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姝
(四川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重慶400031)
生態(tài)批評視域下的《荒原》*
周 姝
(四川外國語大學 研究生院,重慶400031)
首先分析了《荒原》中自然生態(tài)危機的表現(xiàn)以及《荒原》人物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危機,隨后通過對詩歌中各種代表性人物的分析,指出人類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才是更深層次的生態(tài)危機,最后提出解決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要找到宗教信仰。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最終得到拯救。
T.S.艾略特;《荒原》;生態(tài)批評;自然生態(tài);精神生態(tài)
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生態(tài)批評是一種文學批評理論。在《生存的戲劇:文學生態(tài)學研究》一書中,美國學者約瑟夫·密克爾提出了“文學生態(tài)學”(literary ecology)這一術語,主張應當探討文學所揭示的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要細致并真誠地審視和發(fā)掘文學對人類行為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
生態(tài)危機是結果,自然生態(tài)危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人們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源于“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tài)價值取向,源于人類對自然過度的支配和控制。因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控制反過來又強化人對人的征服與控制”,即人在壓榨自然、疏離自然的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也出現(xiàn)了疏離,這也體現(xiàn)了西方世界的二分概念:“人與自然是不一樣的,人與自然不在同一個一元
世界之內(nèi)?!盵1]在自然危機出現(xiàn)的過程中,人的精神危機也出現(xiàn)了,也就是人與自己內(nèi)心世界出現(xiàn)了疏離,這表現(xiàn)在理想與信仰的喪失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喪失。所以,生態(tài)批評家們主張回歸到最初的、人與自然同為一體的一元世界當中去。
作者在《荒原》中,給世人呈現(xiàn)了骯臟、糟糕的自然環(huán)境,之所以糟糕是因為人類戰(zhàn)爭對自然界的破壞。作者還感性地描寫了人類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人們失去了信仰,沒有了精神支柱,因為戰(zhàn)爭導致的自然生態(tài)危機引發(fā)了系列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最后,艾略特在詩歌結尾把拯救人類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上。
(一)殘忍四月里的荒地
在《荒原》的第一節(jié)《死者的葬禮》中,艾略特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派景象:荒地上的丁香、遲鈍的根芽、助人遺忘的雪、枯干的球莖,等等。春回四月,大地本該充滿生機,但現(xiàn)在有的只是荒地、遲鈍的根芽、雪和枯干的球莖。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本應是和諧的、親密的,但隨著戰(zhàn)爭的爆發(fā),自然環(huán)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它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以前所熟悉的那片沃土,請看: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
摻和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
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盵2]45
戰(zhàn)前的自然界是美麗的,是生命的發(fā)源地,是人類的天堂。當人們在這片長滿花草、蝴蝶漫天飛舞的土地上自由地呼吸新鮮空氣、閑適地漫步時,心情非常愉悅。但現(xiàn)在,所有的一切都被改變了。
艾略特對自然環(huán)境的描述,讓人們感受到了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綠樹、清澈的活水找不到了,我們再也無法在自然界中享受自由和快樂的時光?!吧鷳B(tài)批評關注著人類生存與環(huán)境的關系,倡導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處?!盵3]而現(xiàn)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生存環(huán)境讓人堪憂,人和環(huán)境已經(jīng)無法再達到和諧。
(二)死了的山
自然界中的山水是融為一體的。而艾略特筆下的干旱景象,卻深深震撼著人類的心靈:
“這里沒有水只有巖石
巖石間沒有水而有一條沙路
那路在上面山里繞行
是巖石堆成的山?jīng)]有水
死了的山滿口都是齲齒吐不出一滴水
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
山上甚至連靜默也不存在
只有絳紅陰沉的臉在冷笑咆哮”[2]55
人類對大自然的粗魯行為遭到了艾略特的強烈諷刺。如果人們繼續(xù)對大自然進行破壞,到最后,即使是那些碎片般的景色——死了的山、沒有水的巖石等都會被毀滅。到那個時候,再沒有什么被留下來的東西會被認為是“瑰麗的寶物”,除了那些不起眼的沙路。
自然環(huán)境遭到破壞“是由于作為平衡系一員的人類具有了足以破壞其他物種的巨大能力而產(chǎn)生的后果”[4]。人類向大自然無限度地索取,造成了嚴重的自然災難:森林覆蓋面積縮小、沙漠擴大、氣候異常、物種變異甚至消減?,F(xiàn)代科技以解放人類美好愿望開始,卻以對人類造成毀滅性威脅的結局而告終。在物欲的支配下,人類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改造自然、破壞自然的歷史,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巨大成功又進一步刺激了人類物欲的膨脹,而物欲的膨脹又導致了人類更大規(guī)模地利用、改造和掠奪自然。
精神生態(tài)學是一個把多種學科領域聯(lián)合在一起的顯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不僅從物質(zhì)上毀滅了歐洲,而且從精神上徹底埋葬了人們心目中的上帝。對理性科學的懷疑、對道德文化的失望、對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恐懼、對經(jīng)濟危機的焦慮、對現(xiàn)代化產(chǎn)生中人被異化的擔憂……這一切匯合成一股洶涌澎湃的的潮流,蕩滌著一切,沖擊了人們所有的觀念、信仰、思考和結論。倫敦坍塌了,巴黎毀滅了,美國變形了,就像昔日的龐貝城,人們現(xiàn)在所見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發(fā)現(xiàn)不了。上帝存在便剝奪了世界的意義,上帝不存在則剝奪了萬物的意義。
日漸深入的生態(tài)危機已經(jīng)顯露了充分的征兆,人類社會中的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污染正在不知不覺地向著人類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迅速蔓延,下一個污染,將是發(fā)生在人類自身內(nèi)部的“精神污染”。
(一)不正常的兩性關系
在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社會中,富含人類感情的兩性關系被簡化了,動物般的性欲取代了精神性的愛欲。“男女之間共同建筑一種親密關系,共同分享趣味、夢想、憧憬,共同寄希望于未來和共同分擔過去的憂愁——所有這一切似乎比共同上床更令人害羞和尷尬?!盵5]
男女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相關系統(tǒng),它分性、婚、愛三個層面:性欲屬于生物自然性;婚姻屬于人類社會性;愛情則屬于個人的內(nèi)在精神性。三者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但又不完全等同,不能相互取代。
1.墮落的酒館女人
《荒原》的第二節(jié)《對弈》赤裸裸地描寫了不幸或不正常的兩性關系。在“荒原人”這里,愛情失去了本身美好的寓意,有的只是不正當?shù)男躁P系。
“你真不害臊,我說,看上去這么老相。
(她還只三十一。)
沒辦法,她說,把臉拉得長長的,
是我吃的那藥片,為打胎,她說?!盵2]50
《對弈》主要展示了兩個倫敦小市民在酒館即將打烊時,一邊飲酒,一邊談論家庭與婚姻的場景。她們談論的是情欲和墮胎這些不體面的兩性關系。主人公沒有任何信仰可言,有的都是沒有是非觀念的混亂思維狀態(tài),其精神世界是沒有道德標準的,正在經(jīng)受著精神生態(tài)危機。這段對話是在酒館快要關門的時候說的,隱隱表示這是結束生命進入死亡的時刻,遭受著精神生態(tài)危機的感情人生無異于沒有生命的行尸走肉。結尾采用了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奧菲莉婭告別時的一段臺詞:
“再見。明兒見,明兒見。
明天見,太太們,明天見,可愛的太太們,
明天見,明天見?!盵2]50
這樣的結尾使整個氣氛顯得無比凄厲。奧菲莉婭落水而死也是因為沒有得到如愿的愛情,這樣的一種結束生命的方式也是希望在純凈的水中,靈魂能得到蕩滌和拯救。
自然生態(tài)危機帶來的精神生態(tài)危機,在這里也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為他們沒有信仰,所以喪失了自己的行為準則。
2.薛維尼和博爾特太太的骯臟關系
“把薛維尼送到博爾特太太那里”,暗示著這又是一種骯臟的兩性關系。薛維尼是市儈形象的典型代表,在詩中共出現(xiàn)過五次,他是人面猿,也是獸性的代表。詩歌中的博爾特太太母女又是何許人呢?絕非良家婦女,她們用蘇打水洗腳,是為了美容和長壽。詩歌中對她們的描寫,是為了從外貌的美襯托出她們內(nèi)心的扭曲和陰暗,以及精神世界的荒蕪。
“吱吱吱
唧唧唧唧唧唧
受到這樣的強暴?!盵2]50
他們的兩性關系是粗暴的?!板恪盵2]51儀式來自魏爾倫的《帕西法爾》,主人公濯足是為了進入圣杯城堡。就像中國的沐浴儀式表達的內(nèi)涵一樣,“濯足”也表示對所從事的事情的極端嚴肅和尊重。而這里所描寫的“濯足”則有十足的辛辣諷刺意味。他們不是有著正經(jīng)關系的男女,他們的思想世界中沒有這樣的正確信仰和觀念。
(二)人類天性的泯滅
打字員和公司小職員間的性關系沒有絲毫人性可言.這種徹底的靈魂的死亡怎能希望再生?干旱的土地何時才能復蘇?
“時機現(xiàn)在倒是合適,他猜對了,
飯已經(jīng)吃完,她厭倦又疲乏,
試著撫摸撫摸她
雖說不受歡迎,也沒受到責罵。
臉也紅了,決心也下了,他立即進攻;
探險的雙手沒有遇到阻礙;
他的虛榮心并不需要報答,
還歡迎這種漠然的神情。”[2]53
打字員并不喜歡公司的小職員,他們不是戀人也不是夫妻,他們之間沒有任何感情可言。他們的靈魂已經(jīng)在“荒原”中徹底死亡。從詩里的描寫可以看得出來,這是一個低級庸俗的現(xiàn)代性關系。他們的“愛”既不道德也不神圣,不受任何道德標準的支配。她“屈身做了蠢事”卻沒有受騙的感覺。女打字員既是一個受害者,也是一個罪人。她像神話中的塞壬(Siren)一樣,專門用美麗的歌聲去勾引水手觸礁。她沒有美麗的歌喉,卻用一些“妖術”引誘意志薄弱的男人。而男人也是經(jīng)不起她的引誘的,因為他們的世界早已喪失了信仰,他們的性愛已經(jīng)從神圣的東西演變?yōu)闊o聊的游戲。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的精神世界猶如一座大廈,缺少支柱就會倒塌。當上帝一旦遠離,當現(xiàn)代科學技術被渲染成新的神話,當原子彈和億萬富豪取代了往昔上帝的位置之后,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需求呈現(xiàn)出嚴重的“內(nèi)在匱乏”。如何讓荒原人的精神真空重現(xiàn)氧氣?如何挽回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信仰危機?
(一)艾略特與《荒原》中的救贖思想
艾略特在《荒原》的最后一節(jié)提出了拯救荒原的思想:舍予、同情、克制。艾略特認為人類要得到拯救,唯有尋求皈依宗教。
《雷霆的話》以基督在客西馬尼園中祈禱時被捕為開端。艾略特認為,現(xiàn)代荒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們喪失了信仰。雷霆的話當然也是詩人思想的流露,即拯救人類的法寶是佛教思想中的舍予、同情和克制。
第一,“舍予”意味著獻身。他認為人類要想更好地生存,就應該學會“舍予”,不能過度地向大自然索取,這樣會造成嚴重的自然生態(tài)危機,讓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變得惡劣。
第二,“同情”即打開牢籠,停止孤立,破除自我而與外界相通。“各人在自己的監(jiān)獄里”指的是心靈的閉塞,人們的思想無法相互溝通,就如“對弈”里的那對貴族夫婦一樣。唯有當我們擁有“同情心”的時候,我們才能學會去理解別人,才能開啟自己和別人的精神世界,坍塌的精神世界也才能得到重建,人類也才能重新?lián)碛懈呱械男叛觥?/p>
第三,“克制”意味著按照規(guī)律辦事和節(jié)制情欲。感情應該是理智的、神圣的,而不是任意妄為。唯有在克制中才能尋找到真愛,感情的投入和回報才能相互對等。
(二)宗教拯救社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殘酷廝殺和爭奪,其野蠻和破壞性徹底摧毀了西方人傳統(tǒng)的基督教義、生活價值觀和道德準則。也就是說,它毀壞的不只是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還有人類的信仰和精神世界。所以作者在詩中感嘆:“我沒想到死亡毀壞了這許多人?!眰惗爻窃谠姼枥锉槐扔鳛榈〉牡鬲z。帶著這樣的心情和視角俯視歐洲大陸,艾略特看到的是一片荒原和“一堆破碎的圖像”:這里只有石塊,沒有水;只有干旱,沒有植物生長;這是一片不毛之地,大地已經(jīng)死亡??菸⑵扑椤⒘鑱y、空虛、孤獨、丑陋、衰敗、恐懼、怪誕、死亡等“荒原意象群”,它們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城市的荒蕪——一個真正的物質(zhì)與精神世界的荒原。在這樣一個破敗的情境中,詩人希望找到拯救世界和人類的更好方式:一來可以撫平歐洲人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二來可以讓這片曾經(jīng)輝煌而現(xiàn)在已荒蕪的古老大地重現(xiàn)生機和活力。
艾略特的“荒原”不僅是西方衰落的一種象征,也是現(xiàn)實的生動再現(xiàn):泰晤士河邊的白骨在風中歌唱,似乎顯露出死者猙獰的笑容。河上漂浮著空酒瓶、三明治的包裝紙、丟棄的硬紙盒、煙頭等垃圾,仿佛這是一個被人類拋棄的地方。老鼠在河岸的尸骨中出沒,發(fā)出沙沙的聲響。建筑物傾倒,“耶路撒冷、雅典、亞歷山大、/維也納、倫敦,/不真實”。如果艾略特這片荒原有一個“漁王”,那么他應該是耶穌。按此推理,重新尋回“死去”的耶穌,就是拯救荒原的關鍵。然而,《荒原》并沒有這樣推理,而是將拯救的希望寄托于印度佛教?!吧嵊琛⑼?、抑制”三字箴言來自佛教經(jīng)典《奧義書》中“雷霆”的故事,在此它被視為拯救人類的最高智慧[6]。
在《荒原》中,欲望是一個重要主題,在某種意義上被視為西方文明問題的根源。400余行的內(nèi)容,讓我們多次見證欲望之火在熊熊燃燒,以及在火焰中燃燒的男男女女:在德國阿爾卑斯山度假的貴族男女,在倫敦家中百無聊賴的中產(chǎn)階級夫妻,深受性和生育困擾的下層女性,像野獸一樣到妓院尋歡作樂的薛維尼,偷歡的銀行職員和女打字員,邀請同志到賓館過夜的同性戀商人,等等。而這又與神話中夜鶯遭到強奸,以及瓦格納歌劇中不該發(fā)生的愛情故事交織在一起??梢哉f,《荒原》是欲望的眾生相,作為詩歌的敘述者,詩人也是這些現(xiàn)象的見證者[7]。
欲望在東方和西方的宗教中都是邪惡的源泉,是原罪之一,因此,差異較大的東西方宗教都倡導禁欲主義。艾略特顯然意識到禁欲的重要性,在《荒原》中,他搬出了基督教禁欲主義的代表之作圣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希望能夠澆滅這場欲望大火;同時他還搬出了佛主的《火誡》:在被欲望之火重重圍困的情況下,他請求上帝將他從火中救出?!盁?主啊你把我救拔出來/主啊你救拔/燒啊?!本哂兄S刺意義的是,這最后一句還沒說完,他已經(jīng)在烈火中隕滅。在這里我們再次看到基督教和佛教的并置,并且這種并置是一種有意的安排[6]。艾略特在《荒原》的原注中說:“東西方禁欲主義的兩位代表的結合,形成了這一部分的高潮,這并不是一個巧合?!苯髁x也很好地體現(xiàn)出克制的思想,如果不克制,欲望將是一場無邊無際的災難。
縱觀全詩,荒原人生活在百無聊賴的精神荒漠中,過著荒唐無聊的日子,沉溺于情欲之海,歷經(jīng)戰(zhàn)爭傷害,喪失宗教信仰,內(nèi)心世界一片荒蕪,生存陷入無邊困境。這樣的生活沒有目標與希望,沒有光亮與明天,沒有溫情與依靠,僅有的過程也只剩麻木與蕭條、空洞與寒冷,人們像活死人一樣。當生活不能帶給人們熱情與快樂,也就失去了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所以詩人急切地提出人類需要拯救和救贖。詩中作者用了三個對應物:耶穌死后的荒原,十月革命使整個世界都成為“并無實體的城”以及尋找圣杯的英雄所經(jīng)歷的磨難來描繪荒原的景象。殘酷的現(xiàn)實似乎和希望并存。因為雷霆的聲音說著“舍己為人、同情、克制”是荒原人得以拯救的唯一方法。這也是作者所宣揚的宗教救世的理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更好地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徹底摒除西方世界中人與自然二分的思想,達到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然生態(tài)危機和精神生態(tài)危機。
[1] 魯樞元.生態(tài)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146.
[2] T.S.艾略特. 荒原:T.S.艾略特詩選[M].趙蘿蕤,張子清,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 RUECKERT W H.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igia Press,1996:15.
[4] 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7.
[5] 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學研究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07.
[6] 張劍.艾略特與印度:《荒原》和《四個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EB/OL].[2013-03-02].http://blog.renren.com/share/27863629/6767986181.
[7] 韋清琦.方興未艾的綠色文學研究——生態(tài)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2(3):47.
(編輯:李春英)
EcologistReadingof“TheWasteLand”
ZHOU Shu
(GraduateSchool,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TheWasteLandanalyze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crisis, the second part ofTheWasteLandcharacter of the spiritual cri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representative poems of characters,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 serious crisis in the human spirit ecology is the deeper crisis, people have no spiritual sustenance, and they lost faith. The last T.S. Eliot in the “wilderness” to resolve the crisis of spiritual ecology way is to find religious beliefs. If man and nature are in harmony, human beings can eventually be saved.
T.S.Eliot;TheWasteLand; ecocriticism; natural ecology; spiritual ecology
10.3969/j.issn.1673-8268.2013.04.022
2013-04-08
周 妹(1984-),女,四川達州人,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I106
A
1673-8268(2013)04-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