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長鋒,高杰
(沂南縣中醫(yī)醫(yī)院,山東沂南276300)
丙泊酚芬太尼用于無痛胃鏡檢查的臨床觀察
國長鋒,高杰
(沂南縣中醫(yī)醫(yī)院,山東沂南276300)
丙泊酚;芬太尼;胃鏡檢查;麻醉學
無痛胃鏡檢查已在全國很多醫(yī)院開展,由于麻醉藥物的副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受到很多局限。我院2009年3月至今以丙泊酚伍用小劑量芬太尼應用于胃鏡檢查術,觀察其麻醉效果及對呼吸、循環(huán)功能的影響和不良反應,評價其實用性及安全性?,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的患者200例,麻醉組100例男140例,女60例,年齡22~80歲,對照組100例男153例女47例,心肺腦無嚴重疾病,檢查前常規(guī)行ECG,血常規(guī),APTT檢查,均為自愿行無痛胃鏡檢查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胃鏡檢查前填寫麻醉知情同意書和胃鏡檢查同意書,患者簽字。兩組患者均進行檢查前充分的準備工作,8 h禁食、4 h禁水,均采取左側臥位,開放靜脈通道,鼻導管吸氧,用多功能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HR、BP、SPO2等生命體征,檢查室常規(guī)備麻醉呼吸機以防呼吸抑制時緊急輔助呼吸。檢查前10~15min,口服利多卡因凝膠(含祛泡劑和潤滑劑)。準備就緒后,麻醉組用先靜脈推注芬太尼0.05mg,降低丙泊酚對血管的刺激和加強鎮(zhèn)痛,1min后推丙泊酚2mg/kg前10 s靜注30mg,繼而速度減慢,待患者呼之不應,睫毛反射消失,即可行胃鏡檢查治療術。檢查中若患者出現(xiàn)干嘔、躁動、呃逆時追加10mg~20mg,直至胃鏡診治術完畢。對照組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局部麻醉的方法進行無痛胃鏡的檢查。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在檢查中的嗆咳、躁動、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和檢查后的接受程度等情況。兩組患者分別記錄檢查前、檢查中、檢查后HR、MAP、SPO2等生命體征。
1.3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分析選用SAS 8.0統(tǒng)計軟件,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應用t檢驗。
兩組患者的在胃鏡檢查時,不適癥狀、接受程度:在檢查中,麻醉組嗆咳6例,躁動7例,惡心嘔吐6例;對照組嗆咳43例,躁動78例,惡心嘔吐93例。在檢查后,麻醉組能夠接受者95例,不能接受者5例;對照組能夠接受者33例,不能接受者67例。兩組檢查中檢查比較,P均<0.01。
麻醉組患者在檢查中HR、MAP、SPO2比檢查前
表2 胃鏡檢查前、中、后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比較(x-±s)
明顯降低(P<0.05),B組患者HR、MAP比檢查前明顯升高(P<0.05),與麻醉組相比較具有可比性,SPO2比檢查前明顯降低(P<0.05),兩組患者檢查后與檢查前相比較無明顯變化(P>0.05)。
單一應用丙泊酚或其他藥物于無痛胃鏡檢查技術,國內外早有報道[1]由于麻醉藥物的副作用,單一藥物很難達到安全有效的效果。
丙泊酚作為一種快速、短效的靜脈麻醉藥,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蘇醒迅速完全等特點,現(xiàn)已廣泛應用于無痛流產等門診手術,但由于其鎮(zhèn)痛作用弱,對咽喉部的抑制作用差,伍用芬太尼可增強其鎮(zhèn)痛作用,提高麻醉效果,使用芬太尼可減少丙泊酚用量,同時降低丙泊酚對呼吸循環(huán)的抑制作用而達到滿意效果[2]
本文中通過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胃鏡的檢查,對兩組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不適癥狀、接受程度情況及檢查前、中、后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結果顯示A組患者在進行胃鏡檢查的不適癥狀的發(fā)生率和接受程度明顯低于B組患者(P<0.01),A組患者中出現(xiàn)嗆咳、躁動、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可能與麻醉深度不夠有關。由于丙泊酚對呼吸循環(huán)的抑制作用在HR、MAP、SPO2方面A組患者明顯降低(P<0.05),降低的程度在安全范圍之內也對高血壓患者起到保護作用。無痛胃鏡檢查顯示了很好的優(yōu)越性。
在必要地術前檢查和充份的術前準備前提下,采用丙泊酚伍用小劑量芬太尼的麻醉方法進行胃鏡檢查,可獲得較好的麻醉效果,使胃鏡檢查成功率顯著增加,對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的生命體征影響較小,能夠獲得較好的麻醉鎮(zhèn)痛效果及良好的檢查條件,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接受程度,降低對胃鏡檢查的恐懼及緊張心理,安全可靠性高,適宜臨床廣泛應用,也是醫(yī)院開展舒適化醫(yī)療一種很好的方法。
[1]閆文浩,白潔,李媛.丙泊酚和芬太尼復合麻醉應用于無痛胃鏡檢查[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23(12):1039.
[2]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xiàn)代麻醉學[M].第三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584,523.
R614.2
:A
:1008-4118(2013)03-0038-02
10.3969/j.issn.1008-4118.2013.03.18
201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