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定宏
(上海市虹口區(qū)嘉興路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86)
早在2003年,上海市就開展了社會化的戒毒、禁毒工作。社區(qū)戒毒是吸毒人員有戒毒意愿而無法依靠自身戒毒時,在戒毒所之外進行監(jiān)管、戒斷毒癮、遠離毒品環(huán)境、回歸家庭社會的一系列措施[1]。但由于社區(qū)禁毒康復工作人員相對缺乏,社區(qū)戒毒康復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吸毒人員除了需要強制戒毒外,還存在諸多的心理問題[2-5],及外界的歧視[6-8],給社會安定帶來了不利影響[9-11]。團體心理咨詢是以團體為對象,運用咨詢技術與方法,通過團體成員觀察、學習、體驗等互動,協(xié)助成員宣泄情緒、接納自我、改善人際關系、增強適應力的過程[12],具有感染力強、效率高、容易鞏固的特點[13],在促進疏導、支持、團體認同感方面具有效用[14]。為提高社區(qū)戒毒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我們于2012年在某社區(qū)吸毒人員中開展了團體心理咨詢活動,結果報告如下。
在上海市虹口區(qū)某街道的社區(qū)戒毒人員。納入對象:本社區(qū)吸毒人員,自愿參加團體心理咨詢,SCL-90量表提示人際關系、敵對、偏執(zhí)、精神病性因子無明顯異常者。符合條件的對象共40人,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20人。兩組對象的性別、年齡、吸毒時間、家庭結構、收入情況、SCL-90[15]各因子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醫(yī)務人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街道職能科室領導組成師資隊伍。戒毒人員團體心理咨詢活動共9節(jié)課程,每次確定一個活動主題。每周活動1次,每次活動時間約2 h,活動地點設在街道社區(qū)文化中心,課程內容如下。
第一節(jié)“相逢是緣、更需相知”:①相互介紹、認識,了解大家在社區(qū)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形成團體向心力;②討論咨詢目標,在團體咨詢中的期望;③形成團體心理咨詢契約,不要遲到缺席、活動過程中彼此尊重、活動內容對外保密、活動組員不私下聯(lián)系。
第二節(jié)“大家都有煩心事”:①討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順心的事;②在社區(qū)生活中有哪些困難;③如果遇到煩惱我們應如何應對。
第三節(jié)“理智決定成功”:①當我們遇到壞情緒或者困難的時候一般怎么做;②哪些做法有效,哪些做法無效;③總結歸納有效應對情緒問題的方法。
第四節(jié)“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參觀極地館”:在極地館參觀過程中領悟“帝企精神”,在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中仍然不屈不饒的繁衍生息,增強戒毒康復信心。
第五節(jié)“工作—健康生活的開端”:①探討尋找工作的期望與困難;②理性思考哪些工作適合自己;③挖掘自我優(yōu)勢和長處:勤勞、堅持、精神信念等;④提供就職信息。
第六節(jié)“觀看立志電影”:觀摩海角七號,感受堅持不懈追尋夢想的執(zhí)著,鼓勵成員堅持不懈就能達到融入社會的信心。
第七節(jié)“面試—找到工作的第一步”:①探討就職面試的時候遇到讓你最頭痛的問題是什么;②激發(fā)團體一起思考如何應對;③禁毒社工提供就職面試信息。
第八節(jié)“榜樣—無窮力量之源”:邀請已成功戒斷毒癮并致力于社區(qū)的戒毒人員,介紹戒毒經驗與應對困難的方法,提供給社區(qū)戒毒人員以榜樣和努力目標。
第九節(jié)“收獲經驗、展望未來”:①總結團體心理咨詢活動的歷程;②討論對于未來的期望與計劃;③“畢業(yè)儀式”,為優(yōu)秀學員頒發(fā)獎品。
1.3.1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由Zung 1971年編制,SAS共20個項目,我國常??偞址郑ㄔ挤郑┚禐椋?9.78±10.07)分,自評總粗分的分界值為40分,標準總分為50分,主要用于評定焦慮癥狀出現(xiàn)的頻度和強度,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16]。
1.3.2 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由Zung 1965年編制[17],SDS共20個項目,我國常模總粗分(原始分)均值為(33.46±8.55)分,標準分為(41.85±10.57)分。自評總粗分的分界值為41分,標準分為53分,主要用于評定抑郁癥狀出現(xiàn)的頻度和強度,具有較好的信度與效度[18]。
團體咨詢前后分別進行SAS、SDS量表的評估。每次活動后(除參觀和電影)發(fā)放反饋表,對本次課程的內容、活動方式、活動效果、老師的水平4個方面共8個問題進行打分,計算平均“滿意度”。
使用SPSS 1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
參加對象對第一、二、三、五、七、八、九節(jié)團體心理咨詢活動的滿意度分別為:86.88%、83.13%、84.38%、88.13%、90.00%、86.88%、85.00%。
團體心理咨詢前,干預組-對照組在SAS、SDS、就業(yè)或就業(yè)意愿領域配對t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團體心理咨詢后,干預組-對照組的配對t檢驗,兩組SAS評分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兩組SDS評分、就業(yè)或就業(yè)意愿領域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干預組在團體心理咨詢前后,SAS、SDS評分及就業(yè)或就業(yè)意愿領域配對t檢驗,結果顯示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對照組在團體心理咨詢前后,SAS、SDS評分及就業(yè)或就業(yè)意愿領域配對t檢驗,結果顯示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1)。
團體心理咨詢(group counseling)是相對一對一的個體心理咨詢而言,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即由咨詢員根據(jù)求詢者問題的相似性或求詢者自發(fā)組成課題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的發(fā)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咨詢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通過團體心理咨詢,能促成團體向心力的產生;鼓勵團體成員協(xié)同探索尋找解決難題的可能性與方法,通過成功戒毒榜樣的激勵,加強成功戒斷毒品的信心,提升團體成員的自我效能感,最終達到社區(qū)戒毒人員逐步降低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為其適應社會、融入家庭等積極嘗試提供心理動力的目的。同時團體本身也是一種可控、安全、健康的同輩群體,在此群體中獲得的理解與支持不僅可以作為真正踏入社區(qū)生活的模擬,更可逐步競爭性替代原先對個體造成不良影響的與吸毒有關的社交圈,以便實現(xiàn)鞏固戒毒康復效果、積極預防復吸的遠期目標。
表1 團體心理咨詢前后干預組-對照組配對t檢驗
社區(qū)戒毒人員對于團體心理咨詢活動形式較易于接受,對于各次咨詢活動的滿意率均在80.00%以上。且滿意度隨著活動的開展逐步提升,其中團體成員對于工作、面試的主題較為關心,這間接表明團體心理咨詢提升了團體成員的就業(yè)動力。第9次團體咨詢時滿意率有小幅下降可能與分離焦慮有關,雖然在第8次活動時已告知成員下次活動為咨詢尾聲,但團體成員仍出現(xiàn)部分退步、拒絕情緒,經過細致耐心的解釋,強調活動結束后咨詢員仍會繼續(xù)跟進服務,成員間的消極情緒即有所緩解。
團體心理咨詢開展前,干預組與對照組在焦慮、抑郁、就業(yè)動力領域中均無差異。在團體心理咨詢后,干預組SAS得分明顯降低,差值均數(shù)為-7.15,兩組配對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心理咨詢前后進行自身配對t檢驗,焦慮和抑郁的得分均明顯下降、就業(yè)動力明顯增加,差值均數(shù)分別是5.40、6.95、0.20,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而對照組在心理咨詢前后自身配對檢驗中,焦慮、抑郁、就業(yè)動力領域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團體心理咨詢對干預組的焦慮、抑郁癥狀均產生了積極影響。
上述現(xiàn)象符合心理問題產生規(guī)律,即個體在遇到生活壓力或挫折時首先會產生焦慮情緒,當壓力增大、挫折頻繁積累時會誘發(fā)抑郁癥狀。本研究反映的只是近期效果,抑郁的改善、就業(yè)動力的激發(fā)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干預才能產生變化的,所以我們將在今后的研究中對遠期效果進行觀察。同時本次研究樣本量偏小,可能會影響研究的可靠性或掩蓋抑郁改善、就業(yè)動力激發(fā)的積極效果,若能繼續(xù)進行大樣本研究,增加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力度、同時延長追蹤觀察時間,可進一步揭示團體心理咨詢對社區(qū)戒毒干預工作的效果并驗證其效應產生的機制。
[1]陳曉敏. 上海市構建社區(qū)禁毒防控體系實證研究[J]. 法治論叢, 2006, 21(4): 78-81.
[2]韓濟生. 毒難戒 毒能戒[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序ii.
[3]戴富強, 郭維麗, 文建. 社區(qū)戒毒若干問題芻議[J]. 云南警官學院學報, 2009, 20(6): 33-36.
[4]劉惠珍, 吳長亮. 廣西南寧4城區(qū)強制戒毒者卡特爾心理測驗結果分析[J]. 廣西科學院學報, 1998, 14(2): 39-45.
[5]王孝紅, 陳理宣. 淺談預防戒毒者復吸的心理治療策略[J]. 宜賓學院學報, 2006, 26(1): 121-123.
[6]朱麗婭, 朱麗霞. 吸毒者常見的人格特點及心理療法在戒毒過程中的應用[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02, 23(5):577-578.
[7]阮惠風, 顧克非. 社區(qū)戒毒社區(qū)康復存在問題與模式構建研究[J]. 云南警官學院學報, 2010, 21(3): 60-65.
[8]韓丹. 社區(qū)戒毒模式研究—基于多元整合視角的實證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1, 13(4): 110-118.
[9]范志海, 呂偉, 余金喜. 社區(qū)戒毒康復模式的初步探索—以上海禁毒社會工作為例[J]. 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 2009,18(2): 152-154.
[10]López-Torrecillas F, Godoy García JF, Pérez García M,et al.Variables modulating stress and coping that discriminate drug consumers from low or nondrug consumers[J]. Addict Behav,2000, 25(1): 16l-165.
[11]Marzo JN, Rotily M, Meroueh F,et a1.Maintenance therapy and 3-year outcome of opiod-dependent prisoners:a prospective study in France(2003-2006)[J]. Addiction, 2009,104(7): 1233-1240
[12]樊富珉. 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6: 1.
[13]李慧娟, 李子杰, 楊菲. 團體心理咨詢及其應用[J]. 劍南文學(下半月刊), 2009, 33(11): 157.
[14]Austin LS, Godleski LS.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survivors of disaster[J].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1999, 22(4): 897-910.
[15]傅安球. 實用心理異常診斷矯治手冊[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18-323.
[16]陶明高, 靜芳. 修訂焦慮自評量表(SAS-CR)的信度及效度[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1994, 24(5): 301-303.
[17]Zung WW, Richards CB, Short MJ.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in an outpatient clinic: 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SDS[J].Arch Gen Psychiatry, 1965, 13(6): 508-515.
[18]王文菁, 譚文艷. Zung抑郁自評量表的因子分析[J]. 廣東醫(yī)學, 2011, 32(16): 219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