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福建福州350001)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獨特理解,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fā)展及其推動社會歷史不斷進步的內在思想源泉。因此,深入闡釋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首先解決的基本問題。
筆者認為,所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就是構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主題、根本原則和精神要素,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價值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觀點,是指導馬克思主義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之為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本質和靈魂。它貫穿于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之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想的本質區(qū)別。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不僅包含在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和實踐活動中,也包含在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中,是馬克思主義代代相承的一根紅線。馬克思主義基本精神具有基礎性、穩(wěn)定性、普遍性等特點,是馬克思主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和內核。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馬克思主義的主旨是謀求人類的解放,這使它貫穿著強烈的人文精神。但是,要使這種人文精神不致落入空談,就必須找到現實的途徑和實現它的人,所以它談論的人不能是抽象的人,而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因為抽象地談論人的解放,不把人與他生活的環(huán)境聯系起來考察,最終要么流于口頭批判,要么陷入空想。正是基于這種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強調以人民為本,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并明確提出“人民大眾即無產階級”。[1](P95)“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2](P104)哲學家只有成為“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3](P120)才不致成為空談家。這一方面繼承了西方傳統的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以往僅從抽象層面談論人文精神的弊端,把理論和實踐的關照集中于現實的人,尤其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使理論從天上下落到人間??梢娫隈R克思那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認識誰的世界和改造誰的世界,為了誰的利益而認識和改造世界,使之為誰的利益服務,對馬克思而言是一個遠比抽象地談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要重要得多的問題。毛澤東也說:“辯證法應該從哲學家的圈子走到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去?!盵4](P332)可見,把人民作為自己理論和實踐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代代相傳的基本精神和區(qū)別于其他思想的根本特征。
眾所周知,人文主義是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自普羅泰哥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以來,人文精神就成為西方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維度。這種精神雖然在中世紀被對宗教的狂熱所遮蔽,但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洗禮,人文精神再次迸發(fā)出強烈的生命力,成為人們謀求自身解放的強有力思想武器。對此,馬克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馬基雅維利、康帕內拉和其后的霍布斯、斯賓諾莎、胡果·格勞修斯,以及盧梭、費希特、黑格爾等已經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了,他們是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申出國家的自然規(guī)律?!盵3](P128)然而,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在西方社會中卻從沒有能夠真正地實現。即使是在啟蒙精神直接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僅沒能實行自己先前的諾言,反而比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更加不人道。資本主義雖“不像奴隸制那樣令人厭惡,但卻更加虛偽和不合乎人性。消滅了封建制度,實行了政治改革,也就是說表面上承認了理性,實際上是使非理性真正到了頂點,從外表看來,農奴制像是已被消滅,實際上它只是變得更不合乎人性和更普遍而已。”[3](P663)生產力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只不過是增加了對人的奴役和壓榨的新手段,社會的發(fā)展仍然是以絕大多數人的犧牲為代價的。
馬克思認為,以人文理想和啟蒙精神為原則建立的資本主義的理性王國之所以出現此種結果,除了生產力本身發(fā)展低下的原因外,人文主義者不能找到實現人文主義的歷史主體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從古希臘以來的人文主義者從來沒有從現實的物質世界來考察人,而把人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精神性。這決定了他們追求的只是抽象的人的權利,只能抽象地談論人的權利和命運,無法在實際的社會中實現它,最終不可避免地陷入空想。為此,馬克思認為,要實現人文主義的理想,使其精神變?yōu)樽兏铿F實的力量,首先必須把視角從虛無縹緲的太空轉到現實世界中來;要從現實的人而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fā)來談論人文精神。而從現實的人出發(fā),就是從現實的人的生活條件出發(fā),即“改變世界”的最根本內容是改變人的生存境況和存在狀態(tài)。由此必然追溯到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實踐的主體,即普通的生產者。在馬克思看來,正是以往思想家最看不起的普通人和他們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我們的生活和世界,也代表了人類的未來。因此,真正的人文主義必須立足于普通的勞動者,以他們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過上幸福的生活為最終目的。馬克思指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默默地、但是永恒地發(fā)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盵5](P7)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少數人甚至個別人的解放并不能實現人文主義的精神和價值。歷史的進步需要這些普通人的創(chuàng)造,也是通過他們的活動體現出來的。有鑒于此,馬克思主義把人民特別是勞動人民置于自己理論的核心地位,把服務于人民群眾作為自己理論活動的唯一主旨。如果說基督教的全部理論是圍繞著上帝而展開的,那么,馬克思主義則是圍繞著人民而展開的,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就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和實質。這一精神,既繼承了西方長期以來的人文主義傳統,又超越和克服了其淪為理論上的空談的弊端。馬克思主義通過人民群眾這一歷史主體,把人文精神真正變成現實的人的生活。
西方思想具有很強的求實本性,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因為在西方傳統的思想家們看來,科學是人類通向至善的唯一通途。正是這種對事物本質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西方建立了發(fā)達的自然科學體系,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古希臘哲學家的論述中,知識不僅代表事物的本質,它也是一種美德。而知識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把握,誰掌握的知識多,誰就更接近于至善,哲學家就是因這一理由而被柏拉圖封王。這就是《理想國》中的一個基本思想。通過這一理論上的闡述,柏拉圖不僅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也開創(chuàng)了西方唯理論的思想傳統。即使在宗教大行其道的中世紀,西方哲學的這一傳統仍然保持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期間,西方對理性的推崇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以致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接受審判,通過理性的拷問才能取得自己存在的依據。遺憾的是,理性的勝利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一方面,理性王國并沒有真正建立。資產階級所謂的“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盵6](P206)另一方面,在以理性為內容的科學精神的指引下,人類對自然的斗爭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也埋下了使人類瀕于毀滅的種子?!百Y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1](P277)然而,這些勝利帶給大多數勞動者的卻不是歡笑,而是生存危機?!斑^度勞動日益增加,群眾日益貧困,每十年一次大崩潰?!盵6](P375)現代社會人類面臨的毀滅性的生存危機,也是自然科學發(fā)展的直接后果。究其原因就是,人們簡單地把對待自然的方式移到社會中來,看到了社會與自然的統一性,卻沒有看到二者的區(qū)別,沒有看到人的主體性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因而他們只是研究了自然史,沒有研究人類史。因此馬克思說,到目前為止,“幾乎整個意識形態(tài)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盵1](P66)這種研究方式和立場,自然很難對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也不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更不可能藉此而正確地指導人們改造社會的實踐。
當然,以科學的態(tài)度研究社會并沒有錯。但人類社會相對于自然界有自己的特點,對如何堅持實事求是也有自己的獨特的要求。首先,自然界的事物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人類社會中的人和事是變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這種思維邏輯在研究社會時不適用。其次,就方法來說,對自然之物的研究要盡可能地撇開其他因素的干擾,通過理想化來建立研究的模型,取得盡可能客觀的效果。而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一種事物都是處于關系之網中的,如果撇開這些關系,得到的就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抽象。第三,從研究的結果來看,自然科學的研究結果是普遍適用的,而社會科學的結果在其應用上有嚴格的要求,不僅需要了解理論本身的產生過程和背景,也要重新研究現有的條件及其歷史傳統、發(fā)展過程、未來趨勢。理論和理論的應用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胺駝t把理論應用于任何歷史時期,就會比解一個最簡單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盵7](P696)西方思想家由于看不到二者的區(qū)別,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結論簡單地照搬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來,結果不可避免地在歷史領域又陷入唯心主義的泥坑。因此,在社會歷史領域要做到實事求是,只能“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新世界”,[8](P64)而不能從主觀想象出發(fā)提出所謂的新世界的建構藍圖,然后以此去割裂現實的世界。因此,在馬克思那里,理性的科學精神不是西方思想家宣揚的那種純粹的工具理性,而更接近于中國儒家提倡的道德理性,是作為人的生命本質的理性,是人的生命自我實現的理想狀態(tài)。這種理性的實現,不是以理性生命壓制感性生命,而是“表現為以理性生命轉化、點化感性生命,以求達到知與行(知與情)、思與行(靈與肉)、形式與內容、理性與感性、理性與理想、形上與形下、真理與價值的完美統一。”[9]即通過把握事物的規(guī)律及其實現的條件,使之與不斷變化的人的生命活動相統一,使人的生命活動由自發(fā)走向自覺。
可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求實精神要求對歷史事實采取徹底的、真正的科學的態(tài)度,即把歷史事件放在具體的歷史場景中進行考察,從現實的關系中引申出合理、科學的結論。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精神,既區(qū)別于唯心主義的主觀臆斷,也區(qū)別于舊唯物主義的歷史宿命論,是馬克思主義之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標志,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全部發(fā)展過程之中。
關愛生活、謳歌生活,是所有人文思想的基礎?;貧w生活世界,是近代社會區(qū)別于古希臘、中世紀的主要訴求。馬克思主義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從現實生活出發(fā)建立理論作為自己的基本精神和理論主題。馬克思、恩格斯早在批判德國青年黑格爾派時就曾指出以往哲學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立場:“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huán)境之間的聯系問題。”[1](P66)為此,他們提出了與這些空談家不同的立場和思路:即與“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不同,他們的理論則是“從人間上升到天國”,是從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1](P73)這是馬克思主義相對于其他理論所實現的理論視野的根本性轉變,即從面向抽象的世界轉而面向生活,從現實的人本身及其生活來創(chuàng)新理論、發(fā)展理論、實踐理論,以此作為自己理論關注的焦點——既是全部理論活動的根本出發(fā)點,也是全部理論活動所指向的目標。在他們看來,現實的人置身于其中的世界,是現實的人進行生命活動時面對的世界,人的實踐活動就是對這個世界的改造?;蛘哒f,人所居住的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動、是人的實踐的產物、結果和表現,而理論不過是對這個世界的反映:“對對象、現實、感性”,“要把他們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1](P54)“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1](P72)“我的普遍意識不過是以現實共同體、社會存在物為生動形式的那個東西的理論形式,而在今天,普遍意識是現實生活的抽象,并且作為這樣的抽象是與現實生活相敵對的?!盵10](P122)正是基于這些立場和判斷,馬克思明確提出自己的理論任務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3](P453)而他們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則是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及其過程的反映,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科學?!盵7](P241)也正因為如此,“生活決定意識”才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根本原則。
馬克思主義把生活世界作為自己的對象,其目的是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不斷改造世界,使之更加符合人的生存發(fā)展需要。這首先需要對生活世界有個正確的認識。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生活世界不是一個抽象的理想王國,而是與我們的經驗、情感、欲望、動機緊密相連的、以物質活動為基本形式的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總和。只有把這一“總和”置于研究的前景之中,“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11](P39)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生活世界。這就意味著所謂科學的理性王國不過是生活世界的一個部分,且來源于生活世界,要以生活本身為自己的基礎;另一方面,人的精神生活也是科學的理性所無法把握的領域。也就是說,馬克思承認科學和理性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但并沒有絕對的權威;人類社會的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達成這一目標不可能只有唯一高貴的生活樣式,但不管什么生活樣式都依賴于物質生產實踐,這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因此,馬克思把物質生產實踐作為生活世界的本質,而把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改造作為實踐的主要內容。在他看來,正是這種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及其社會關系的本質、存在和發(fā)展,實現了生活世界的不斷革命化,為人的解放找到了現實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才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1](P55)通過從生活本身中創(chuàng)新理論、并隨生活的變遷不斷發(fā)展理論,使之始終與生活同步,馬克思主義確立了現實生活在自己理論中的本體地位,生活為本也因之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
馬克思主義這一基本精神的確立是批判吸收前人理論的結果。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看來,以往的思想家尤其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思想范式都認為歷史是由理念、觀念決定的,認為“觀念、思想、概念產生、規(guī)定和支配著人們的現實生活、他們的物質世界、他們的現實關系?!盵12](PP3~5)這一立場使以往的思想家對社會矛盾的應對始終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這樣的“變革的觀念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一點對于實際發(fā)展沒有任何意義”,[1](P93)也不可能在現實中獲得任何結果。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1](P60)“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13](P8)只有在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在生產中,人們才能創(chuàng)新理論、實現理論的價值和目的。正是通過立足于生活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找到并克服了以往思想家的理論范式的弊端,并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及以其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確立生活世界的基礎和根本地位,從而提出了合理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的途徑及其歷史發(fā)展趨勢。這樣,通過“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這一新的視角,馬克思主義把人們的現實生活歸結為物質生產活動,把人類社會的歷史歸結為物質生產方式變遷的歷史,發(fā)現了生活世界的秘密,為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古代社會是從人以外的世界來看人的,善惡的最高標準在現實生活之外。近代社會雖然把生活世界本身作為認識的對象,把人的理性作為評價萬物的標準,但它仍然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一種外在于人的、獨立于人的視野之外的、可以算計的、本質性的存在,即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世界。人作為這個世界的旁觀者,對立者而存在。這使人們在認識這個世界的同時竟忘記了人自身的存在。不僅如此,由于設想世界有其客觀的、不變的本質,于是他們從純粹的概念出發(fā)建構絕對體系并把它強加給現實的生活世界。所以,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思想家盡管立場、方法、目的有別,最終卻都否定了現實生活本身。而這個被思想家們否定的世界,恰恰是人們唯一能夠感知和經驗的世界,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價值和意義的唯一基礎、來源及評價標準?;谶@一根本的立場,馬克思主義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人類生活本身,轉向人類活動本身”,“關懷人類生活的苦難和意義”,其目的是為了“建構人類關于生活的根本的價值理念”。[14]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把生活世界、把人們的現實的生活及其過程作為自己理論的唯一出發(fā)點和目標,并認為作為現實生活的理論表現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始終保持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才能發(fā)展,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罢軐W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3](P121)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必然會隨著時代和人的生活境況的變化而發(fā)展。這也決定了以改造現實為己任的馬克思主義不可能立足于“理性王國”,而必須立足于現實生活中人的生存際遇,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勞動在本質上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1](P46)這里所說的“自由”,就是對外在束縛和限制的超越;所謂“有意識”,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做。因此,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就是人自覺地擺脫自身外在束縛的過程,就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活動,是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及其產生的思維活動。這樣的活動才是人的自我生成過程,才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人通過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出滿足自己生命所需要的東西,也間接地創(chuàng)造自己生命本身;不僅產生出自己的物質生命,也產生出自己的精神生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人在外化范圍內或者作為外化的人的自為的生成”。[10](P163)可見,勞動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把勞動提升為自己理論的基本精神,也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人類發(fā)展的全部歷史進行研究后得出的科學結論。在西方傳統哲學中,勞動既無價值也無意義,因而在古希臘思想家那里被認為是動物所具有的本領,從事勞動的人也被歸入動物一類。這一歧見直到資本主義社會時期仍然沒有改變,即在資本主義思想家那里,勞動者仍然被認為不是人,是掙錢的工具,與機器無異。在黑格爾那里,勞動雖然被看作是人的本質,但他所說的勞動是精神勞動,是思想家們的勞動,普通勞動者的體力勞動、從事生產的勞動仍然沒有納入人的活動的范疇。因此,馬克思從社會歷史的高度對這些現象進行了批判,揭示了生產勞動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這一長期被遮蔽的事實,把思維活動看成是對生產生活的反映和結果,恢復生產勞動的歷史地位,從而也就恢復了作為生產勞動的主體的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通過這一科學的論證,馬克思把勞動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生和存在的基礎;而作為人民群眾勞動條件及其過程的理論表現的馬克思主義,則把勞動作為基本精神。根據這一精神,尊重勞動就是對人的尊重,而那些從他人勞動中獲得生活資料的人則被稱為“寄生蟲”。對勞動的尊重與否就成了區(qū)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標志和價值分野。正因為如此,人們把馬克思主義稱之為勞動者的倫理,是為勞動者的生產生活論證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把勞動視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精神:一是人類本身是勞動創(chuàng)造的,或者說,勞動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正如恩格斯所言:“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盵7](P374)這種創(chuàng)造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為類的人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這是從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意義上來說的。二是作為個體的人也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這是從人與人相區(qū)別的意義上說的。因為不同的具體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在社會中的不同身份,從事什么樣的勞動決定了一個人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三是人的尊嚴只能通過勞動獲取。由于勞動是人的本質,人能否實現其本質而成為人取決于他能否參與勞動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尊嚴的保護是通過對人的勞動權的保障來實現的。其二,人類的發(fā)展是由勞動推動的?!霸谠偕a的行為本身中,不但客觀條件改變著,例如鄉(xiāng)村變?yōu)槌鞘?荒野變?yōu)榍宄肆帜镜母氐鹊?而且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fā)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的需要和新的語言。”[11](P494)可見,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勞動不僅改變人類生存的外在環(huán)境,改變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拓展人們變革自然和社會的手段,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其三,人類最終的解放是由勞動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的人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10](P131)人類通過勞動獲取生產生活資料,發(fā)展自己的能力,擺脫自然和社會關系的束縛,最終實現人的解放——自由全面發(fā)展。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鄭家棟.理性與理想:中國現代人文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J].哲學研究,1993(08).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日]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彭曦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4]馮平.馬克思的哲學觀與馬克思主義者的當代使命[J].中國社會科學,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