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紅梅
(大理學院學報編輯部,云南大理 671003)
欄目是學術期刊的基本單元和重要組成部分,欄目的建設與發(fā)展關乎學術期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稿件是一個欄目的基本組成要素,是欄目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堅實基礎。稿件學術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撰稿人的學術素養(yǎng)和表達功夫,并直接影響著期刊的學術質量。影響欄目建設與發(fā)展的因素較多,如稿件的質量、作者的學術水平、審稿專家的鑒別能力、編輯的專業(yè)知識及業(yè)務水平等。作者隊伍、審稿專家隊伍、編輯隊伍的建設是保證欄目健康發(fā)展的關鍵。
“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欄目(以下簡稱“南詔”欄目)是《大理學院學報》的重要欄目之一,該欄目創(chuàng)設于1998年,至今已15年。欄目自創(chuàng)設以來,始終以組織刊發(fā)該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現優(yōu)秀而燦爛的南詔、大理文化為己任,堅持立足大理,面向國內外的辦刊理念,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2007年5月,該欄目被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評為“名欄”。2010年7月,被評為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依然存在如稿源不足,高質量、高影響力稿件較少,作者構成較為單一等問題〔1〕。這些不利因素嚴重地制約著欄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同時也影響著學報整體實力的提高。為此,積極開展基于“南詔”欄目的人才庫建設研究,積極化解該欄目目前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對其他刊物的欄目建設也具有參考價值。
“南詔”欄目自1998年創(chuàng)設到2012年12月底,共刊發(fā)文章178篇,平均每期約2~3篇,每期刊發(fā)文章的數量并不多,這些文章絕大多數為單個作者的獨撰,少部分由多個作者或課題組成員共同完成。其中,單一作者的文章有131篇,占總數的74%。第一作者為大理學院教師的有74篇,占42%。第一作者為大理地區(qū)其他單位研究人員的有50篇,占28%,其中大理州博物館的有11篇,其余文章的作者分散于大理州南詔史研究會、白族文化研究所、地方志辦公室、民族事務委員會、州委宣傳部、黨史征集研究室等18個單位。此外,外地高校作者的有30篇,占17%;外地其他單位的有8篇,占4%;博士、碩士研究生及本科學生的有16篇,占9%。
以上數據表明,該欄目的作者主要以大理地區(qū)作者為主,其中大理學院的作者所占比例較大,且校內作者又以民族文化研究所、文學院、圖書館等部門的研究者居多。相比較而言,大理地區(qū)其他單位的研究人員所發(fā)文章不多,大部分單位只有1位作者在該欄目發(fā)表過文章。其實,這些單位從事民族文化,特別是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的人員并不少,而發(fā)文數量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這些研究人員多為公務員或事業(yè)單位人員,不涉及職稱評聘,所以撰寫、發(fā)表文章的意識不強;二是這些研究人員日常工作事務繁忙,進行學術研究的時間相對不固定,文章產出不多;三是部分作者雖時有文章產出,卻因審稿費或版面費等原因而無意發(fā)表;四是有的稿子由于種種原因未投到本刊。除此之外,外地高校、民族文化碩、博研究生目前在該欄目發(fā)表文章的也為數不多,由此看出本欄目作者及稿源還有較大的潛力,有待進一步的引導和挖掘。
《大理學院學報》是學術期刊,學術質量是其得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首要條件,而稿件學術水平的高低則直接影響著期刊的學術質量。沒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稿源,勢必造成“無米之炊”的局面,要想獲取較多高質量的文章,就必須有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理論素養(yǎng)的作者隊伍。但就“南詔”欄目目前的作者隊伍來看,還存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本地作者較多,外地作者較少,結構較為單一;二是老年作者較多,中青年作者較少;三是為評職稱、拿學位寫論文的作者較多,真正專心致力于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做學問寫文章的作者較少。這是導致欄目的自由來稿中,高質量、高水平文章較少的根本原因。質量是學報的生命,“名欄”是學報的品牌,如果“名欄”都不能改變生存和發(fā)展危機的局面,必然會導致學報的社會影響力下降。作者人才庫的建設有助于作者隊伍建設并促進稿源的增加和稿件質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強名欄的示范效應,促進學報健康發(fā)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審稿是從論文的真實性、科學性、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語言表達、學術規(guī)范等方面,對論文進行評價的重要過程。審稿專家需要從稿件論點是否正確、論據是否充分、內容有無創(chuàng)新和是否有實用價值等方面作出正確的判斷〔2〕,并對稿件的取舍提出建議,對稿件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以幫助編輯了解稿件的長處與不足,在學術上起到控制與把關的作用。所以,如何從來稿中精選出最優(yōu)秀的文章,須靠審稿專家慧眼識珠。編輯由于所學專業(yè)的局限性,不可能對每一篇文章所涉及的領域都熟悉,對某些稿件的本質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吃透,故而為每一篇文章選擇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yè)對口、嚴謹認真的審稿專家是審稿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把好審稿關是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建立一支有著較高的學術水平和鑒別能力,責任心強、素質高的審稿專家隊伍對于欄目及學報的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
編輯工作者是高校學報工作的直接責任者和最基本的力量,是作者和審稿專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編輯工作是一種文化判斷和文化創(chuàng)造的活動,是以有選擇地傳播和交流文化為直接目的的勞動。比如編輯審讀加工,可以審是非,改錯誤,也可以審高低,把自己的經驗、知識、成果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完善。但若沒有深厚寬廣的知識積累、強烈的責任心和認識水平,是無法高質量完成任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編輯是文化的選擇者和傳承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學術的提升和再創(chuàng)造者。所以建立一支精通編輯業(yè)務,又能很好地審讀、鑒定、提高作品,工作責任心強的編輯隊伍是欄目及學報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這三支隊伍的建設,是辦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根本措施。而三支隊伍人才庫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和重要措施。
“南詔”欄目創(chuàng)立15年,已擁有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作者群,也有一些潛在的人才資源有待開發(fā)。對現有作者及潛在人才進行科學分類,構建一個科學、系統(tǒng)、動態(tài)的人才庫,并致力于發(fā)揮其綜合效應,是保證欄目擁有豐富優(yōu)質稿源的基礎〔3〕。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現有作者
現有作者指曾經在該欄目發(fā)表過文章的作者,這部分作者相對較為穩(wěn)定,創(chuàng)作能力也較強,同時具有了一定的經驗,是作者人才庫建設的基礎?!澳显t”欄目創(chuàng)立至今,這部分作者的數量有200位左右。對于這一部分作者,編輯部要建立詳細的作者檔案,包括作者的姓名、單位、年齡、職稱、研究方向、具體聯系方式等,要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系,并明確告知他們已被列入欄目的作者庫中,從而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激發(fā)作者繼續(xù)從事相關研究,積極為欄目撰文并愿意刊發(fā)其最新研究成果的熱情。當然,對這部分作者,編輯部也應采取相應的政策,如減免審稿費、稿件優(yōu)先錄用、稿件評獎優(yōu)先考慮等措施來吸引他們的關注,并得到其支持。
2.潛在作者
潛在作者包括所有向該欄目投過稿,但稿件未被刊用的作者,以及從事相關領域或問題研究的人員等,是作者人才庫建設的拓展。獲取潛在作者相關信息,可通過以下途徑:從相關的學術會議上吸收有研究意向的人員加入作者隊伍;從與南詔大理文化有關的論文的參考文獻中發(fā)掘相關研究人員;從網絡中尋找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員,并想辦法與他們取得聯系。潛在作者范圍廣、面大,但是資源相當豐富,只要編輯多注意搜集、整理,不斷積累,會有不小的收獲。對于向欄目投過稿,但文章未被刊用的作者,要與他們積極溝通,幫助他們了解退稿的原因,找到文稿中存在的問題,對于立意較好、有創(chuàng)新性的文稿,要協(xié)助他們繼續(xù)修改打磨,最終達到發(fā)表要求。
3.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指在欄目發(fā)表過多篇文章,且文章質量較高、被引頻次高、反響較強的作者,是作者人才庫建設的重點?!澳显t”欄目自創(chuàng)設至2012年底,部分核心作者科研競爭力統(tǒng)計情況見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核心作者對該領域的研究較為深入,研究成果的學術質量、被引頻次均較高,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于核心作者,編輯要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系,時刻關注他們的研究動態(tài),還可就欄目研究中的空白問題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幫助他們確定選題,促使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投給本刊。對于其中的優(yōu)秀稿件,可根據發(fā)文數量、被引頻次等情況,給予適當的獎勵。此外,還可將核心作者中較為優(yōu)秀的人員列為審稿專家的后備人才。
4.特約稿作者
特約稿是指為了提高刊物學術質量,擴大刊物的社會影響等,編輯部邀請?zhí)囟▽<易珜懙母寮?。特約稿作者通常都是某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資深專家、名家,這些作者是作者人才庫建設的又一個重點。編輯部應積極主動地發(fā)動編委、學科帶頭人等向這些專家約稿,在建立完善的特約稿制度的基礎上,千方百計把這些特約稿作者作為作者人才庫建設的重中之重,并長期持續(xù)地關注其研究動態(tài),保持積極的聯系和溝通,以比較優(yōu)厚的獎勵措施,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使其樂意把稿件投到本刊。
“南詔”欄目一直以來主要依賴于校內從事民族文化研究、職稱在副高以上的專家學者審稿。但隨著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隨著新學科、新技術的不斷涌現〔4〕,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現象也日益明顯,本校學報審稿專家的數量和專業(yè)知識覆蓋面等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與之相適應。為此,在已有的校內專家的基礎上,積極遴選、培育新的審稿專家,進而構建審稿專家?guī)?,是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具體措施如下:
1.從核心作者中選擇
核心作者往往也是該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加之一直以來關注該欄目,對欄目的具體情況和規(guī)范等都十分熟悉,對于其中責任心強、有工作熱情的專家,可列入審稿專家人才庫。
2.從基金項目負責人中選擇
每年都會有一些科研人員獲得各級、各類基金項目的資助。這些項目負責人往往都是在各學科有創(chuàng)新性、處于該研究領域前沿的專家學者。編輯部應時常關注各類基金項目的立項情況,特別是與民族文化研究相關的國家級、省部級項目以及國外基金資助的項目,可積極與項目負責人取得聯系,從負責人和主要參與者中遴選審稿專家,列入專家?guī)熘小?/p>
3.從學術會議上聘請
編輯應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在會議上與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特別是一些做主題報告的專家和一些在學術討論中思維活躍的專家,在了解他們的研究方向、研究動態(tài)后,邀請其成為欄目的審稿人〔5〕。
4.編委和作者推薦
學報的編委會成員一般都是各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對本領域的期刊和學科同行比較熟悉,可由他們推薦校外專家擔任審稿人。作者投稿時,會推薦一些審稿專家,當然,為了避嫌,編輯部一般不會采用作者推薦的審稿專家審閱該文,但可以將這些專家的信息留下來,充實專家?guī)斓慕ㄔO。
通過以上多種方式,在確定人員之后,就可以把審稿專家的各種資料建成數據庫,具體包括年齡、職稱、職務、專業(yè)、特長、研究方向、學術水平、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近期研究課題、詳細的通訊地址及聯系電話等信息。然后在我刊的網上投稿、審稿系統(tǒng)中給每位專家進行注冊,將注冊好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專家,并告知其使用方法。還應注意有變動的內容要及時更新,實施動態(tài)管理,以便查閱和掌握審稿人的最新情況并安排審稿任務。為了讓每篇文章都能得到最合適的專家的審核,編輯可以根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專家近幾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的情況和參加學術會議的演講報告等,再結合專家自己的意見來確定其審稿方向,使審稿效率和審稿質量大幅度提高〔6〕。還可在數據庫中增加對專家審稿質量的評價一項,記錄對專家審稿工作的評價結果,以便于以后審稿專家的選擇和調整〔7〕。
作為作者和審稿專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編輯首先要做好服務工作,收到的稿件要及時處理并做好初審工作,對于不符合刊物要求和規(guī)范的文稿,可先退回作者修改,把好了初審關,才能讓審稿專家在文章的內容評判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對于需要修改的文章,編輯要將專家所提出的意見及時、準確地反饋給作者,幫助作者進行反復修改,直至達到發(fā)表水平,對于達不到發(fā)表要求的文章,編輯要將退稿意見詳細告知作者,這對于作者來說,也是一種鼓勵和提高。此外,編輯在不斷學習專業(yè)知識,提高編校能力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欄目的文章和相關內容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努力成為“專家型編輯”,不但做好服務工作,更要起到推動欄目向前發(fā)展的作用。
人才庫的建設是一項富有意義而又繁雜的工作,在得到作者、專家的認可并錄入資料后,還要與他們進行交流溝通,幫助他們熟悉投稿、審稿系統(tǒng)的使用方法和具體流程。交流中要熱情、耐心、細致,讓他們對編輯產生信賴感。同時要明確告知他們已被列為我刊的人才庫中,增加他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為欄目的建設主動承擔責任,在作者、審稿專家和編輯部的共同努力下,讓“南詔”名欄越辦越好、實至名歸。并通過“名欄”的建設,增強欄目和學報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力爭以“名欄”促“名刊”,讓《大理學院學報》早日邁進“名刊”行列。
〔1〕黨紅梅.“南詔·大理歷史文化研究”名欄建設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3,12(7):69-73.
〔2〕徐自超.高等醫(yī)學院學報審稿專家隊伍建設問題及對策〔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21(2):149-150.
〔3〕趙粉俠,張坤,曹龍.高校學報拓展稿源的實踐與成效〔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S2):126-128.
〔4〕孫憲民,王又冬.淺析學報審稿專家隊伍建設:以《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為例〔J〕.中國出版,2010(6):37-38.
〔5〕李小平,郭麗軍,杜永紅.學術期刊審稿專家隊伍的建設和維護〔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3):78-80.
〔6〕聶蘭英,王鋼,金丹,等.論科技期刊審稿專家隊伍的建設〔J〕.編輯學報,2008,20(3):241-242.
〔7〕王霞,賈賢,蔣偉,等.科技期刊如何完善審稿專家?guī)臁睯〕.編輯學報,2011,23(S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