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按照經(jīng)驗判斷,《愛蓮說》最早公布的版本是羅巖石刻。
石刻包括墓志銘、佛教石刻和摩崖石刻三大類型,摩崖石刻以詩文內(nèi)容居多,是石刻作品中文學性最強的。永州的摩崖石刻興起于唐宋時期,現(xiàn)存總量,以北宋詩刻為例,湖南位居全國首位,大約占全國的1/5。以唐宋石刻為例,永州占到湖南全省在60%左右。
周敦頤喜歡探山探水,喜歡題字,他的字是楷書,或稱正書,很端正的字體。他在全國各地的題字現(xiàn)在留下來的大概有13幅,其中“朝陽巖”洞門口有一幅,字數(shù)最多,字體最端正,保存也最好,這幅字應該是“朝陽巖”的鎮(zhèn)巖之寶,是無價之寶,有一千多年了。
投影這幅榜書“高巖幽窟”照片,大字中間還有小字。表明以前先有小字,后來刻大字的時候就把小字抹掉了,但抹掉以后還剩下15個字的殘刻。我們學校的學生把這15個字調(diào)查出來,知道這是明代文人史正志寫的一首詩。這首詩在文獻里還保存著,但在石刻里就剩這15個字,如果不看文獻還不知道這15個字是寫什么的,但是看了文獻以后就知道石刻里面還有石刻,是一層一層的。投影這幅“高巖幽窟”拓片,是學生自己做的,黑白分明,看得更清楚,殘刻處于“幽”字的筆畫中間。
講一個經(jīng)驗??词蹋嫖淖郑荒苡靡粋€辦法,大概要有三個辦法:一是用肉眼直接觀察,石頭如果有人為的刻紋,或者是天然的裂痕,可以用肉眼辨認出來,可以拿手指去觸摸,但是拓片這時候就很難分別。二是照相觀察。有時候肉眼看不清楚,一定要拿高倍數(shù)碼相機照下來,在電腦上放大,仔細觀察細部。三是打拓片,拿宣紙鋪墨,有字的地方是白的,沒字的地方就是黑的,黑底白字。有些石刻不能用一個辦法看清,必須用三種方法交叉觀察。
朝陽巖有一幅字,是黃庭堅晚年留下的,但從明到清很多學者去找,都找不到,石頭白花花的,什么都看不見??墒前研埻弦幻桑瑩渖夏?,字就完整顯現(xiàn)出來,一點都不殘缺,很珍貴。
在“朝陽巖”洞口有一幅字,是元結(jié)之后永州整個摩崖石刻里最早的石刻。這幅字雖然在比較明顯的地方,但地勢比較高,看不清,標題“朝陽洞”幾個字一眼就可以看到,但其他字就不能一眼看到,另外后面那些字也被其他石頭打破了,不是很完整。但是你爬上去仔細看,兩頭的字還是可以看到,前面是一首詩的題目,后面是大歷十三年的落款。因為朝陽洞是唐代大詩人元結(jié)開創(chuàng)的,崖洞當然自古就有,但是元結(jié)發(fā)現(xiàn)了這個洞,認為它可以賦予人文的精神,所以命名叫“朝陽巖”,洞叫“朝陽洞”。這個詞現(xiàn)在用得比較多,頻率高,似乎平淡,其實文雅,因為“朝陽”出自《詩經(jīng)》,“鳳鳴高崗,于彼朝陽”,“朝陽”就是朝東的山。元結(jié)在大歷七年逝世,之后五年,有一個叫張舟的人刻了一首詩,這是繼元結(jié)之后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首詩,趙明誠《金石錄》記了這首詩的題目,趙明誠以后再也沒有人看到過這首詩。我校同學爬上去后看到了這首詩,多少年以來任何人都沒見過它的全文,只知道有個題目。張舟30歲在朝陽巖刻了詩,50歲做了安南督護,他是個文官,寫字很漂亮,但他也是一位愛國將領(lǐng),曾經(jīng)率兵平叛。我校幾個同學課余作研究,出版了兩本關(guān)于朝陽巖的研究著作。
此外我們師生還考察過瀟湘廟,在永州萍島對岸。瀟湘廟院子里面有一些活碑,都砌在墻上,一排一排的,也有一些碑是打亂的,打碎了,在地下埋著,或扔在水田里,或在山坡上,各種地方都有,學生一共找到了24個石碑,都有列表,做了拓片、照片。這個數(shù)目相對其他人的考察,比較多、比較全。瀟湘廟現(xiàn)在的建筑已經(jīng)快要坍塌了,木結(jié)構(gòu)的建筑很容易破壞,它最珍貴、最具價值的是碑刻,石刻就不太容易壞,其中最早的是明末清初的碑。瀟湘廟自古以來很有名,碑刻還有20幾個,不算多,但是這些拓片都是中文系學生自己學習制作的。
所以看石頭,感受性很強,要有那種感覺。
投影中是周敦頤在廣東留的字的一副拓片照,現(xiàn)在收藏在國家圖書館,保存到現(xiàn)在,效果不是很好,字體有點歪,有點變形了,而且字數(shù)也不多,但也很珍貴。與周敦頤有關(guān)的學問、學說和思想,很多方面是和石刻有關(guān),是保留在石刻上的。周敦頤的《愛蓮說》和其他一些作品,以及濂溪書院記、濂溪祠堂記之類,經(jīng)常會在石刻里面出現(xiàn),甚至入詩入畫,直到現(xiàn)代都有很多人喜歡抄寫《愛蓮說》作為書法作品。投影中這幅“無欲顧靜”榜書據(jù)說刻在道縣,但道縣目前沒有找到,拓片國家圖書館有收藏。
《愛蓮說》篇幅不長,這篇文章選進文選,目前所知最早在元代,在《古文真寶》中,日本有不少翻刻本。民國時期和解放以后,都被選入中學課本。目前所知,1950年由湖南學者自己編的《解放文選》,可能是新中國最早選入《愛蓮說》的課本,上面有《愛蓮說》全文。
周敦頤的詩文集,最早出現(xiàn)的是南宋版本。其中一首詩為:《行縣至雩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幾圣希顏同游羅巖》。這首詩最大的一個特點是題目很長。到清代的時候題目有所省略,張伯行《周濂溪集》、董榕《周子全書》改作《同友人游羅巖》,簡略多了。張伯行、董榕編的周敦頤詩文集,詩后面有注解:“嘉 祐八年正月七日刻石”,這個說法有誤。回到南宋刻本,所看到的是“五月七日刻石”。南宋本《周元周先生濂溪集》關(guān)于《愛蓮說》這樣記載:“舂陵周惇 實撰,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嘉祐 八年五月十五日,江東錢拓上石?!薄爸軔?實”就是周敦頤。如果經(jīng)常揣摩石刻,辨認文字,在思維上就會產(chǎn)生一種經(jīng)驗,經(jīng)驗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有判斷力,就可以判斷到底是這個字還是那個字。
《愛蓮說》注解中的“正月”和“五月”兩處異文,必有一錯。由于有了考察石刻的經(jīng)驗,一看到“四明沈希顏書,太原王搏篆額,嘉祐 八年五月十五日,江東錢拓上石”的詩注,馬上就感覺出這是摩崖石刻通常具有的署款格式;“嘉祐八年五月七日刻石”同樣也是石刻的署款。看到《行縣至雩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幾圣希顏同游羅巖》的長長標題,馬上就感覺出這本來是摩崖石刻的一段題記。看到“正”和“五”的兩個異文,馬上感覺出這是辨認拓本所誤。由此也可以進一步判斷,《愛蓮說》最早的文本不是出現(xiàn)在詩文集上,而是出現(xiàn)在石刻上。度正應當是在羅巖石刻或者石刻拓片上,抄下這首詩。
清代版本的一字之差,可能是清代認錯了,南宋版本是正確的。為什么清代的不對?因為正月是冬天,《愛蓮說》的“蓮”實際上是“荷”,正月沒有荷花。初七是“人日”,是古代的重要節(jié)日,大家還在過年,也不適宜出游。
度正另外編有《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嘉祐八年這一年說:正月七日周敦頤在虔州,行縣至雩都,游羅巖,題名刻詩。五月,作《愛蓮說》。中間四月,英宗即位?!罢缕呷铡睉斒恰拔逶缕呷铡保髁_巖詩和作《愛蓮說》應當同時,都在五月,相隔八天。這次是度正把“正”、“五”兩個字辨認錯了。這個問題以往學者的研究都沒有弄清楚,我們中文系學生寫了一篇文章《〈愛蓮說〉小考》,文章不長,但是觀點應當是可靠的,已經(jīng)有學者加以引述。
周敦頤的思想學說比較復雜,比較高深,他的哲學著作大概兩三千字,篇幅很短。內(nèi)容可以很容易背誦下來,但是理解卻不容易。言語比較簡約,越簡約越不容易懂。這是號稱“理學鼻祖”的理學的開山之人。儒家學問到了宋代,面臨一個新的環(huán)境,需要有一種新的闡釋,這種闡釋在當年的學者里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叫做“新儒學”,每個優(yōu)秀學者都在構(gòu)建一個新理念,但是最后成功的是周敦頤。周敦頤把自己的學問傳給二程,二程又把自己的學問傳給楊時,四傳傳到朱熹。這樣理學就構(gòu)建起來了,在整個東南亞地區(qū)影響都很大,“同倫同文”,像越南和韓國,都受到很大影響。周敦頤是直接繼承孟子,在中國文化史上,“圣人”和“賢人”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被稱作“圣人”的,在孔子以后、周敦頤以前,只有三位,第一位孔子,第二位孟子,孟子之后斷了,直到周敦頤出現(xiàn),成為第三位圣人。周敦頤是超越時間和空間,跨越漢唐的一千年,直接與孟子承接。其他人譬如董仲舒、揚雄、王通,都不能算“圣人”,只能叫“賢人”。
周敦頤的主要著作有兩個,一個是《太極圖說》,一個是《通書》,這兩個著作比較思想高深,具有形而上學的意味,它是融匯了《周易》和《中庸》兩個思想體系,同時也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吸收了老子的《道德經(jīng)》,同時周敦頤也有佛家思想的影響。譬如《愛蓮說》,“蓮”就是“荷”,荷花這一種植物有很多品種,在很多國家都有原生的荷,《楚辭》也說到了荷,但是在中古以后,荷花是佛教的一種象征。詩文中如果說到荷,毫無例外,那應當就是佛教的象征,所以二程他們都有意地回避荷花。那么《愛蓮說》可以說是融匯了《周易》、《中庸》、道家和佛家的學問。
《愛蓮說》在內(nèi)地是選在初中的課本里的,網(wǎng)頁上可以檢索到很多中學語文老師的備課教案,大都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不必詳注出處。譬如一個教案中說道:“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是語文大綱中規(guī)定的四篇文言散文中的一篇,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古代散文……根據(jù)本文特點、大綱要求和它在教材中的地位,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思想目標: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學習蓮花的高潔品格,培養(yǎng)‘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教案的辨析題里,有這樣的記載:“愛蓮,僅僅是愛她的貌美嗎?不是,更主要的是贊美她的精神和品質(zhì)。名曰寫物,實是寫人。從中可看到作者的情節(jié)和節(jié)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高潔、質(zhì)樸),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型ㄍ庵保宦恢Αㄕ保氵h溢清’(美名遠揚)比喻君子的通達事理,行為方正,因而美名遠揚。‘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潔行廉,又有端莊的儀態(tài),受人尊重?!?/p>
還有:“問題:蓮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義?”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些不正之風……比如說……”
再舉出一個案例:廣東東莞市常平鎮(zhèn)屋廈五村(崗梓、橋梓、下墟、蘇坑、塘角)村民均為周姓,為周敦頤后裔,20世紀80年代末,村民成立了橋梓蓮花詩社,編印橋梓“村報”《橋梓通訊》,1991年4月在區(qū)內(nèi)常平中學、振興中學師生以及社會人士中間組織了《愛蓮說》讀后感征文比賽,征得社會人士讀后感50余篇,學生讀后感460余篇,獲獎?wù)魑慕Y(jié)集成書出版,即《橋梓通迅》編輯組選編:《讓蓮花香飄梓里》,廣東東莞,《橋梓通迅》編輯組自印本,1991年自印本。
書中可以看到如下標題:《其人廉,其文潔》、《要學蓮之高潔》、《拒腐蝕,永不沾》、《做人應當像蓮花那樣高潔》、《蓮的品質(zhì)是做人的典范》、《論“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必須大力提倡》(以上社會人士)、《人,不應該追名逐利》、《人,應該潔身自好》、《要自尊自愛》、《不忘潔身自愛》、《少女應潔身自愛》、《不做追名逐利的小人》(以上教師)、《君子頌》、《民族的正氣》、《做一個正直的人》、《做個正直無私的人》、《做應該堅貞高尚的人》、《要做人格上自我完善的人》、《君子的品格,做人的原則》、《不要為名利而失了人格》、《不應為名利而忘義》、《愛蓮就是愛美的事物》、《要有蓮那樣的內(nèi)在美》、《我們應做個品格高尚的人》、《我們要具有蓮花的品格》、《我們需要蓮的高尚品格》、《我們要加強品德修養(yǎng)》、《青年要重視品德修養(yǎng)》、《青年應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高尚的品格,端正的行為》、《我愛蓮,更愛品德高尚的人》、《蓮花·改革》、《贊改革開放浪潮中的蓮花》、《抗污染,做新時代的“蓮花”》、《新時代就不存在“染”的問題了嗎?》、《干部應該廉潔奉公》、《清與濁》、《清廉與貪污》、《切勿追求超前享受》、《談?wù)劗斀竦摹案缓缐簟薄罚ㄒ陨蠈W生)。
這些征文借助讀后感這一寫作自由的文體,充分借助媒體報道的正反事例,做了很多引申發(fā)揮,傾向于自我教育和現(xiàn)實關(guān)懷的方針,具有積極意義。如說:“今天,周敦頤先生后裔所繁衍的橋梓管理區(qū),的確是超凡的繁華。常平鎮(zhèn)首次舉行盛大的元宵晚會,小學生免費入學,老人最先能享用老人金的農(nóng)村,便是橋梓管理區(qū)。如果沒有像該存先祖那樣的品德高尚的繼承人,哪能有今天的發(fā)展呢?”“‘出淤泥而不染’這名句應該成為青年的座右銘。青年學生,不但要用功學習文化,更重要的是加強品德修養(yǎng),要像蓮花那樣‘中通外直’,‘亭亭凈植’??墒?,在經(jīng)濟繁榮、生活富裕的今天,我們有些青年學生竟然無心學習,只顧講時髦,求打扮,還染上抽煙、賭博的惡習,追求高級享受,出入卡拉OK歌廳、酒廊之中;還有些竟然結(jié)成團伙,干些盜竊、打群架等罪惡活動。這與蓮花‘香遠益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精神不是成了鮮明的對比嗎?”
征文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還有如下幾篇標題:《愿做春泥更護花》、《愿天下人都愛蓮》、《一齊來做愛蓮人》、《要學蓮花,莫做牡丹》。其中《愿天下人都愛蓮》(常平中學高二班陳艷梅,高中學生組一等獎)中說:“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具有蓮般品格的人,何止千萬,上至國家干部,下至各管理區(qū)的公仆,誰不崇尚廉潔奉公,克勤克儉?在社會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像菊那種花中隱者的氣質(zhì),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像牡丹那種炫弄華貴的風姿,也于社會無補?,F(xiàn)代人需要的是加強參與意識,努力創(chuàng)造,頑強拼搏,為社會和人民開拓美好的將來。愛菊者不可取,愛牡丹者戒。只有愛‘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香遠益清’這種蓮的品格才最能符合改革大潮的節(jié)拍,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p>
《要學蓮花,莫做牡丹》(振興中學初二班黎換笑,初中學生組優(yōu)秀獎)中又說:“牡丹,象征富貴,即是指那些慕虛榮貪富貴者。這種人往往被銅臭薰昏了頭腦,為了謀取私利而不擇手段,甚至不顧人格、國格,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來。就像《南方日報》上報道的某大學的校長,利用人民給他的權(quán)力,進行骯臟交易,接受高考落選者的賄賂,然后狗膽包天地把落選者作為正取生?!?/p>
比較而言,臺灣國文教學對《愛蓮說》的理解不是大陸這樣思維絕對化。愛蓮很好,愛菊花、愛牡丹,也不壞。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觀念中,原本有“君子四愛”之說,即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黃山谷愛蘭、周茂叔愛蓮,又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說。臺灣國文教案有人提供了“百花”資料供學生思考,如說:“梅:不屈不撓、幸福吉祥。”“蘭:不矯飾的心、高貴美人?!薄爸瘢禾撔?、正直。”“菊:清靜、高潔?!薄澳档ぃ簤邀?、富貴。”
各有所長,各有所愛?!八膼邸?、“四君子”平行并列,各有所需,各有所長。不存在絕然對立。
臺灣國文教案中的考題,也多是比較題,而不是選擇題。譬如,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與《愛蓮說》兩篇文章比較的考題,要求解釋二文的主旨有何相同之處呢?參考項為:(1)皆視富貴如浮云;(2)皆具有兼善天下之抱負;(3)皆追慕君子出仕之理想;(4)皆向往躬耕鄉(xiāng)里的隱逸生活。
又有考題為周敦頤與林和靖的比較,要求解釋如果說蓮以周濂溪為知己,梅以林和靖為知己,那么菊得何人而成為知己呢?參考項為:(1)蘇軾;(2)孟浩然;(3)王維;(4)陶潛。
臺灣的教學方針比較個性化,提倡兼容并包,人各有志,而不是一愛上蓮花,就排斥其他。
有的國文教案還提供了張潮《幽夢影》原文資料,其中有:“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杏以董奉為知己……”又說:“古謂禽獸亦知人倫。予謂匪獨禽獸也,即草木亦復有之。牡丹為王,芍藥為相,其君臣也;南山之喬,北山之梓,其父子也;荊之聞分而枯,聞不分而活,其兄弟也;蓮之并蒂,其夫婦也;蘭之同心,其朋友也……”另外一段也很典型,寫道:“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弊髡吒锌f千,一口氣排比下來這么多植物種類。
三段分不同的角度,各個角度又各有這么多不同的植物品種。在這么多花卉、植物里面,沒有一種思維是說,選一種植物作為標準答案,其他都是錯的。就像我們自己養(yǎng)花、賞花一樣,可以欣賞一種,也可以欣賞多種,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好處。就像我們看病就醫(yī),如果你得了感冒要喝板藍根,不管它是不是很廉價;力氣虛弱要喝人參湯,不管它是不是昂貴。你有錢,感冒了偏要喝人參湯,吃昂貴的藥,病會更加嚴重,越吃越好不了。吃藥與價格沒直接關(guān)系,只要適應這個病的藥,就是好藥。
邵雍與周敦頤同為“宋五子”之一。在“君子”、“小人”的主題上,邵雍曾有二首《君子吟》,寫得非常典型,其一說:“君子與義,小人與利。與義日興,與利日廢。君子尚德,小人尚力。尚德樹恩,尚力樹敵。君子作福,小人作威。作福福至,作威禍隨。君子樂善,小人樂惡。樂惡惡至,樂善善歸。君子好譽,小人好毀。好毀人怒,好譽人喜。君子思興,小人思壞。思興召祥,思壞召怪。君子好與,小人好求。好興多喜,好求多憂。君子好生,小人好殺。好生道行,好殺道絕?!边@里,“君子”與“小人”是截然對立的。中間沒有一點過度,沒有含糊,沒有模棱兩可。
然而《愛蓮說》中的“花之君子”并非站在“小人”的對立面上而言?!吨杏埂芬谩对娊?jīng)》的詩句說“鳶飛魚躍”,周敦頤曾經(jīng)說“窗前草不除”,天地萬物都是天理之自然流行,都有自己的合理性。
那么問題就出來了:就一個主張“窗前草不除”的思想家而言,就一個慎于著作的儒家宗師而言,用蓮花來否定牡丹,是不合邏輯的。
蓮花、牡丹與其他百花一樣,春夏盛開,而菊花則至秋始開,故為隱逸不仕的象征。
與蓮花對應的牡丹,是富貴的象征。但是在古代重農(nóng)輕商、不與民爭利的傳統(tǒng)觀念之下,以及儒家崇尚德行、反對私欲橫行的思想影響之下,“非法”致富是很嚴重的法律問題,是人人都了解的常識,因此也是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換言之,人人都知道“非法”致富是要不得的、行不通的,所以這個問題就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墩撜Z·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薄抖Y記·儒行》曰:“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薄吨杏埂吩唬骸八馗毁F,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薄肚f子·讓王》曰:“其于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賴?!绷窒R荨肚f子口義》注解為:“使于富貴稍有可受之理,則必受之矣?!彼?,周敦頤不需要在一篇作品里,研究闡釋這樣一個問題以告知世人。所以,《愛蓮說》中牡丹的象征,是“合法”致富?!昂戏ā敝赂?,無可非議,只是過于世俗,而“求仁得仁”、人各有志,作者只是要說他自己不加以選擇而已。周敦頤不把自己視同大眾,他是精英。他肯定蓮花,但同時,作為一個儒家,他不可能否定牡丹,不可能反對大眾致富。普通人就是普通人,大眾就是大眾。《愛蓮說》最后說到世人盛愛牡丹,“宜乎眾矣”,一個“宜”字,深藏貶意,僅此而已。
蓮花、菊花、牡丹,三者應是平行的好尚取舍關(guān)系,三種選擇之間,是心志問題,不是法律問題。無論古今,廉潔都是需要的,貪污都是違法的,但是《愛蓮說》的主題,不是討論一些人廉潔、另一些人貪污犯罪的問題。
讀書人有自己的至高境界,大家可以選擇牡丹,只是我自己不選。選牡丹的人很多,這個我也不否定,只是我自己不選。
作為一個普通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但是作為一個讀書人,在蓮和牡丹之間,還需要選擇嗎?還需要思考嗎?還需要猶豫嗎?
對于讀書人來說,這個問題,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一個不需要考慮的問題。沒有疑問,毫無疑問,一秒鐘就可以作出選擇。
在古代,讀書人真正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窮達”。到底是“窮而獨善其身”,還是“達而兼善天下”;換言之,到底是積極地出仕進取,還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面對這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古代的讀書人,都永遠地在面臨著,一直都有人在思考,始終都有人在猶豫不決。這個問題是如此非常地難以抉擇,自孔子、孟子以至周敦頤、二程、朱熹,無一例外。
所以,《愛蓮說》中的三種象征:牡丹、菊花、蓮花,真正的主線不是蓮花與牡丹,而是蓮花與菊花;不是富貴與廉潔,而是出仕與退隱。蓮花象征出仕、有為,菊花象征退隱、無為。
周敦頤一開始就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他做官的出身資格是“蔭舉”。他一生沒有做到大官,但也沒有辭官。整個做官期間,周敦頤經(jīng)??瓷娇此?,作詩題名。他終生流連官場,而又常有高棲遐遁之意,其中的輾轉(zhuǎn)取舍、隱忍含蓄,確實會令人難于捉摸。而他于徘徊之際,終于堅持官守,直到去世的前一年,畢竟讓“出仕”、“有為”占據(jù)了主流。
錢穆先生曾經(jīng)指出:“北宋理學開山有四巨擘,周敦頤濂溪、張載橫渠、程顥明道、程頤伊川兄弟。此四人皆仕途沉淪,不居顯職,在中朝之日淺,并未在治道實績上有大表現(xiàn)。”“朱子自筮仕以至屬纊,五十年間,歷事四朝,然仕宦于外者僅九考,立于朝者僅四十日?!倍芏仡U的情況恰與四子相反襯,不是短時間的任職中朝,而是長期外放。即如梁紹輝先生所說,周敦頤“從30歲至52歲,整整22個年頭,一直在州、縣兩級地方官的崗位上徘徊”。雖然“施設(shè)置措,未及盡其所為”,然而確已接近極限。
在周敦頤所作詩句中,有幾處值得注意。如說:“是處塵埃皆可息,時清終未忍辭官。”“尋山尋水侶尤難,愛利愛名心少閑?!薄盃幟鹄ЮK縛”、“為戀林居作退謀”。“肯為爵祿重?白發(fā)猶羈縻?!薄伴e方為達士,忙只是勞生?!痹娭斜磉_了作者對于退隱生活的渴望。
蒲宗孟給周敦頤寫的《墓碣銘》中,這樣說道:“生平襟懷飄灑,有高趣,常以仙翁隱者自許。尤樂佳山水,遇適意處,終日徜徉其間……然至其孤風遠操,寓懷于塵埃之外,常有高棲遐遁之意,則世人未必盡知之也。”這可謂是真正揭示出了周敦頤不易察覺的內(nèi)心情緒。
依照個人體會,總結(jié)一下結(jié)論就是:《愛蓮說》的主題不是貧與富,古代讀書人的生命主題不是貧與富,而是仕與隱。
《愛蓮說》文中蓮花、菊花、牡丹三者的對比,給出了二條取舍路徑:(1)取蓮而舍菊;(2)取蓮而舍牡丹。牡丹是最為明朗的,富貴這一人生意圖最有影響、最庸俗,也最容易克服。因為最有影響,所以也就最容易獲得廣泛的意義,引起廣泛的注意。文章之中愛牡丹的是眾人,文章之外關(guān)注牡丹主題的仍然是眾人。而菊花(隱逸)的意圖即便注意了也沒有什么意義和影響,所以就被牡丹(富貴)掩蓋起來。
《愛蓮說》中蓮(君子)與牡丹(富貴)的取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因此也更多地影響了讀者對于《愛蓮說》主旨的理解。而較被忽視的蓮與菊(隱逸)的取舍,實際上卻是作者更深層的隱憂所在。與富貴相對的取向是安貧,與隱逸相對的取向則是有為。
反過來看內(nèi)地語文課程的引導,雖然保持廉潔、培養(yǎng)情操是重要的,但這并不是《愛蓮說》的本旨。初中教材的理解,恰好像是“郢書燕說”,寓意雖美,卻不符合事實。
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僅要懂得中學接受教育中的“耳學”,更要懂得與中學所接受教育有所差別的“頭腦之學”。“大學”處于人類文明的最高層面上,在“大學”之上不再有“大大學”;“高等教育”是人類文明最高級的學習階段,在“高教”之上并沒有一個“高高教”。小學、中學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大學是以求索真理為主。每個大學生都應當學會以獨立的思考去重新判斷事物,名實相符?!罢嫔泼馈比?,最首要的應當以求真為主,輔以求善、求美。學會追究真相,沒有追究真相作為前提,后面的追求就可能是盲目的,是偽善和虛美。(本文由張京華教授主講,學生記者張從瑜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