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魯迅直譯觀的語學基礎

2013-04-07 14:13:31
山東社會科學 2013年10期
關鍵詞:補語語序日語

高 寧

(華東師范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241)

魯迅一生,譯著等身。不同時期,翻譯觀也不盡相同,但是,他人生后30年大力提倡并身體力行的無疑是直譯。因此,90余年來始終是譯壇的重要話題之一。但是,至今無人從語學角度去探究他的直譯觀①本文所言“直譯觀”系筆者對魯迅翻譯理念的一個概括性表述,非魯迅本人之言。與漢日雙語之間的潛在關系。筆者認為很有必要作一番探尋。

在進入論題討論之前,先交代幾個相關問題。

其一,是題中的“語學”?!冬F(xiàn)代漢語大詞典》釋義為“①研究言語、文字的性質及用法的學問。又稱文法、文法學。②指對于外語的研究”。本文兩義皆取。所謂文法、文法學在本文里主要指涉漢日雙語,而不涉及與魯迅關系密切的另一門外語——德語。這不僅因為筆者不通曉德語,更是因為“作為魯迅第二外國語的德文,魯迅曾在一些場合坦言,自己的程度不很高,也沒有像他對日文那樣的自信力”②王友貴:《翻譯家魯迅》,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因此,所謂外語,本文也專指日語。魯迅不僅翻譯了相當數(shù)量的日文著作,而且通過日譯本轉譯了凡爾納、愛羅先珂、高爾基、果戈理等西方作家的大量作品。日語文本已成為他最主要的翻譯來源。由此,本文將從漢日雙語這一特定的語學角度,去探討它們與魯迅直譯觀之間的關聯(lián)。

其二,魯迅的日語水平。魯迅留學日本“前后有八年之久,中間兩三年又在沒有中國人的仙臺,與日本學生在一起,他的語學能力在留學生中是很不差的”③周作人:《關于魯迅》(止庵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頁。。1981年,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魯迅日文作品集》。編后記里說:“魯迅的日文作品,大部分是在三十年代中期應日本朋友和報刊編輯的要求而寫的,或發(fā)表于日本《改造》月刊、《朝日新聞》和《文藝》上;或刊于有關的單行本上?!雹荇斞?《魯迅日文作品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頁。由此可見,魯迅的日文已經達到與日本人同臺唱戲的水平。這也就意味著,他的直譯觀與漢日雙語之間的任何關系都不可能建立在他日語水平低下這一假想基礎上。換言之,筆者是從對比語言學角度去探尋魯迅的直譯觀與常態(tài)漢日雙語之間的關系。

其三,所謂語學角度,至少有三個層面。即詞語層面、語法層面和修辭層面。詞匯層面的探討雖然與魯迅的直譯觀有一定的關聯(lián),但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照搬日文里的漢字,比較直觀,但格局不大。另一方面,從詞語,特別是從日語借詞角度研究晚清和民國初期文化交流和翻譯的論著不在少數(shù)⑤如沈國威的《近代中日詞匯交流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馮天瑜的《新語探源》(中華書局,2004年)等。,雖然大多數(shù)研究不是直接針對魯迅的,但是在學理上基本可以涵蓋魯譯的日語借詞問題,本文不再重復,必要時點到而已。至于修辭層面,雙語的異同也主要通過前兩個層面來表現(xiàn),本文不單獨討論,而把精力集中在語法層面的研究。

其四,所謂語法層面,當然可以細分。然而,筆者以為跟直譯觀關系最為密切的,就是語序問題。這個語序是泛指漢日雙語的常態(tài)語序,而不局限于魯譯與日語原文。這不僅是因為魯譯本身直譯特點很強,難以有效地討論漢語的語序問題,同時也更因為本文需要在方法論上從宏觀層面抓住漢日雙語各自的總體語序特征,以發(fā)現(xiàn)它們與魯迅直譯觀之間的關系。換言之,本文必須先以常態(tài)的漢日雙語為研究對象,然后才能回到魯譯之上,進而去討論魯迅直譯觀的語學基礎。當然,最終的結論不僅指向魯譯,也必然地指涉整個日漢翻譯。

論及語序,有多種定義,本文選用涵蓋面最廣的一種,即“各級語言單位在組合中的排列次序。如語素在合成詞中的排列次序,詞在詞組中的排列次序,各個成分在單句中的排列次序,各個分句在復句中的排列次序,各個句子在句群中的排列次序,各個句群在語段中的的排列次序等”[注]唐作藩主編:《中國語言文字學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742頁。吳為章提出的廣義語序與此十分接近(《語序重要》,《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并且,本文以“各個成分在單句中的排列次序”及以上層面展開討論,以切合翻譯研究的需要。為此,本文在談論語序變化時遵守以下兩個原則:“1.語序變化前后句子里邊各個實詞成分之間的語義關系不變?!?.語序變化前后句子的意思(所表達的內容)不變?!盵注]李臨定:《現(xiàn)代漢語句型(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481頁。即從譯學角度看,語法語序可以變,語用語序也可以變,但是,語義語序卻不能變,想表達的意思不能變。[注]當然,“在具體的語境當中,語序的確定大都具有強制性和唯一性……真正意義上的同義句式是不存在的”(任鷹:《主賓可換位動結式述語結構分析》,《中國語文》2001年第4期)。只有這樣,語序研究才能與翻譯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譯者是在給定的意義空間里工作的。下面進行具體的對比研究。

先從日語談起。日語語序有兩個日本學界公認的重要特點。一是“日語詞語的排列方式,堪稱是‘在一個非常大的法則下面保持著一貫性’。這個所謂的法則就是:‘假定A詞語從屬于B詞語的話,那么A總是出現(xiàn)在B的前面’。……這一雷打不動的原則,其適用范圍大到構成句子的分句,小到由兩個詞一起構成的詞組”[注]金田一春彥著、潘鈞譯、彭廣陸校:《日語概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415頁。。即修飾語永遠在被修飾語之前。二是在語言類型學上,日語為SOV結構,謂語殿后。

除此之外,日本學者列出了日語語序9條特征和1條補充。

從句子成分角度列出的有:(1)時空格置于其他格之前。如「額に汗が泛いて居る」。這里的時空格,是指以「ニ·デ·カラ·ヲ」等來表示的語言時空舞臺。(2)表示時間的時空格置于表示地點的時空格之前。這一條沒有例外。(3)除時空格之外,「が」總是位于其他格之前。(4)與格的「ニ」置于對格的「ヲ」之前。如「崇に子供を委せて置くより」。(5)「カラ」置于著落格的「ニ·ヘ」之前。

從句法角度列出的有:(6)長補語[注]日語的補語與漢語有別,它的定義因語法學家而異,在山田孝雄那里,「天皇は 都を 京都から 東京へ うつした」的畫線部分皆是補語;在三上章、北原保雄那里,「源太が 平次に 本を 貸した」中的主語「源太」也被視為補語;也有人把連用修飾語總分為目的語(賓語)和補語,后者表示屬性;橋本進吉則認為區(qū)別補語與修飾語沒有意義,可統(tǒng)稱為修飾語(小川芳男等《日本語教育事典》,大修館書店1982年版,第183-184頁)。另,本文所引日語文獻,除譯著外,皆為筆者所譯。置于短補語之前。(7)含指示詞的補語置于不含指示詞的補語之前,如「それを井口が受けたのだとは……」(8)一個補語的意思如果關聯(lián)到其他補語,這個補語置于所受影響的補語之前,如「この懇切叮嚀な長文の手紙に『斷り狀』を書くよりも」的前一部分與「斷り狀」有關,需前置。(9)動詞與特定的補語融合成慣用表達時,這個特定的補語要置于動詞之前,中間不允許插入其他詞語,如「隅田川へ身を投げて」。

所補充的1條是,話題置于補語之前[注]佐伯哲夫:《現(xiàn)代日本語の語順》,日本笠間書院1975年版,第110-119頁。。

從漢語角度看,日語第一個“非常大的法則”與漢語十分相近,“在日漢語里,形容詞·形容句一定出現(xiàn)在名詞之前。……日漢副詞一定出現(xiàn)在動詞之前。……在日漢語里,是先說分句,后說主句”[注]實藤惠秀:《日本語·漢文·英語の比較(続)》,《日語學習與研究》1984年第4期。。

9條傾向的第(1)、(2)與漢語也一樣,都是按照先時間后處所的順序行文,與“時間順序原則”相似[注]戴浩一:《以認知為基礎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載潘文國、楊自儉主編:《共性·個性·視角——英漢對比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頁。。第(3)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日語主格,或者說主語的前面可以出現(xiàn)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但其他格成分通常不能占這個位置。這一點,也與漢語相似。把上面3條總結一下,日漢語都是以“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順序說話。第(4)講的是格關系,跟漢語不同。如所舉例句通常會譯為“與其把孩子托付給阿崇”或“與其托付孩子給阿崇”,“阿崇”不容易放到“孩子”之前。第(5)和漢語近似。漢語一般也是說“從……到……”。第(6)換一句話說,就是冗長成分置于短小成分之前。這一點需要分連用修飾、連體修飾進行分析,且與后面被修飾成分關系密切??傮w而言,漢語包容性較大,定語、狀語的語序可以有多種排序方法[注]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48-254頁。,與日語有相近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就第(7)而言,漢語指示詞通常也是前置。第(8)就語義關系而言,漢語大體如此。第(9),漢語的慣用語、成語通常中間也不能插入其他詞語。不同之處是,其中的動詞未必一定置后,各種情況都有。

最后的補充條,漢日語也相似,皆可歸入“話題+說明”型語言。

另有日本漢學家進行日漢語對比研究,得出的結論為:“可視為受漢語影響的有(1)姓名,(2)地址,年月日,(3)形容詞與名詞的位置,(4)副詞與動詞的位置,(5)主句與從句,(9)數(shù)字處理。(12)時間和處所,(13)方位的稱呼(部分)等”[注]實藤惠秀:《日本語·漢文·英語の比較(続)》,《日語學習與研究》1984年第4期。。結論中沒有出現(xiàn)的(6)是對前5點的總結,說漢日語同為由遠及近的向心構造,英語則相反,為離心構造。(7)談的是漢日語皆有主題·主語句;(8)談的是漢日語的主語省略;(10)談的是名詞的“性”;(11)談的是名詞的“數(shù)”;(14)說漢日語都沒有英語里的關系代詞;(15)談漢日語陳述句、疑問句語序相同,但與英語有別;(16)談疑問句的回答方式,漢日語相同,與英語有別;(17)談漢日語皆有語氣助詞,而英語沒有。一言以蔽之,所談17條,條條漢日語都相同。區(qū)別僅僅在于后9條不是“受漢語影響的”結果而已。

角田太作在《世界の言語と日本語》里將語序分為19項,考察了130種語言。有學者將漢日語部分抽出列表,并說“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就語序而言,中日兩國語言竟有太多的共同之處或相似點。十九項語序類型中,完全不同的只有10和17兩項”,即在“補助動詞與主要動詞”上,日語主要動詞在前,但漢語無此項;在“否定標志”上,日語在動詞之后,漢語在動詞之前。在語言類型上,在此表里日語為“SOV和OSV”,漢語為“SVO和SOV”[注]何午:《中日文語序對比分析》,《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年第4期。。國內漢語學者也說“漢語的語序類型屬于SVO還是SOV,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一般認為漢語是一種不典型的SVO型語言”[注]朱斌、伍依蘭:《說“句序”研究》,《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6期。。換言之,漢語也存在SOV結構,與日語第二個“非常大的法則”又有相似之處。

由此看來,漢日雙語之間,在語序上存在著較高的相似度。[注]客觀地說,這種相似度超出了許多日語學習者和研究者的想象。一方面是因為進行漢日語序對比研究的專論不多,另一方面也因為日語謂語殿后的特點容易使人產生漢日語序迥異的虛像。至于何以至此,學界尚無定論。[注]這個問題涉及面廣,本文無力深究。簡言之,對日語而言,它長期受漢文影響,由漢文訓讀傳下來的表達方式“像化石一樣被保留下來,流傳至今的實不在少數(shù)”(山田孝雄《漢文の訓読によりて伝えられたる語法》,日本寶文館1970年版,第32頁)。因此,現(xiàn)代日語既非古日語,又非民間口語,而是一個被漢語直譯式訓讀改造過的異類(柳父章《日本語をどう書くか》,日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3年版,第162-166頁)。對漢語而言,有學者指出南方漢語是順行結構,“凡修飾語都依次置于被修飾語之后”,另一方面,“北方漢語的動詞短語既保持了漢語的基本句法(詞序)規(guī)則,而又整個地統(tǒng)一于逆行結構”,而“日語是典型的逆行結構語言”,“總之,SVO語言和Aux+V語言之間,或SOV語言和V+ Aux語言之間,有著結構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橋本萬太郎著,余志鴻譯:《語言地理類型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2-37頁)。要言之,漢日雙語這種趨同現(xiàn)象尚需從語言學史角度進一步作深入、細致的研究。那么,當我們回到論題,分析上述對比研究的結果時,不難產生一個假設:即日漢翻譯里應該存在較多的同序現(xiàn)象。換言之,就是直譯現(xiàn)象應該比較普遍,魯迅直譯觀的潛在語學基礎應該就是漢日語序的這種相似性。

為此,筆者利用《中日對譯語料庫》[注]徐一平等:《中日對譯語料庫》,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2003年版。進行了實證性研究。為避免例文遴選上的主觀性,筆者抽出語料庫里36部日文作品的首尾兩部分及相應的譯文,其中2部作品配有3種譯本,1部作品配有2種譯本。[注]和歌集《サラダ記念日》摘錄非詩體部分的首尾?!堆﹪?、《坊ちゃん》有3個譯本,《心》有2個譯本。所以,實際選擇了82個對譯片段。

當然,對于直譯的定義,歷來爭議不斷。魯迅也未直接下過定義。結合上文所選“語序”的定義,筆者把直譯看作是按照詞組在句中的順序所進行的翻譯。這里面關涉兩個問題。一、翻譯單位。筆者認為以詞組為翻譯單位比較合適。只要它們的排列呈現(xiàn)出與原文同序的傾向,就可視為直譯。換言之,本文不追究詞組內部的語序問題。二、語序翻譯的基本原則——即“‘以無標記對無標記’、‘以有標記對有標記’、‘以常規(guī)對常規(guī),以變異對變異’的原則”[注]王東風:《連貫與翻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頁。。以「彼は畳の上に転がって本を読んでいる」而言,這是一句無標記的常規(guī)語序的日語。譯成漢語無標記常規(guī)語序,應該是“他躺在榻榻米上讀書”。這不僅符合語序翻譯的基本原則,而且也維持了與原文「彼は」「畳の上に転がって」「本を読んでいる」3個翻譯單位的先后順序,當為直譯。如果連詞組以下層級都要同序翻譯,譯成“他在榻榻米上躺著把書讀”,卻是以有標(“把”字)對無標,以變異對常規(guī),顯得不自然。下面請看語料庫里的實例。

(1)鳥獣の畫を描いて、京都畫壇に名をはせた岸本南嶽が、丸太町東洞院の角にあった黒板塀にかこまれた平べったい屋敷の奧の部屋で死んだのは昭和八年の秋である。

譯文:擅長鳥獸游戲而蜚聲京都畫壇的岸本南岳,在丸太町東洞院角落那間黑木板圍墻的平房里死去,這是昭和八年秋的事。

《雁の寺》開頭

(2)列車が浜名湖の鉄橋にさしかかった時、曾根二郎は、後尾に近い三等車の一隅から腰を上げた。食堂車へ行くためである。通路に立っと、彼は合外套のボタンを外し、両手でズボンをすり上げながら、はみ出しているワイシャツをズボンの中に押し込み、それから大きい伸びを一つした。

譯文:列車駛抵浜名湖鐵橋的時候,曾根二郎從靠近車尾的三等車一個角落里站起身來,準備到餐車去。他站在通道上,解開大衣鈕扣,一手提起褲子,另一只手把露出的襯衣底襟掖進褲內。而后伸了個長長的懶腰。

《あした來る人》開頭

(3)高野聖はこのことについて、敢て別に註して教を與えはしなかったが、翌朝袂を分って、雪中山越にかかるのを、名殘惜しく見送ると、ちらちらと雪の降るなかを次第に高く坂道を上る聖の姿、あたかも雲に駕して行くように見えたのである。

譯文:關于此事,高野圣僧并沒有對我進行說教。第二天早晨我們分袂時,他冒著雪翻山越嶺。我依依不舍地目送著他。只見在雪花飄揚中逐漸爬上坡路的圣僧的身姿,恍若駕云而去。

《高野聖》結尾

(4)一五五二年にイタリアで生まれ、一六一〇年(萬暦三十八年)に北京で死んだマッテオ·リッチMatteo Ricciは東洋史の教科書や概説書には利瑪竇の漢名でしばしば登場する耶蘇會士(イエズス會士)である。リッチはそのように教科書など を通して名前だけはかなり知られているのだが、その人となりやその業(yè)績の文化史的な意味については、従來あまり日本で紹介されたことがなかった。リッチの行動範囲が東西両洋にまたがり、その影響が漢字文化圏では中國だけでなく日本に及び、ヨーロッパではフランスなど各國へひろまっていて、その全體を把握することが従來の學問分類の枠組や訓練の中では難しかったからであろう。

譯文: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1610年(萬歷三十八年)客死于北京的Matteo Ricci,乃是在東洋史的教科書或概論中時常以漢文名利瑪竇出現(xiàn)的耶穌會士。通過這類教科書,利瑪竇的名字已廣為流傳,但其為人及業(yè)績在文化史上的意義,在日本以往則幾乎寥無介紹。這大概是由于利瑪竇的活動范圍跨越東西兩大洋,其影響在漢字文化圈不僅限于中國還波及到日本,在歐洲則涉及到法國等各國,按照以往的學問分類的框架及訓練是很難做整體把握的。

《マッテオ·リッチ伝》開頭

以上4例,語序相近,只有個別地方“犯規(guī)”,基本上可視作直譯。(1)里的「京都畫壇に名をはせた」?jié)h譯為“蜚聲京都畫壇”,在詞組內部,譯文與原文語序相反,但是,在上一層級,“蜚聲京都畫壇”位于“擅長鳥獸游戲”之前,“岸本南岳”之后,總體上仍然與原文同序,當是直譯。(2)中有一處變通,即「両手」的翻譯,但在總體上也再現(xiàn)了原文語序的走向。(3)是一種與分譯、加譯等方法配合使用的直譯。在譯文里,原文被一分為四,并相應增加了兩個主語。但是,原文、譯文語序基本并行不悖。筆者很欣賞這一類直譯。它的難度也更大。其實,回看(1),里面也存在這種拆分,只不過改變的只是逗號的增減而已。(4)除了畫底線的譯文之外,都可算作標準的直譯。其實,即便畫底線部分,如果想直譯,亦是舉手之勞,如“要整體把握,按照以往的學問分類的框架及訓練是很難的”。

總之,在筆者考察的82個對譯片段中,排除掉3個因漏譯、誤譯而難以判斷的片段,即《友情》的開頭、《五體不満足》和《適応の條件》的結尾,譯文語序與原文有較大不同的段落只有16個。[注]最不同的為:この書物は百科事典で有名なエソサイクロぺディア·ブリクニカが、百科事典の付録として毎年出している補追年鑑の一九六七年版の巻頭論文として執(zhí)筆したものに、少々手を加えたものである。在世界百科全書中享有盛名的《大英百科全書》,每年都以百科全書副篇的形式出版補充年鑒。本書即是將我給該年鑒1967年版定的卷首論文稍加潤色而成的(《激動の百年史》開頭)。超過四分之三的段落大體上與以上所引4例相似。

為什么不同的譯者卻交出了與原文語序頗為接近或相似的譯文呢?筆者以為有兩大原因。首先是與漢日語序相近這一傾向有著難以否認的潛在關聯(lián)。如果漢日語序存在重大差異,很難想象在以上的實證性研究中,與原文語序相近的譯文會超過三分之二。另一個原因是,從譯學角度看,絕大部分譯者對日語的把握都遠不如日本人,容易把眼前的日文語序當做“臨摹對象”來接受,被它拖著走,亦步亦趨,形成事實上的直譯。不過,話說回來,譯文之所以能夠被原文語序拖著走,并且大部分場合還能行得通的話,關鍵還是雙語語序的相似性。對大多數(shù)譯者而言,制約最大的正是日語原文的語序。

現(xiàn)在回到論題上。魯迅之所以能夠倡導直譯觀,其背后潛在的語學基礎,筆者以為正是漢日語序的相似性。之所以說“潛在”,是因為魯迅并未提及這一點,或許也沒有意識到。試想如果漢日語序完全不同,或語序差異遠遠大于語序相似,直譯怎么會有可能存在并成為一種理論倡導呢?如果直譯只能是一種使用頻率有限的翻譯技巧,又怎么可能在魯迅那里從具象的方法被提升至方法論的高度呢?筆者以為那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漢日語之間存在的這種語序相似性,不僅成為魯迅提倡直譯的語學基礎[注]筆者以為這也是日本漢學家主張直譯的潛在理論基礎。因篇幅關系,以后再議。,而且也暗中支撐了他的翻譯實踐。同時也點出了“在中國現(xiàn)代翻譯史上,在理論和實踐中提倡直譯的,大都是日文翻譯家(如梁啟超、特別是稍后的魯迅、周作人等)”[注]王向遠:《二十世紀中國的日本翻譯文學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頁。的學理原因所在。

魯迅的直譯,從語序角度看,可以分為完全或基本沒有問題的,略有些拗口、艱澀的,和特別費解甚至有誤譯等幾類。下面舉3例,分別代表了魯譯在語序翻譯上的3個層級。從數(shù)量上說,第1層級最普遍,第2層級相對容易找到,第3層級相對較少。

(5)禪智內供の鼻と云えば、池の尾で知らない者はない。長さは五六寸あって、上唇の上から顋の下まで下っている。形は元も先も同じように太い。云わば、細長い腸詰めのような物が、ぶらりと顔のまん中からぶら下っているのである。

魯譯:一說起禪智內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是沒一個不知道的。長有五六寸,從上唇的上面直拖到下頦的下面去。形狀是從頂?shù)降?,一樣的粗細。簡捷說,便是一條細長的香腸似的東西,在臉中央拖著罷了。[注]王世家、止庵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頁。

(6)お前たちがこの書き物を読んで、私の思想の未熟で頑固なのを嗤う間にも、私たちの愛はお前たちを暖め、慰め、勵まし、人生の可能性をお前たちの心に味覚させずにおかないと私は思っている。

魯譯:當你們看著這篇文章,憫笑我的思想的未熟而且頑固之間,我以為,我們的愛,倘不溫暖你們,慰藉,勉勵你們,使你們的心中,嘗著人生的可能性,是決不至于的。[注]王世家、止庵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0頁。

(7)蕓術を危険だとすれば、學問は一層危険だとすべきである。Hegel 派の極左黨で、無政府主義を跡継ぎに持っている Max Stirner の鋭利な論法に、ハルトマンは傾倒して、結論こそ違うが、無意識哲學の迷いの三期を書いた。ニイチェの「神は死んだ」も、スチルネルの「神は幽霊だ」を顧みれば、古いと云わ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これも超人という結論が違うのである。

魯譯:倘若以藝術為危險,便該以學問為更危險。哈德曼傾倒于Hegel(赫格爾)的極左黨而且繼承無政府主義的思諦納爾的銳利的論法,著了無意識哲學的迷惘的三期。尼采說的“神死了,”只要一想思諦納爾的“神便是鬼,”便也不能不說舊。這與超人這一個結論,也不一樣的。[注]王世家、止庵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頁。原文中的底線為筆者所加。

(5)的直譯沒有問題,屬于第1層級。這類譯文應該是魯譯的主流?!吧虾C裰菚?922年版孫俍工《初級中學國文教授大綱底說明》之中,所列閱讀目錄就有魯迅譯文《愛羅先珂童話集》《現(xiàn)代小說譯叢》《現(xiàn)代日本小說集》《工人綏惠略夫》《一個青年的夢》”[注]趙獻濤:《民國時期國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魯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10期。。在翻譯研究論文中,也可以見到這類魯譯。[注]如高烈夫:《翻譯中的詞序問題》,《日語學習與研究》1983年第3期;邢莉君、彭建華:《魯迅對日本文學的選擇與翻譯》,《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甚至有人“以魯迅的直譯為例”探討“翻譯與文學敘事模式的轉換”。[注]熊鷹:《翻譯與文學敘事模式的轉換——以魯迅的直譯為例》,《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1期。

(6)里的“憫笑我的思想的未熟而且頑固之間”部分,和SOV句式的選用顯得有些生硬、別扭。不過,作為漢語,多讀幾遍,不至于讀不懂。是第2層級的代表。這類譯文受到的批評最多,從梁實秋、瞿秋白一直到現(xiàn)當代譯壇。下面請與新譯進行對比。

新譯:我認為,當你們閱讀這篇文章,嘲笑我的思想既不成熟又頑固的時候,我們的愛會給你們溫暖,寬慰、鼓勵你們,必然會使你們由衷地體會到人生有什么樣的可能性。[注]文靜譯:《致幼小者》,載高慧勤主編:《日本經典散文》,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頁。

相比較之下,文譯首先把原文的雙重否定直接譯為肯定,使句子結構簡化。同時,選字用詞上也有一些不同于魯譯。但是,從語序層面看,除了把日語小句謂語「味覚させずにおかない」移前翻譯之外,其他與魯譯沒有實質性的區(qū)別,兩者皆可歸入直譯的范圍。

(7)的原文比較難,筆者以為魯迅并沒有完全讀懂,卻仍然按照原文語序直譯出來??蓺w入第3層級。與下面的新譯對比,便可明白魯迅沒有把握住三處畫線的地方,其中第二處漏譯筆者推測與沒有理解原文有關。

新譯:如果認為藝術是危險的,那么學問理應是更危險的。Hegel(黑格爾)學派中的激進派,繼承了無政府主義思想的Max Stirner(施蒂納)銳利的議論方式,令哈特曼為之傾倒,他寫出了結論與之不同的無意識哲學迷惘的三個時期?;仡櫴┑偌{的“上帝是幽靈”這個觀點,應當說尼采的“上帝已死”也是陳舊的。這也是超人這一結論與施蒂納的觀點相異之處。[注]劉立善譯:《沉默之塔》,載高慧勤編選:《森鷗外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頁。

此外,魯譯比較明顯的另一類直譯是詞語層面上的,也是最容易發(fā)現(xiàn)的。如:

(8)鈴木八彌は十七歳の春、親の敵を打つ為に、故郷讃州丸亀を後にした。

つい其年の正月迄は、八彌は自分に親の敵のある事を知らなかったのである。自分の生れぬ以前に父を失った事は、八彌の少年時代を通じての淡い悲しみであったが、其父が、人手に掛って非業(yè)の死を遂げた事は、その年の正月に八彌が元服をする迄は知らなかったのである。

魯譯:鈴木八彌當十七歲之春,為要報父親的夙仇,離了故鄉(xiāng)贊州的丸龜了。

直到本年的正月為止,八彌是全不知道自己有著父親的仇人的。自己未生以前便喪了父,這事固然是八彌少年時代以來的淡淡的悲哀,但那父親是落在人手里,并非善終這一節(jié),卻直到這年的正月間,八彌加了元服為止,是全然沒有知道的。[注]王世家、止庵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頁。

(8)的問題主要出在畫線處。前者是“遭他人殺害,死于非命”之意,后者是古代日本男人成人禮之意。因與語序關系不太密切,不再詳談。

那么,現(xiàn)在的問題是,如果說漢日雙語在語序上呈現(xiàn)出較高的相似性,可以成為直譯的理論依據之一的話,如果說語料庫也證明日譯漢作品里普遍存在直譯傾向的話,那么,為什么魯迅的直譯不被看好,經常遭人詬病,并引發(fā)有關直譯的爭論呢?筆者以為原因有四。

其一,直譯雖然是魯迅的翻譯理念,也是他一生大部分時期追求并推崇的翻譯方法,如前所述,魯迅的直譯大部分沒有問題,否則,出版社也難以向讀者交代,遭人詬病的譯文其實數(shù)量上也不是很多。但是,人們對譯者,往往是通過對其代表性譯例的評價而覆蓋其所有譯文。說某人譯文爐火純青,不過是源于若干佳譯研究;說某人翻譯水平低下,根據主要是若干差評譯文??傊瑹o論優(yōu)劣,都并非是對譯者所有譯文進行地毯式檢驗后得出的結論。因此,這種以點帶面的做法存在不合理因素,需要翻譯研究者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到這一點。然而,另一方面,這種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又有其合理的一面。如果能從譯作中找出一批(非個別一兩個)代表性譯例,它們就像浮標一樣,可以大致反映出譯作水平的高低或風格傾向??芍^之曰船高是因為水漲,石出是因為水落。回到魯譯上,筆者的看法是,對待魯迅的直譯要一分為二、一分為三,肯否皆有才是合理的。

其二,仔細對讀、分析魯譯,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的翻譯單位過小,總體上是以字詞為主。這就容易把他的直譯觀推向極致,并造成一部分硬譯乃至死譯。但是,另一方面,這又正符合魯迅所提倡的直譯觀——“陸續(xù)吃一點苦,裝進異樣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國的,后來便可以據為己有”[注]王世家、止庵編:《魯迅著譯編年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5頁。,以至于最后在直譯觀和翻譯單位之間形成一種魯式張力,相互推波助瀾,使他的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相互推動,相互見證。從譯學研究角度看,這是魯譯受人詬病的深層學理原因。

其三,從語言學角度看,任何一種語言,語序既有絕對的一面,又有相對的一面。譬如日語謂語殿后可謂絕對的法則,但是,也并非沒有變通的辦法。日本憲法序言里有一句話「われらは、いづれの國家も、自國のことのみに専念して他國を無視してはならないのであって、政治道徳の法則は、普遍的なものであり、この法則に従ふことは、自國の主権を維持し、他國と対等関係に立たうとする各國の責務であると信ずる」,有學者說可以改成「われらの信ずるところでは……」或者「われらは信ずる。いづれの國家も……各國の責務である」。實際上,日語里還有一些專門把謂語前置的說法,如「惜しむらくは」「曰く」「知らず」「願はくは」等。[注]金田一春彥:《日本語(新版)》下,日本巖波書店1988年版,第243-245頁。如此一來,絕對也轉為相對。換言之,日語語序本身就有可變的一面,比漢語更為靈活,譯者作出適當調整并不為過。[注]從漢語角度看,也有類似情況。漢語主語通常居首,但有時也可居中,甚至殿后。如,“寶玉忽然噯喲了一聲,說:‘好頭疼’”(曹雪芹著、周汝昌匯校:《紅樓夢》,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頁)中的“好頭疼”就是主語居中?!笆中g室玻璃窗外,圍著一大群衛(wèi)生部的工作人員”則可以視作“一大群衛(wèi)生部工作人員圍在手術室玻璃窗外”(高順全:《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頁)的倒裝,即主語后置。方成自傳的首句“方成,不知何許人也”(向本林《短文奇觀》,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頁)是賓語前置。如「けさ庭で子供が犬にミルクをやった」這句話,除了謂語動詞「やった」外,其他詞語無論怎么換位,也不會改變句義。[注]小川芳男等:《日本語教育事典》,大修館書店1982年版,第218頁。但是,魯迅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放大了語序絕對的一面。事實上,本文說漢日語序相似或相近,也只是指一種傾向,絕非法則。

其四,雖然“以無標記對無標記,以有標記對有標記、以常規(guī)對常規(guī),以變異對變異”的語序翻譯基本原則是當代譯學研究成果,其實也是不少譯家心中悟到卻未進行理論總結的“常識”。其核心思想,筆者以為就是對原文語序的適當變通。對讀魯譯,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也并非絕對地死守日文語序。如(5)的第一句,前后兩個小句“一說起禪智內供的鼻子,池尾地方是沒一個不知道的”,內部語序都有微調。在(6)里語序調整更大一些,如把文末的「私は思っている」調到文中(第2個逗號后),把「味覚させずにおかない」一分為四,即“我以為,我們的愛,倘不溫暖你們,慰藉,勉勵你們,使你們的心中,嘗著人生的可能性,是決不至于的”里的畫線部分。顯然,魯迅考慮到了譯文表達的可接受性。[注]其實,作為直譯的理論倡導者,魯迅也并非沒有一點彈性。他說“我是至今主張‘寧信而不順’的。自然,這所謂‘不順’,決不是說‘跪下’要譯作‘跪在膝之上’,‘天河’要譯作‘牛奶路’的意思”。其中有兩點值得特別關注:一是與周作人在“《陀螺》序”里提及的“仰臥著”與“臥著在他的背上”的說法相去無幾;二是這兩例所指涉的皆是西方語言,而非日譯漢里可能會出現(xiàn)的死譯。另一方面,他又堅持采用SOV句式,讓“是決不至于的”殿后。相比之下,新譯的調整幅度只是比魯譯略大一些而已,在總體上依然可以歸入直譯的范圍,但可接受度高了許多。從這一點上說,魯譯遭人詬病,說到底,關鍵不在于他理論上倡導直譯,而在于他的直譯觀和翻譯實踐有走向絕對之嫌,缺乏必要的柔韌“度”。綜上所述,魯迅的直譯觀與漢日雙語之間存在關聯(lián),前者實際上是基于漢日語序的相似性,后者是前者的語學基礎。一方面,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魯迅的直譯觀,要承認其中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要認識到魯迅在翻譯實踐中,有時過于絕對化,而使譯文不受待見。其實,不少有問題的魯譯,稍作調整就可以使人接受。這一點對現(xiàn)今的日漢翻譯界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日漢翻譯界的最大問題,并非是呈現(xiàn)出一種直譯傾向,而是缺乏對譯文進行微調的用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對直譯而言,更是如此。

當然,作為翻譯理念和翻譯方法,直譯都不具備唯一性和排他性。譯文與原文語序的似與不似,因人而異,因文而異,本無定規(guī)。筆者以為,在語序上的大不同,或可同而不同,顯示的是譯者的風格;語序上的小不同,或不可同而同,顯示的是譯者的功力。而風格和功力背后,則潛藏著不同的翻譯理念。

猜你喜歡
補語語序日語
從推量助動詞看日語表達的曖昧性
明朝日語學習研究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語序類語法填空題的解題技巧
漢語補語應用淺析
牡丹(2017年18期)2017-07-22 21:46:35
as引導狀語從句的倒裝語序
初級對外漢語教材復合趨向補語引申用法考察
漢韓“在”字句的語序類型及習得研究
淺談現(xiàn)代漢語補語的辨析
關于日語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NP V累了NP”動結式的補語趨向解讀
太仓市| 耿马| 始兴县| 金川县| 台东市| 苏州市| 布尔津县| 中江县| 镇宁| 沙湾县| 漳州市| 东平县| 彭泽县| 五华县| 开阳县| 肇庆市| 宜春市| 宿州市| 闵行区| 扶余县| 汨罗市| 边坝县| 揭东县| 泗洪县| 长治县| 萨嘎县| 治县。| 兴国县| 出国| 讷河市| 喀喇| 惠安县| 富蕴县| 浑源县| 大冶市| 万山特区| 淳化县| 麻阳| 宝鸡市| 马龙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