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麗,靳 鋒(指導),呂 奇
(1.甘肅省中醫(yī)院腎病科,甘肅 蘭州 730050;2.甘肅中醫(yī)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甘肅 蘭州 730000)
靳鋒治療慢性腎盂腎炎經(jīng)驗
張新麗1,靳 鋒(指導)1,呂 奇2
(1.甘肅省中醫(yī)院腎病科,甘肅 蘭州 730050;2.甘肅中醫(yī)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甘肅 蘭州 730000)
慢性腎盂腎炎通常由急性腎盂腎炎治療不徹底,反復發(fā)作所致。病變早期主要侵犯腎間質(zhì)和腎盂、腎盞組織,造成腎間質(zhì)、腎盂、腎盞的損害、纖維化及變形,久則易致腎功能損傷,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最終可發(fā)展為腎功能衰竭。
靳鋒主任醫(yī)師從醫(yī)近30年,治療慢性腎盂腎炎有豐富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
本病屬中醫(yī) “勞淋”范疇,病位主要涉及腎與膀胱。在病因方面,靳師認為是內(nèi)外致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內(nèi)因主要為先天稟賦薄弱,或房勞過度,或久病體虛,或飲食不節(jié)。由于先天稟賦薄弱,腎精不足,或房勞過度傷其元氣,或久病氣血虧虛,或平素飲食不節(jié),嗜食肥甘辛辣之物或嗜酒太過,釀成濕熱,濕濁內(nèi)留,耗傷正氣,腎氣不足,不能蒸騰水液,濕邪留注于下焦,膀胱氣化不利而發(fā)病。外因主要為感受風寒或風熱或濕邪,外邪入里后郁而化熱為濕熱之邪,注于下焦而誘發(fā)病。靳師認為是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主要是腎虛,標實主要是濕熱,常兼血瘀。早期多為實證,病久由實轉(zhuǎn)虛或虛實夾雜。慢性腎盂腎炎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急性期多見邪實,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緩解期多見本虛邪戀,表現(xiàn)為腎陽不足,余邪未清,或腎陰虧虛,濕熱稽留。
急性期:癥見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淋瀝不盡,腰痛,小腹疼痛,形寒發(fā)熱,舌紅苔黃膩或白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為膀胱濕熱。治宜清熱利濕通淋。藥用金銀花20g,連翹20g,生地15g,竹葉5g,車前草20g,白茅根20g,紅藤20g,敗醬草20g,黃芩10g。
緩解期:①偏腎陽虛者癥見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淋瀝不盡,腰膝酸軟,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無力。為腎陽不足,余邪未清。治宜益氣溫陽,固腎化濕。藥用黃芪30g,淫羊藿30g,桂枝30g,補骨脂20g,蒼術20g,川芎10g,巴戟天10g,白豆蔻10g,香附10g,茯苓10g,麻黃10g,藿香10g,石菖蒲10g,懷牛膝10g,杜仲20g。②偏腎陰虛者癥見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淋瀝不盡,腰痛,咽干,時有低熱,或五心煩熱,舌紅苔少或薄黃,脈細數(shù)或虛數(shù)。為腎陰虧虛,濕熱稽留。治宜滋補腎陰,佐以清利濕熱。藥用熟地30g,山茱萸30g,山藥20g,茯苓10g,丹皮10g,澤瀉10g,懷牛膝10g,黃柏10g,知母10g,車前草20g,枸杞子20g,杜仲20g。
趙某,女,46歲,2012年9月20日初診。尿頻、尿急、尿痛反復發(fā)作5年,加重7天。5年前因淋雨后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伴腰痛,用兩種抗生素治療1周左右癥狀消失,但停藥后不久癥狀又出現(xiàn)。發(fā)病以來,曾作X線造影示腎盂腎盞變形,明確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7天前勞累后癥狀復發(fā),用抗生素治療7天癥狀無緩解。癥見尿頻、尿急,尿痛不甚,腰酸痛,畏寒怕冷,疲乏無力,飲食可,大便正常。查體溫36℃,心肺檢查無異常,雙腎叩擊痛(+),腹部移動性濁音(-),雙下肢輕度水腫,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無力。查腎功能正常,尿常規(guī)示隱血(+)、白細胞(±),尿培養(yǎng)示大腸桿菌。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辨證為腎陽虛,余邪未清。治宜益氣溫陽,固腎化濕。藥用黃芪30g,淫羊藿30g,桂枝30g,炮姜30g,補骨脂20g,蒼術20g,車前草20g,大腹皮20g,蒲黃10g(包煎),巴戟天10g,白豆蔻10g,香附10g,茯苓10g,麻黃10g,懷牛膝10g,杜仲20g。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9月27日二診,尿頻、尿急減輕,無尿痛,腰痛明顯減輕,畏寒怕冷改善,疲乏無力感減輕,雙下肢水腫消失,舌脈同前。復查尿常規(guī)示白細胞(±)。上方去車前草、大腹皮、炮姜、蒲黃,加川芎10g,地龍10g,藿香10g,石菖蒲10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0月11日三診,尿頻、尿急較前明顯減輕,稍怕冷,仍感疲乏,舌淡苔白稍膩,脈沉細。復查尿常規(guī)示正常。原方繼服40劑。11月19日四診,諸癥消失,復查尿常規(guī)示正常,兩次尿培養(yǎng)均為陰性。囑調(diào)飲食、避風寒、適勞逸、暢情志,隨訪6個月未復發(fā)。
R249.7
B
1004-2814(2013)10-863-01
201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