且泣。平子懼,先歸?;莶Y。(昭公十三年)
這一段文字公言與私言夾雜在一起,但又各有鮮明特色。惠伯先私言于中行穆子,語言十分直截了當,既從晉國的利益出發(fā)來加以說服,又威脅說“吾豈無大國”,既推心置腹,有十分犀利。而當晉國決定放歸季孫后,他又“得寸進尺”,在公開場合說了一番話,要求晉國向會盟諸侯正式宣稱魯國“無罪”,名正言順的將季孫放歸。這個時候的言辭自然不能言“利”,而是依“禮”發(fā)難,有理有節(jié),雖然同樣有逼人的辭氣,但有很委婉,顧及到了晉國君臣的面子。這種合“禮”的要求,讓晉國勢成騎虎,很是為難。為解決這一難題,“私言”再次發(fā)揮了作用,臺面上“公言”達不成一致,叔魚從背后用“私言”達到了:叔魚私見季孫,先說自己感念季武子之德,想借機會報答,以此取得了季平子的信任。緊接著謊稱晉國已改變主意,要繼續(xù)扣押季平子。于是,季平子急忙先歸。叔魚的私言雖是假裝,但同樣表現(xiàn)得辭氣真誠懇切,因此才能讓季平子相信,達到公開場合言辭所達不到的目的。
由上可知,《左傳》中記載的公開場合的言辭,類似于現(xiàn)在的官腔,是有一定的程式和規(guī)范的,言辭要求委婉,以合乎“禮”為準的,《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閔馬父聞子朝之辭曰:‘文辭以行禮也。子朝干景之命,遠晉之大,以專其志,無禮甚矣,文辭何為?’”譚家健認為這段話代表《左傳》的政治觀和文辭觀,說明文章是體現(xiàn)禮制精神的。[3](p24)不僅如此,而且還要考慮場合,不讓對方(強勢的一方)陷入尷尬的境地。而私言是看二人的關(guān)系而定,一般比較懇切、真誠的,目的也比較明確,可從利益、人情等立論,不作過多的文飾,能夠較直接的表達談話方的觀點。
對話發(fā)生的雙方的實力的差距,會造成言辭風格上的變化。當弱國為了某件事與強國交涉時,在言辭上都比較委婉,用詞謙卑,縱然有所指責,也是很含蓄的表達出來。但謙卑并不是屈服,他們的言辭,仍然在堅持自己的原則。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評價說:“只是平心靜氣的說,緊要關(guān)頭卻不放松一步,”[4](p47)這是很好的概括。如襄公二十二年晉國征朝于鄭之事:
夏,晉人征朝于鄭。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曰:“在晉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駟從寡君以朝于執(zhí)事,執(zhí)事不禮于寡君,寡君懼。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晉是以有戲之役。楚人猶競,而申禮于敝邑。敝邑欲從執(zhí)事而懼為大尤,曰:‘晉其謂我不共有禮?’是以不敢攜貳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蟜又從寡君以觀釁于楚,晉于是乎有蕭魚之役。謂我敝邑,邇在晉國,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競,寡君盡其土實,重之以宗器,以受齊盟。遂帥群臣隨于執(zhí)事,以會歲終。貳于楚者子侯、石盂,歸而討之。溴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孫夏從寡君以朝于君,見于嘗酎,與執(zhí)燔焉。間二年,聞君將靖東夏,四月,又朝以聽事期。不朝之間,無歲不聘,無役不從。以大國政令之無常,國家罷病,不虞薦至,無日不惕,豈敢忘職?大國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其無乃不堪任命而翦為仇讎?敝邑是懼,其敢忘君命?委諸執(zhí)事,執(zhí)事實重圖之?!?/p>
面對晉國的無理非難,子產(chǎn)從容不迫,言辭中歷數(shù)鄭、晉分分合合及其原因,言辭委婉。而后卑辭言之:“大國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敝邑是懼,豈敢忘君命”。然而這種言辭上的謙卑,確實以原則上的寸步不讓為前提的,達成說服目的的同時,也沒有喪失作為小國的尊嚴,這就是所謂的“辭順不可犯”。
當強國責難與弱國的時候,言辭就要直白得多,而且咄咄逼人。如襄公三十一年子產(chǎn)相鄭伯如晉之事:
癸酉,葬襄公。公薨之月,子產(chǎn)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子產(chǎn)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盜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闬閎,厚其墻垣,以無憂客使。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以敝邑之為盟主,繕完葺墻,以待賓客。若皆毀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丐請命?!?/p>
因為子產(chǎn)一行破壞了晉國館舍之垣,所以士文伯嚴厲責讓子產(chǎn)。其辭多用反詰問句:“其若異客何?”“其何以共命?”語言氣勢洶洶,并且說“寡君使丐請命”,一定要子產(chǎn)給個說法。這和子產(chǎn)后面的對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國力強弱不同是造成言辭風格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左傳》記載了大量的朝聘宴享之辭,這些言辭是士大夫們精心錘煉過的,大多典雅莊重、含蓄委婉而且文質(zhì)彬彬。士大夫?qū)儆谥R階層和統(tǒng)治階層,言辭更多地反應了他們的學識、對政治局勢和政治規(guī)則的理解和觀點,因此比較注重修飾,比較注重語氣和順,比較注重邏輯與說服力。春秋之時,立德、立功、立言并稱“三不朽”,這也使得卿士投入巨大精力自覺追求言辭的文采和優(yōu)美,以期能夠長久地流傳于后世。
與此不同,《左傳》還記錄了很多下層人民的言辭,這些人當中有役夫,有士兵,還有平民。他們的語言一般都很通俗、生動、質(zhì)樸,并且具有生活幽默感。
宋城,華元為植,巡功。城者謳曰:“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使其驂乘謂之曰:“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役人曰:“從其有皮,丹漆若何?”華元曰:“去之!夫其口眾我寡?!保ㄐ辏?/p>
華元兵敗為鄭所俘,逃歸后監(jiān)督筑城。筑城的役夫可能對他有所不滿,于是就拿被俘的事情譏嘲他,其言辭是押韻的謠諺,簡短而富有表現(xiàn)力,反映了華元的狼狽狀態(tài)和役夫的機智幽默。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救鄫,侵邾,敗于狐駘。國人逆喪者皆髽,魯于是乎始髽。國人誦之曰:“臧之狐裘,敗我于狐駘。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敗于邾。”(襄公四年)
魯國與邾的實力差距很大,居然落敗,所以國人非常激憤,其言辭短促有力,很好地反映了這種情緒。雖然同樣是從外貌加以譏刺,但不似上文役夫的語帶調(diào)侃,而是有深惡痛絕的意味。
子產(chǎn)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豐卷將祭,請?zhí)镅?。弗許,曰:“唯君用鮮,眾給而已?!弊訌埮?,退而征役。子產(chǎn)奔晉,子皮止之,而逐豐卷。豐卷奔晉。子產(chǎn)請其田里,三年而復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從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chǎn),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chǎn)誨之;我有田疇,子產(chǎn)殖之。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襄公三十年)
子產(chǎn)按照以前的經(jīng)驗治豐氏之田,這種突然的改變讓當?shù)剌浫撕茈y適應,“孰殺子產(chǎn),吾其與之”,直率地表達強烈的不滿。而三年之后,由于子產(chǎn)的施政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輿人的態(tài)度就有截然相反的轉(zhuǎn)換,“子產(chǎn)而死,誰其嗣之”,反映了他們對子產(chǎn)的感激。這些平實直白的語言,是輿人質(zhì)樸真率性格的體現(xiàn)。
又如,宣公十二年晉楚交戰(zhàn)中,晉國退卻時因有些兵車陷入坑中而不得繼續(xù)前進。這個時候楚兵教他們抽出車前之橫木以出坑,又教他們“拔旆投衡”以使兵車輕便易行。當晉兵依法施為并得以脫困時,他們不僅不對楚國士兵的指點報以謝意,反而說:“吾不如大國之數(shù)奔也?!盵2](p741)此語諷刺楚國因打敗仗多次,積累的逃跑經(jīng)驗非常豐富,故能給予晉兵脫困指點。非常機智幽默,自我解嘲意味甚濃,既掩飾了自己的狼狽之態(tài),又反過來順帶取笑了楚國一下。
人物的語言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左傳》記載了大量極具個性的言辭,這對揭示歷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人物性格特色,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人物性格不可能是單一的,因此,歷史人物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言辭,能反映其性格的多樣性。子產(chǎn)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從上面的相關(guān)引文可以看出他在在外交場合是一個出色的外交人員,機智、善辯、敢于據(jù)理力爭,而另外一些場合的言辭,能看出他的其他一些特點:
(一)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唯子產(chǎn)不順,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討,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弊訃唬骸盃柡沃写竺?,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襄公八年)
(二)子大叔問政于子產(chǎn)。子產(chǎn)曰:“政如農(nóng)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nóng)之有畔,其過鮮矣?!保ㄏ骞迥辏?/p>
(三)鄭人游于鄉(xiāng)校,以論執(zhí)政。然明謂子產(chǎn)曰:“毀鄉(xiāng)校何如?”子產(chǎn)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zhí)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保ㄏ骞荒辏?/p>
(四)夏,五月,火始昏見。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宋、衛(wèi)、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衛(wèi)、陳、鄭也?!睌?shù)日皆來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鄭人請用之,子產(chǎn)不可。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梢跃韧?,子何愛焉?”子產(chǎn)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昭公十八年)
以上各段引文,分別反映了子產(chǎn)性格的不同方面。引文(一)為子產(chǎn)年紀尚小時的言論,反映了他的遠見卓識、聰穎和對自己判斷的強烈自信。引文(二)中,通過子產(chǎn)的兩處言辭,分別表現(xiàn)了他謹慎、勤政的特點。引文(三)中子產(chǎn)對是否毀鄉(xiāng)校的回答,反映了他的寬容和開明,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引文(四)的言辭,反映了子產(chǎn)不迷信,不盲從,富有理性精神。通過這些不同情況下的言辭,達到了人物性格塑造的立體化。
通過言辭刻畫人物形象,申公巫臣也是一個鮮明典型。在前兩次反對楚王和子反欲娶夏姬的言辭中,申公巫臣展現(xiàn)的是一個守禮君子的形象,認為“今納夏姬,貪其色也。貪色為淫……,”[2](p803)并說夏姬是“不祥”之人,如果只看這些言辭,那么申公巫臣無疑是一個迂闊、迷信的人,一個毫無特色的道德禮制的捍衛(wèi)者。但是當連尹襄老死后,從其對夏姬所說的言辭,不禁讓人感嘆他的老謀深算和隱忍。這個人物形象到這里應該就已經(jīng)很豐滿了,然而后來更趨完善,當?shù)弥臃?、子重報復其仍居楚國的家族時,“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于奔命以死。’”[2](p834)這反映了申公巫臣性格中的剛毅、冷峻、有仇必報,并對自己的智謀有超強的自信。
總此,《左傳》中的言辭,由于公私場合不同、強弱之勢不同以及言者身份地位的差異,呈現(xiàn)出各自鮮明的特色。這種言辭風格的差異,并非作者有意為之,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對刻畫人物、塑造人物性格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蹲髠鳌分械娜宋镏郧лd之下凜然有生氣,與這種言辭特色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
[1]浦起龍.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譚家健.《左傳》的美學思想[J].文學遺產(chǎn),2010,(3).
[4]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
責任編輯鄧年
I206.2
:A
:1003-8477(2013)07-0121-03
姚月萍(1970—),女,碩士,合肥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