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進程及特點

2013-04-07 19:42:11曾琳娜周小李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3年12期
關(guān)鍵詞:教育觀馬克思馬克思主義

曾琳娜 周小李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2)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jīng)過零星式、廣泛式和結(jié)合式的傳播,與之相隨的馬克思教育觀也開始了在中國傳播并實現(xiàn)了中國化的進程,直至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教育中確立指導地位,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得以扎根,并取得了馬克思教育觀中國化的一系列成果,馬克思教育觀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

一 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1899 年2 月,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的《大同學》中提到,“試稽近代學派,有講求安民新學之一家。如德國之馬客偲,主于資本者也”[1]。這應(yīng)該是目前有證可查的首次向中國人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獻。從整體而言,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的傳播,主要經(jīng)過以下三個渠道:

(一)清末民初,以日本為中介的零星式傳播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已歷經(jīng)風雨飄搖,中國人為探索國家出路,歷經(jīng)反思與選擇,開始接近、引進西學。1895 年的甲午戰(zhàn)爭敗北,標志著洋務(wù)運動敗于明治維新,中日文化的交流方向開始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逆轉(zhuǎn),中國掀起了一股全民式學習日本的浪潮。它表現(xiàn)在:一方面,仿效日本在國內(nèi)開辦東文學校,聘請日本教習任教;另一方面,涌現(xiàn)了大批中國人赴日留學,出現(xiàn)“留日熱”。留日學生大都擁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到達日本的第一件事就是傳播西方的先進思想?!傲羧諏W生把介紹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作為自己的神圣責任?!盵2]這樣,他們通過組織社團,辦報刊、雜志等方式,將馬克思主義及其馬克思教育觀在這股“西學東漸”的浪潮中逐步傳播中國。

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刊物以社會科學性質(zhì)的居多,這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當時較有影響的刊物以及刊物發(fā)表的論著,無不圍繞國民素質(zhì)展開,有的論述個人權(quán)利,有的論述民族的權(quán)利,有的直接論述教育與民權(quán),素質(zhì)與教育,如《譯書匯編》,聲稱其宗旨是“采擇東西各國政治之書……務(wù)播文明思想于國民”,所譯之書以歐美和日本的政治社會學說為主,如美國伯蓋司的《政治學》、法國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法國盧梭的《民約論》、法國伊椰陵的《權(quán)利競爭論》等,多數(shù)介紹自由民權(quán)思想、進化論和提倡民族自決方面的譯著。其它如《游學譯編》、《新譯界》、《政法學報》、《開智錄》、《湖北學生界》、《民報》、《天義報》、《浙江潮》等,也大量刊載西方自由民主與人權(quán)革命思想譯介文章。此外,留日學生還翻譯了一批日本學者的社會主義著作,如村井知至著《社會主義》、《廣長舌》、幸德秋水著《社會主義神髓》等,其中論述了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教育與經(jīng)濟、教育與政治、教育平等的辯證關(guān)系等內(nèi)容,為馬克思教育觀的傳播提供了學術(shù)背景。

(二)五四運動前后,赴法勤工儉學生和“以俄為師”的馬克思教育觀的廣泛式傳播

此階段中,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的傳播方式主要如下:

一是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對馬克思教育觀的傳播。僅1919 年至1920 年間,全國便有1600 余人赴法勤工儉學,到1920 年底,光湖南留法勤工儉學的人數(shù)多達364 人,如大家熟悉的蔡和森、張昆弟、李維漢、羅學瓚、向警予、徐特立、蔡暢等人。他們“在法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其中的先進分子積極追求真理,研究各種社會思潮。在勤工儉學的斗爭和實踐中,一部分人最終拋棄了‘教育救國’的幻想,逐漸接受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觀”[3]。

當時馬克思主義在法國傳播較廣泛,留法的進步人士可以直接接觸馬列原著,他們?nèi)琊囁瓶实貙W習,翻譯了許多著作。如張若名翻譯了《剩余價值》、《帝國主義淺說》、《階級斗爭》;蔡和森翻譯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共產(chǎn)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典籍。他們中有人還創(chuàng)社團,出刊物,有人則積極與國內(nèi)進步人士信件交流,熱切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比如,蔡和森與毛澤東書信往來,使得馬克思主義影響著毛澤東以及湖南青年。

此時,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傳播的內(nèi)容已較全面和深入。進步人士開始明白要造就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人,就必須大力倡導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jié)合的方式。尤其他們開始懂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教育問題,認識到只有變革落后的生產(chǎn)關(guān)系,建立適應(yīng)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新社會,才能解決舊中國的教育問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本身正是馬克思關(guān)于知識分子與工人階級相結(jié)合、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jié)合教育思想的一次成功嘗試,是中國走向現(xiàn)代教育的一次推動力。

二是“以俄為師”的馬克思教育觀傳播。十月革命成功后,中國早期具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通過創(chuàng)社團,辦刊物,傳播了馬列主義教育思想。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新青年》雜志上專門開辟“俄羅斯研究”專欄,登載《蘇維埃的教育》、《蘇維埃的平民教育》、《俄羅斯的教育狀況》等文章,連續(xù)報道了十月革命后蘇俄社會主義的教育狀況,同時也宣傳了馬克思的教育思想。此時最受中國人士關(guān)注的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到底是選擇以教育建設(shè)新村進而改造社會的社會改良主義,還是“以俄為師”,走革命暴力的道路?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觀的傳播,讓一批具有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懂得正確分析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關(guān)系,明白了教育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拋棄了以教育為工具的溫和革命主義。

派到中國的蘇俄人是中國了解俄國革命及文化教育的一個窗口?!皳?jù)當時北京政府教育部門1924 年5 月所造《聘用洋員年期事項一覽表》中所載,1924 年5 月以前在北京大學的俄籍教員共 5 名,他們是講師伊法爾(Ivanoff Alexis)、鋼和泰(Baron Oleander Vonstab Holstein)、柏烈偉,導師加茲(Garty),教授鐵捷克(Tretiakow)。1920 年4 月,柏烈偉與最早進入北大的講師伊法爾一起介紹維金斯基(G.Voitinsky)結(jié)識了李大釗?!盵4]

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當時在京的北大進步青年鄧中夏、羅章龍、張國燾、劉仁靜、李梅羹等多次聆聽了維金斯基的座談,了解了俄國革命后蘇俄的情況、各項政策法令,“對蘇聯(lián)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到文化都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看到了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革命的輪廓”[5]。同時,維金斯基還介紹了隨身攜帶的大量關(guān)于共產(chǎn)主義、俄國革命的進步文獻,如《階級斗爭》(The Class Struggle)、《蘇維埃俄羅斯》(Soviet Russia) 周刊、《解放者》(The Liberator)、《共產(chǎn)黨》(The Communist)等文獻。北京大學深受其影響,成為馬克思主義教育觀的傳播重鎮(zhèn)。黃凌霜、區(qū)聲白、陳德榮、張伯根等人在《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第十五號的“教育革命專號”,寫文章討論大學考試問題,主張徹底改革考試制度。傳播了蘇俄教育思想。

蘇俄人在向中國介紹革命和建黨的經(jīng)驗的同時也積極宣傳蘇俄教育。如霍·多洛夫及其領(lǐng)導的羅斯塔—達爾塔駐華分社積極支持并宣傳蘇俄教育,影響較大。另外,當時走出國門的旅俄記者在通訊或游記中報道了蘇俄教育的情況,其中以瞿秋白的游記、譯著和通訊較為有名。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xiàn)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6]馬克思教育觀在五四運動前后得以廣泛傳播,既由當時的歷史條件和階級條件所決定的,又受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浪潮影響。

從歷史條件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十月革命的勝利為馬克思主義及其馬克思教育觀的廣泛傳播提供外部條件。中國危亡圖存的歷史使命迫使先進的中國人拋棄農(nóng)民階級、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學說、主義,積極地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其馬克思教育觀。從思想條件看, 1915 年9 月,以陳獨秀創(chuàng)辦了《新青年》雜志為標志,逐漸興起了一場以“德先生”與“賽先生”為旗幟,向封建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宣戰(zhàn)的新文化運動。該運動有力地打擊和動搖了封建主義文化的禁錮,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一定程度上為適應(yīng)新生社會需要的新思潮的傳播掃除了思想障礙。事實上,經(jīng)過五四運動的洗禮,新文化運動便逐漸發(fā)展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從階級條件看,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和覺醒,由自發(fā)到自覺,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這迫切需要工人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

(三)建黨前后,三次論爭對馬克思教育觀的結(jié)合式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曾發(fā)生三次論爭。首先是圍繞近代中國的文化選擇問題展開的,也就是“問題與主義”之爭。文化選擇上的論爭反映的是制度選擇的分歧,這就是第二次論爭:第三次是張東蓀與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關(guān)于社會主義”的論爭。

中國先進分子傳播馬克思主義不是為了“主義”而“主義”,而是為了擔負起改造中國的歷史使命,所以特別重視傳播階級斗爭和社會發(fā)展的學說,把階級斗爭的學說看作是統(tǒng)領(lǐng)馬克思主義其他原理的一條“金線”。 三次論爭讓中國先進人士進一步認識到資產(chǎn)階級文化不可能給災(zāi)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指明真正的出路。唯有科學社會主義才是中國人民的最佳文化選擇。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科學思想。通過三次論爭,中國開始走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道路,馬克思主義開始了與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的歷程。1920 年9 月開始,各地共產(chǎn)黨組織成立,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勝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初步結(jié)合。

這個結(jié)合的過程也是馬克思教育觀與中國實際結(jié)合的過程。第一次論爭中,胡適反對階級斗爭,宣稱中國不需要革命也能解決他所說的一個個問題。李大釗針鋒相對地駁斥,要重視馬克思主義,要用這個學理作工具,做工人聯(lián)合的實際運動,否則經(jīng)濟革命永遠不能實現(xiàn)。通過階級斗爭,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解放,體現(xiàn)了馬克思教育觀的目標。第二次論爭中,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在比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優(yōu)劣中,提出唯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體現(xiàn)了馬克思教育觀的性質(zhì)和基礎(chǔ)。第三次論爭中,涉及對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分析,體現(xiàn)馬克思教育觀的主體和對象。

二 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

簡要梳理馬克思教育觀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傳播,我們可以歸納一下這個過程所體現(xiàn)出來的基本特點。

(一)背景的多元性

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封建文化遭受嚴重沖擊,西方文化長驅(qū)直入,西化思潮與文化保守主義針鋒相對,新文化運動興起,新舊思想、道德和教育激烈沖突,特別是五四運動時期,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風行一時。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論戰(zhàn)白熾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傳播、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思想的主體大多動機不同,目的各異,他們中有無政府主義者,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有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派、革命派,也有早期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和先進的知識分子等。他們中有的把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觀作為救國救民的真理來自覺地認識和追求,而大多學者只是把它作為眾多新思想之一加以譯介比照,出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對馬克思主義貶抑、比附歪曲、誤讀的現(xiàn)象不勝枚舉。當然,無論怎么說,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為馬克思主義及其馬克思教育觀傳入中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接受的選擇性

盡管當時中西文化碰撞、新舊教育矛盾、思想多元、流派多樣,且大多數(shù)傳播者并不具有明確的主體意識,也并非認同馬克思主義。因而對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觀的傳播具有選擇性。但也有一小部分進步分子,從一開始就具有自覺意識,他們積極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認真研究十月革命經(jīng)驗,目要改造中國,振興中華。比如,毛澤東說:“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經(jīng)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盵7]顯然,毛澤東是在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艱辛歷程中,通過學習、思考、探索,去偽存真,比較分析,才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理論武器。從求學時期青年毛澤東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到五四前后對各種社會思潮的批判,青年毛澤東初步理出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可以救中國的道理。

周恩來在勤工儉學時,對歐洲當時流行的各種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思潮進行認真的比較后說:“我們當信共產(chǎn)主義的原理和階級革命與無產(chǎn)階級專政兩大原則,而施行的手段則當因時制宜?!盵8]“社會主義之不可悔,實已成了必然的趨勢?!盵9]“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盵8]

李大釗、惲代英、陳獨秀等深受十月革命鼓舞,十分堅定地選擇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觀的傳播與宣傳的浪潮中,并身體力行地在中國革命中實踐和運用??梢?,中國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并非盲目被動地接受馬克思主義,也并非漫無目的地吸收馬克思主義,而是在對各種思想學說進行了認真學習、研究和比較的基礎(chǔ)上,做出地自覺主動的選擇。

(三)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相關(guān)性

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也是馬克思教育觀宣傳、實踐的主力。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波瀾起伏的,因而馬克思教育觀的傳播也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在與各種教育學說相互碰撞的激流中曲折前行。如三次“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論爭”,均影響著馬克思主義及其教育觀的傳播。當時,無政府主義風靡一時。另有許多報刊雜志大量刊載了羅素和杜威的演講和著作,倡導用基爾特社會主義和實證主義來改造社會,改造教育。這些與馬克思教育觀所遵循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大相徑庭。激烈的爭辯后,一部分人始終忠實于改良主義,一部分人則從此走向馬克思主義。整體上看,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的傳播自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一樣具有相關(guān)性,且往往同頻率起伏。

從內(nèi)容上看,不管是傳播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論著、社會主義學說,還是蘇俄的新教育理論,都或多或少滲透著馬克思關(guān)于教育平等、教育與人的發(fā)展、教育的階級性、教育與社會等思想,這些內(nèi)容實質(zhì)上是馬克思教育觀的體現(xiàn)。

從地域上看,當時馬克思教育觀傳播廣泛的區(qū)域,正是馬克思主義宣傳形勢較好的地域。如北京、上海、長沙、武漢、廣州等地。這些地方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社團、報刊較發(fā)達,馬克思教育觀隨著馬克思主義成為宣傳內(nèi)容,影響面較大。但在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早期,馬克思主義的系統(tǒng)理論尚未譯入中國,難以避免會在傳播中引起一些誤解,這必然也影響人們對馬克思教育觀的理解。

當然,馬克思教育觀傳播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并非完全一致。首先,馬克思主義學說已經(jīng)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世界的影響已很大,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沒有專門的教育學著作,都是零星地論述,如在研究資本家剝削工人時,論述勞工階級的教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等等。因此,相對而言,馬克思教育觀的歸納總結(jié)、學習和傳播,比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要滯后,且缺系統(tǒng)性。其次,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論是被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接受最多的馬克思主義原理。很多普通中國人還是覺得它很抽象。但是馬克思教育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踐,特別是在蘇俄的實踐,如大眾教育、掃盲教育、成人教育更容易被中國人熟悉和接受。

(四)來源的非直接性

馬克思主義及其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的傳播,并非直接從源頭即從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策源地和德文經(jīng)典原著而來,而是通過日本,法國和俄國各個中介轉(zhuǎn)道而來。不同語言的特點,民族心理的差異,多次傳播的變化,使得馬克思主義及其素質(zhì)教育理論來源的間接性凸顯。日本學者石川禎浩對此作了大量考證研究,并在其新著《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史》中說:“粗略地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接受的過程中,首先借助了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而后借助了美國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接受蘇俄的影響,并逐步將其作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理論的支柱;有關(guān)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文獻底本發(fā)生改變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大膽地講,借助日本接觸了世界新思潮的中國的早期社會主義者們,通過這種改變,開始借助蘇俄看世界了?!盵10]

這一間接性還表現(xiàn)在,馬克思教育觀的傳播,主要夾雜在對社會主義學說和蘇俄新教育的介紹中,沒有專門的論述和著作。客觀地說,這種間接性和借道獲取,既提供了學習、理解、認識和運用上的便利性,也因著歷史的機緣和無奈,當然,也為以后的踐行和發(fā)展埋下了某種先天不足。

(五)實踐的革命性

作為一種外來學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是世界經(jīng)濟學說發(fā)展的必然歸結(jié),也不是工人運動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更不是社會主義理論的發(fā)展使然。當時的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動因是符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需要,符合中國當時反帝反封的需求。我們傳播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它來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而不是單純地研究它。它被當成我們的批判武器和救國良方。因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教育觀在中國傳播的鮮明特點。

當時,像中國這樣被壓迫的國家主要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斗爭的學說,毛澤東讀《共產(chǎn)黨宣言》,讀出四個字——“造反有理”,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來的重要成果就是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方面,拋棄了以教育建設(shè)新村進而改造社會的社會改良主義,拋棄了以教育為工具的溫和革命主義。反對封建專制教育,針對以袁世凱為首的當時的北洋軍閥在文化教育領(lǐng)域掀起的一種企圖恢復(fù)封建教育的思潮,早期共產(chǎn)主義者紛紛著文進行批判。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章,猛烈地抨擊那種尊孔讀經(jīng)的主張。他認為,孔子決不是所謂的“萬世師表”,“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會為不適于生存,任諸自然之淘汰,其勢力遲早必歸于消滅”[11]。所以,如果將那些含混無界的“孔教”寫入憲法,無疑是“憲法自取消其效力之告白”,無異于“憲法之自殺”[12]。李大釗也提出了對待孔子的正確態(tài)度。反對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如文化殖民侵略、有神論的宗教教育,表達中國人的文化獨立和唯物史觀的立場。馬克思教育觀的理論正確性為中國人選擇自己的新教育道路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馬克思教育觀不但有實踐性,而且這個實踐主要是革命的實踐,充滿反帝反封的革命性。

[1]林代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

[2]王曉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2.

[3]周谷平.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中國化歷程:選擇·融合·發(fā)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4]馮秋香.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國化研究——以20世紀20 年代蘇俄教育導入為視角[J].河南社會科學,2009,(5).

[5]蕭超然.北京大學與五四運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埃德加.斯諾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79.

[8]周恩來.周恩來書信選集[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9]周恩來.勞動世界之新變動[N].益世報,1922-3-21.

[10]石川禎浩.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1]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教育觀馬克思馬克思主義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淺談如何用科學教育觀培育孩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28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金錢教育觀,從現(xiàn)在開始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26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韶山市| 浑源县| 临潭县| 揭阳市| 宁南县| 富宁县| 建水县| 开江县| 福贡县| 津市市| 阜南县| 中牟县| 任丘市| 南漳县| 泰顺县| 兰考县| 都江堰市| 中牟县| 宾川县| 凉城县| 濮阳市| 仁怀市| 西盟| 育儿| 包头市| 桦南县| 花垣县| 海丰县| 洞口县| 依兰县| 房产| 宁强县| 凤庆县| 萍乡市| 大宁县| 都兰县| 金昌市| 南通市| 邵武市| 烟台市| 滁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