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關于潘魯生的藝術評論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太多的主題可以探討,而每個主題都是值得談論的最佳話題。我們可以談論他服務的社會工作,他是藝術教育專家,擔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有許多藝術教育的獨到創(chuàng)見;他有自己的文化事業(yè)追求,專注于研究和保護屬于農民與民間傳承的歷史記憶;當然,我們也可以談論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這一點正是我希望在此撰述的重點。
幾年前,潘魯生受威尼斯雙年展的邀請參與展覽,通過那個機會我認識了他的作品。我認為,身為一個藝術家并擔任大學校長,無疑使他的創(chuàng)作有著不平凡的需求,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及個人氣質會受到大學年輕學子的尊重和效仿,自然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他的當代藝術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對自己祖國歷史的熱愛,尤其是那種民間樸實的元素,關于民間的日常物品、生活律動、風俗習慣等,不可磨滅地影響著他所追尋的藝術。盡管如此,潘魯生并不受限于這些想法,他在保有傳承的同時,卻致力于自主性的思想研究。這正是讓他以平靜的心去探索和領悟自由、開放并具有實驗性觀點的關鍵,也是使他成為具有深刻思想和開放理念的文化名人的緣故。他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源自個人經歷的傳統(tǒng)水墨畫基礎上,并充滿了他所尋求的形態(tài)和律動的歷史延續(xù)意義。若仔細觀察他的畫作,不難看出歷史的意義是如何強烈地顯現(xiàn)于作品之中,同時,作品也呈現(xiàn)著特定的表達形態(tài),極富個性色彩。這正是潘魯生通過長時間學習與思考,通過自我解析,將一切重新詮釋并轉化后所得的成果,一幅又一幅的杰作由此誕生。
他的畫作具有如此明顯的風格特質,更不用說他近期的新作陶瓷彩墨藝術了。這一系列作品將首次亮相,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藝術語言的不斷超越和突破,嘗試進入陶瓷藝術領域的意愿。陶瓷藝術是一個根基深厚的領域,是一種從開始就伴隨人類經歷的文化,無數藝術家已發(fā)表過數不清的作品。歷史上,關于陶瓷的創(chuàng)作大多由高技藝工匠完成,同時與一代代藝術大師的藝術邏輯有著密切的交集。具有高貴形態(tài)的陶瓷作品不僅在短時間內就由日常生活用品轉變成藝術作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又一件的杰出作品都成為博物館中后人稱贊的主角。
可以說,陶藝是所有文化時期中都出現(xiàn)的藝術樣式。尤其在中國,瓷器作品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但成為陶瓷藝術史上最耀眼的典范,更奠定了陶瓷本身的藝術價值。中國杰出的陶瓷藝術,使瓷器成為許多貴族家庭不可缺少的珍藏品,而且關于陶瓷的收藏并不局限于歷史性的作品。同時,擁有中國陶瓷珍藏品漸漸地成為許多博物館和個人收藏家的驕傲。它們不僅是一種藝術品,更成為關于人類創(chuàng)作力定義完整性所不可缺的話題。
當陶瓷由日常用品轉換變身為與原始用途完全不同的藝術作品時,意義非凡。陶瓷藝術憑著這種受到大眾廣泛喜愛的特性,不但吸引著工藝大師的注意,也受到藝術家或設計師的青睞。這也是藝術家不斷尋求新的裝飾形態(tài)、美化或創(chuàng)造盤子、花盆等各種器物,并致力于這項工藝的原因。
此外,陶瓷藝術更有著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藝術與工藝激情的魔力。舉例來說,少年雷諾阿被送到工廠學習畫瓷器手藝,而這份工作使他對繪畫產生了興趣。于后來的創(chuàng)作中,更可看見他將瓷器繪畫的色彩,甚至畫瓷的技巧運用于繪畫中。他的畫作深深地受到畫瓷工作的影響,他所運用的色調與技巧都奠定于畫瓷基礎上,尤其于他晚年的作品中更可清楚地看出這個特質。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進,陶瓷藝術已不只限于工藝工匠的領域,它的成功在于藝術領域中擴展出一個重要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雷諾阿以外,尚有許多的藝術大師(尤其是介于公元800與900年間的藝術家)將精神傾注于陶瓷藝術之中,有些藝術師甚至將大部分時間獻給這門藝術。從米羅到夏卡爾、從豐塔納到杰夫·昆斯,陶瓷藝術征服著許多藝術家的想象力與靈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上最知名且最大眾化的藝術家——畢加索。他不但從陶瓷藝術領域里追尋創(chuàng)作新形態(tài),也樂于創(chuàng)作裝飾盤、盆或罐等陶瓷用品。瓦洛里陶瓷鎮(zhèn)的工匠們所精制的用品,經過畢加索裝飾繪畫后,皆從日用品轉變成藝術精品。他借著這些用品的表面繪制形狀與各種型態(tài),在這些陶瓷用品上盡情發(fā)揮他的創(chuàng)意,現(xiàn)今,這些陶瓷用品已在藝術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畢加索于陶瓷藝術領域貢獻出一種跳脫單純裝飾的概念,他運用著他自由的想象、越飛越高的自由與獨立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一件又一件的藝術杰作。而這種表達自由的概念正是潘魯生跨入陶瓷畫作的關鍵。他拋開那些已經歷過的傳統(tǒng)中式陶瓷裝飾的束縛,放棄那猶如朝圣般的制式裝飾主題,如湖畔風光、花草樹木、深山云霧或優(yōu)雅仕女像。雖然這些主題創(chuàng)造了中國瓷器繪畫的歷史,但就現(xiàn)今而言卻顯得有些缺乏創(chuàng)意與想象。
潘魯生,追隨著畢加索,表達出加速更創(chuàng)新陶瓷裝飾的意愿。他所尋求的不局限于創(chuàng)作賞心悅目的裝飾物品,他如畢加索一般,追尋的是一種更有效、更完整的意識,一種自由的創(chuàng)作,一種不需敘述影像故事的創(chuàng)作。他拋開中國傳統(tǒng)陶瓷藝術的制式規(guī)范,釋放出所有創(chuàng)意的爆發(fā)力。以我個人看來,他重新詮釋著陶瓷裝飾的意義,猶如當時的畢加索所做的一切。
潘魯生所使用的色彩,有著完全屬于自我的風格,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僅限于畫筆,他利用金屬工具、特制木枝、雙手、布條等工具涂抹色彩,賦予色彩一種全新的形態(tài)與律動,獨特且唯一,這正是這些陶瓷作品杰出的關鍵。這些作品的價值不但值得各大博物館展出珍藏,更是正在尋求創(chuàng)意靈感的民間藝術家學習的典范。
潘魯生是一位杰出且著名的藝術家,這是用不著我特別介紹的事實,但關于他同時扮演著陶瓷藝術界創(chuàng)新藝術家這一點,我是非常樂意向大眾介紹的。
他的作品清楚地傳遞著向工藝界挑戰(zhàn)的信息。他的作品與其他藝術大師的作品排放在一起時,總是呈現(xiàn)出一種擋不住的力量,他非依循常規(guī)的色彩運用方式,使得其他大師的作品顯得猶如學徒作品般失色。潘魯生獨特的表達方式具有強烈的主導性,其他作品相較之下自然顯得平凡。
(本文作者溫琴佐·桑弗為意大利文化中心主任 國際著名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