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潔
(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潮州521000)
茅以升先生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曾借《文物》雜志向世人推介“五座在我國歷史上都曾發(fā)揮過巨大作用,在科學技術上都有過重要貢獻的古橋”[1],其中之一是“廣東的廣濟橋”。廣東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于粵東古城潮州,橋長518 m,橫跨韓江。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為浮梁結合結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東邊梁橋長283.35 m,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 m,共七孔八墩,石梁寬5 m。中間浮橋長97.3 m,由十八只木船連接而成。浮橋可啟可閉,靈活方便。大橋結構合理,裝飾精美,與韓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二岸周邊的人文環(huán)境和諧相宜,是世界橋梁建設的成功范例。關于廣濟橋建筑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分析,可以為當代橋梁建設提供借鑒。
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河,發(fā)源于贛、閩、粵三省交界山地,主要源頭有汀江和梅江。汀江源自福建省武夷山南麓,梅江源出粵贛邊界九連山南麓,汀梅二河在廣東省梅州市三河壩匯集,全長約470 km,落差920 m。上游和中游是山地丘陵,下游主要是韓江三角洲平原,在廣濟橋下游約1 km處,韓江分多條支流呈扇形南流入海。廣濟橋是韓江中游和下游的交界點,是韓江潮州段最窄處,有扼韓江咽喉的意義。
潮州廣濟橋的選址,既符合傳統(tǒng)風水理論又具有科學道理。韓江潮州古城段呈彎月形,江由西北沿城折西南向南流入海。潮州古城位于韓江西岸,江環(huán)古城,古城正處在風水理論所講的“藏風聚氣”之所。廣濟橋位于潮州古城南部,根據(jù)風水理論,水來之處為天門,水去之處為地戶,天門需開,地戶需閉,韓江自北往南縱貫潮州,城北為天門,城南為地戶,廣濟橋正是起到了鎖地戶的作用。南宋時期,韓江三角洲還沒沖積形成,廣濟橋下游陸地還處在形成之中,大橋以下皆澤國,巨大的橋墩排列河中,具有攔水壩的作用,對潮州古城安全至關重要。廣濟橋的很多碑刻中都有關于防止水患意義的記載。清代潮州名宦胡恂在《增修廣濟橋石墩記》載:“潮之水,以韓江為最,江上有橋,當閩粵孔道,自江以下皆澤國,緩水勢而息狂瀾,惟斯橋是賴[2]?!鄙鲜兰o五十年代廣濟橋有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加固維修,羅英先生的結論來自現(xiàn)代橋梁理論和許多這次維修時實測的數(shù)據(jù)。廣濟橋的選址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潮州的地方特色。
廣濟橋為浮梁結合大石橋,中間約五分之一為浮橋,可啟可閉,“為我國唯一特殊構造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3]。
廣濟橋的橋墩體量非常大,墩寬從6 m至13 m,墩長從11 m至22 m不等,最小橋墩的表面積超過60 m2,大的可達200 m2以上。韓江流域處在東南沿海,汛期長水量豐,所有支流同時進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橋墩可以應對強大徑流。大橋墩也帶來大阻力,按橋梁建設理論,一座橋橋墩的總長度不能超過江面寬度的30%,否則威脅到橋梁安全。廣濟橋東西二段梁橋的橋墩寬度總和達207 m,約占大橋總長度的40%,如果繼續(xù)在中流建墩架梁,后果將不堪設想。將中間部分改為浮橋,可以減少整座橋橋墩的數(shù)量,從而降低大橋對韓江徑流的阻力。浮橋易拆遷、易增減,適應性強,洪峰過境時,拆開浮橋可以迅速排洪,能有效提高大橋的安全性。打開浮橋大橋中央的缺口還能通行大型船舶。廣濟橋初創(chuàng)期是木梁,后來逐漸改為石梁,由于受架梁材料的限制,梁橋通航孔的寬度未能滿足大型船舶的需要。
廣濟橋上蓋有橋屋,可以為橋梁和過往行人提供遮護。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之前的一百多年間,廣濟橋一直采用木梁,潮州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qū),雨季長雨量多,夏季高溫多雨多潮汛,橋屋能保護木質橋身不受日曬雨淋。橋屋同時能增加橋身重量,增強橋身的穩(wěn)定性,提高橋身的抗風御潮功能,延長大橋壽命。潮州夏天氣溫非常高,而且多陣雨,橋屋能為過橋行人遮陽避雨。廣濟橋的橋屋跟西南的廊橋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橋是走廊式,整座橋的橋屋連成一條長廊,比較封閉。廣濟橋的橋屋是一間間獨立的,是“屋”而不是“廊”。韓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峰過橋時常常漫過橋面;潮州夏季多臺風,廣濟橋所處江面開闊,風力很大,廊式橋屋不利排洪通風,不適合廣濟橋的具體環(huán)境,獨立橋屋透風透水,極大地減少橋身對強風和洪汛的阻力。2003年廣濟橋有過一次維修,橋屋全部改成亭式建筑。橋亭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大石柱支撐木構大屋頂,柱粗壯,大屋頂厚重結實,重量和強度上都能滿足廣濟橋抗洪御風要求。大屋頂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特色巧妙地化解了臺風的沖擊力。橋亭只建在橋墩上,各自獨立,通透性非常好。廣濟橋的構造形式與大條周圍自然環(huán)境結合得很完美。
潮州地處東南沿海,風雨中帶有酸性物質,腐蝕性很強。為了防止海風侵蝕橋身和橋上建筑物,廣濟橋在材料的選擇和建筑方法上都非常注意與自然環(huán)境相切合。廣濟橋橋墩全部用大橋東岸韓山的大青麻條石砌成,石條疊合很有規(guī)律,石與石之間沒有勾灰,全部卯榫,這種建造方法能夠有效地防止海風和海潮的侵蝕。橋上沒有用石灰,而是用貝灰,也是適應海洋氣候的選擇。沿海地區(qū)多貝殼,用貝灰是就地取材,不僅經(jīng)濟合理,又能防止帶酸性海風的侵蝕,可謂兩全其美。2003年大修之時,橋亭的屋頂用木一律采用坤甸木。坤甸木是一種密度大、硬度大、強度高,耐腐性耐久性強的木料,常用于制造航海船舶,非常適合廣濟橋所處的酸性環(huán)境。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筑家帕拉底奧指出,建筑的美主要在于“完整”,“在于部分和整體之間的協(xié)調”。一座橋梁本身要美,同時要能跟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歷史環(huán)境相協(xié)調,能提升整體環(huán)境的品位和價值,才能算是完美的。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廣濟橋造型古樸端莊,集潮州傳統(tǒng)文化和潮人的審美理想于一體,是潮州古城獨特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濟橋二岸周邊,風景優(yōu)美,人杰地靈,沿江上下約4km江岸匯集了著名“潮州八景”中的“金山古松”、“北閣佛燈”、“韓祠橡木”、“龍湫寶塔”“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等七處景觀。大橋東岸韓山巍峨屹立,“韓祠橡木”蔥郁挺拔,山腰上,韓文公祠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大橋西岸千年古城墻古樸剛毅,城樓精致典雅,為廣濟橋提供了很好的背景。廣濟橋上游有“金山古松”“北閣佛燈”和“鱷渡秋風”三處景點,“金山古松”為紀念抗元名將馬發(fā)一家而建,“鱷渡秋風”為韓文公當年祭鱷之所,都是潮州重要的人文景觀?!氨遍w佛燈”建筑群依金山而立,東臨韓江,紅墻黃瓦,典雅秀麗,與廣濟橋的古樸端莊剛好互相補充。廣濟橋下游有“龍湫寶塔”“鳳凰時雨”二處景觀。東岸古塔高聳筆直,與廣濟橋形成一豎一橫,一高一低的對比。江中小島鳳凰洲飛紅疊翠,沙鷗翔集,島上鳳凰臺和文昌閣若隱若現(xiàn),與廣濟橋互相呼應。廣濟橋是這個巨大空間的中心,無論站在哪一處景點,都能欣賞到古橋的風姿;漫步古橋,其他景觀盡收眼底。古橋和各處景觀互相呼應,相得益彰。以廣濟橋為中心的韓江二岸,古樸而精致,均勻而協(xié)調,如詩如畫,“曰廣濟橋,創(chuàng)于宋,駕域中,其地水木清華,藏虹媚日,入書宜畫[4]”。清代潮州名宦鄭昌時詩《長橋榕蔭》很好地概括了廣濟橋及其周邊的人文歷史風貌。
廣濟橋的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橋墩用韓山的大青麻條石砌成,大小不一。因為橋墩先后損壞,修復時期不同,又沒有按照原來的規(guī)格修復,所以橋墩的高度不同,形態(tài)各異。廣濟橋的橋墩有二種造型,一種是六邊型的船型墩,一種是五邊型的半船型墩。所有的橋墩上游都做成尖型,有效地分解徑流的沖擊力。從上游看橋墩昂首挺胸,尤如一艘艘戰(zhàn)艦屹立水中,二十一座橋墩整齊排列,就像一支龐大的艦隊,顯示出一種宏大的氣魄。廣濟橋的橋墩巨大,石梁也非常大,測現(xiàn)存古石梁,大的差不多15 000 cm ×120 cm ×100 cm,最小的有:1 200 cm×100 cm×80 cm。巨大的石梁和巨大的橋墩使梁橋顯得穩(wěn)定結實,堅固安全。橋亭都建在橋墩上,全部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形態(tài)多種多樣,空間大小不一。橋墩結實穩(wěn)重,橋亭飄逸通透,上下層次清晰,動靜分明,給人視覺上以審美的愉悅。本世紀初在廣濟橋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攔水大壩后,除非汛期,江面水位基本能保持不變,橋墩出水高度在5 m到6 m左右,與橋亭高度比例適宜,顯示出一種穩(wěn)固和諧的美。大橋所用石料幾乎都采自本地,特別是橋墩用石,就采自大橋東岸韓山,節(jié)省了運輸成本。
廣濟橋上共有大小橋亭30個,所有的橋亭都以大橋的中軸線為軸,縱向排列。綿延縱深是這個建筑群給觀者的第一印象,500多米縱深給人以巨大的震撼。依中軸線延伸的空間組合形式,就像一座傳統(tǒng)的規(guī)模巨大的中式庭院,層層深入,橋亭不同的樣式使大橋如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漫步橋上充滿期待。
浮橋由十八只木船橫向并排連接而成,船長14 m寬3.6 m,船中央鋪設木板作為橋面,平坦舒適。浮橋橋面寬5 m,橋面二側各有一段長約5 m的船體,使浮橋顯得安全而趣味十足。浮橋二端用鐵鏈固定在梁橋的磯頭墩,隨水位漲落而高低變化,非常靈活。磯頭墩各有一段石階梯供行人上下浮橋,非常方便。浮橋可啟可閉,閉合可連接二邊梁橋,開啟能通行大型船舶和快速排洪,表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功能美,顯示了潮州人的聰明和才智。浮橋的啟閉功能同時也帶來了管理韓江航道的功能。韓江三角游沿海一帶為著名的產(chǎn)鹽區(qū),粵東、閩西和贛南一帶山區(qū)用鹽全部靠韓江輸送,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政府在潮州設鹽運同,制放鹽引,跟潮州知府一起利用廣濟橋稽查鹽稅,為清政府帶來了高額的稅收。由于施工條件非常困難,廣濟橋的造價非常高,浮梁結合的結構,極大地節(jié)省了建造成本,符合因地制宜,經(jīng)濟合理的美學要求,也是廣濟橋得以成功建造的關鍵。
浮梁結合是廣濟橋最精彩的地方,梁橋如復道行空,浮橋如巨龍臥波,整座橋高低相間,有如蛟龍在二岸間漫游,時而騰空躍起,時而深潛水中,時而歡騰時而靜觀,浮梁結合賦予了廣濟橋一種動態(tài)的美。浮梁結合的結構既打破了梁橋的單調和呆板,又克服了浮橋的不安全不穩(wěn)定感,發(fā)揮了兩種形式各自優(yōu)點的同時又消解了單一形式的不足,顯得穩(wěn)定安全又充滿生機,充滿活力。浮梁結合,高低相間,走在橋上,少了匆匆趕路的急切,多了上上下下的樂趣,空間的變化能引起更多的聯(lián)想和想象。橋墩高度不一,二段石梁橋的橋面因此也不平坦,時高時低,漫步橋上沒有行走在人造路橋上所特有的那種單調枯燥,更像行走于鄉(xiāng)間山林,充滿自然的趣味。舟橋直接浮在江面,給行人提供了跟江河親密接觸的機會,就像園林中“浮”在水面的小橋一樣,過橋尤如在園林中游走,跨越的目的性降低了,多了享受生活的閑適和浪漫。浮橋處在二段梁橋中間,整座橋形成以浮橋為中心的對稱結構,顯得均衡而穩(wěn)定。浮梁浮的組合形式,使橋顯得蜿蜒曲折,表現(xiàn)出一種延續(xù)的、綿延不絕的美。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韻律美是建筑造型美的重要內容。建筑的韻律是指建筑體型中有組織的變化和有規(guī)律的重復,在橋梁造型中,橋梁的整體結構,橋墩的體量與橋墩之間間隔的長短,橋面上建筑物的造型和空間組合等方面都是產(chǎn)生韻律美的重要元素。浮梁浮的結構使廣濟橋橋面高低起伏,有變化也有重復,呈現(xiàn)出很強的韻律感。東西二段梁橋的中間各有一個通航孔,通航孔部分的橋面略為拱起,二段梁橋相應的就形成了一定的坡度。浮橋處在梁橋中間,又低又平,對梁橋的起伏起緩沖引領作用。整座橋橋面形成了這樣的運動態(tài)勢:平緩上升,回落,迅速下降,平緩,急速提升,接著又是一個緩坡慢慢升起再緩緩回落,高低起伏,悠揚生動。廣濟橋的東西二端各有一個廣場,東端廣場結束于韓山師范學院的大門,西端廣場止于古城東門樓-廣濟樓。廣濟樓是潮州古城所有城樓中最精致的一座,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宮殿式三層歇山頂,雕欄畫棟,朱欄格窗,飛閣流丹,巍峨壯觀。韓山師范學院大門為現(xiàn)代仿古風格,牌坊式,綠色琉璃瓦,三間四柱二樓,翹角飛檐,別致典雅。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城樓和校門,與古樸的橋梁完全融為一體,共同奏響了廣濟橋這首千年古曲。梁上橋亭各自獨立,互不相連,空間構圖高低相間,此起彼伏,有張有馳,同樣傳達出和諧的韻律。
廣濟橋現(xiàn)有橋亭30個,其中12個為殿式閣,18個為雜式亭臺。殿式閣為東西向,橫跨橋面,一閣獨占一墩,屋頂以歇山、硬山和懸山等形式為主,規(guī)矩平穩(wěn)威嚴,有如大殿,故稱殿式閣。雜式亭臺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橋中軸線南北二側。亭臺多依地勢而立,各具形態(tài),屋頂為雜式攢尖,形式多樣,有圓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等,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的豐富性。橋亭基本以一殿配二亭的形式,以大橋中軸線為軸縱向排列。從空間看,一閣二亭尤如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一進,整座橋就像一座十二進深的大宅院,這種庭院形式的組合正是中國傳統(tǒng)宗法制度的體現(xiàn)。潮州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儒家文化早已內化成為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庭院式的格局正是潮州傳統(tǒng)文化“儒雅”的體現(xiàn)。亭臺活潑靈動,高度恰到好處,抬眼就能看到匾額,不必仰視,非常親切,使廣濟橋在傳統(tǒng)宗法的嚴肅中有了世俗的溫情。潮州偏于嶺南一角,遠離中央集權,潮州文化既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規(guī)范,又保有嶺海地方的特色,亭臺的活潑和高度的人性化正是地方特色的體現(xiàn)。
廣濟橋的欄桿造型很簡單,梁橋部分是常見的橫條式石欄桿,豎向立柱加上橫向的扶手條。浮橋部分為木質欄桿,分段獨立再用鐵鏈連接,每段都是六根豎向立柱加二根橫向扶手條。欄桿處在兩舟之間,在防護的同時也起連接二船作用。這種欄桿外觀簡潔、功能明確,施工方便,同時又非常經(jīng)濟。廣濟橋欄桿的造型簡單但充滿動感,石欄桿四根橫條都是正方形的小石條,其中第一、二和第四條正面擺放,穩(wěn)穩(wěn)當當,第三條改為側面擺放,變成一條棱形條。棱形的切入使原來平靜的畫面有了動態(tài)的因素,打破了正方形單一呆板的格局。欄桿為白色花崗巖材質,遠觀尤如一條白色飄帶飄動在大橋腰間,使古橋洋溢著一種靈動之美。梁橋橋面高低不平,欄桿望柱連線也高低起伏,表現(xiàn)出很強的韻律美。欄桿上所有的柱頭都雕刻成花瓶狀,寓意平安吉祥,福澤綿綿。
匾額楹聯(lián)是中國古典建筑提升意境、創(chuàng)造文化氛圍的重要因素,在廣濟橋的裝飾中同樣借助匾額楹聯(lián)增加古橋的文化氣息。廣濟橋上共計有匾額43塊,楹聯(lián)25對。其中殿式閣匾25塊,分布在大橋中軸線上,黑底金字,耀眼奪目;亭臺匾18塊,黛字黑底,清新脫俗。匾懸掛在亭閣的正面正中,非常醒目。楹聯(lián)直接刻在白色花崗石柱上,著黛色,白黛分明,格外清爽?!捌嬗^”、“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云蘅”、“冰壺”、“小蓬萊”、“鳳鱗州”、“摘星”、“凌波”、“飛虹”、“觀滟”、“浥翠”、“澄鑒”、“升仙”,匾額以創(chuàng)造意境為主題,喻廣濟橋為人間仙境,賦予古橋以無限想象。“涵清”、“攬秀”、“擪笛”、“掬珠”、“聽濤”、“賞雨”,也有“浴云”、“蕩月”、“騎虹”、“漲碧”、“安瀾”,亭臺匾充滿活潑清爽的氣息,使古橋在飄渺之外多了一分詩情畫意。
潮州石雕、木雕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皆以精美瑰麗著稱,廣濟橋的石雕木雕裝飾算不上精。古橋處在風口浪尖,風吹日曬,精美瑰麗不符合潮州人務實的精神,大橋裝飾以簡樸為主,重在吉祥寓意。雕刻內容都是傳統(tǒng)吉祥圖案,卷草紋、如意紋、祥云、蓮花,梅蘭菊竹等等,寄寓美好理想和祝愿。石雕裝飾主要在梁橋欄桿望柱,柱頭雕成花瓶狀,寓意平安吉祥。木雕裝飾集中在橋亭的木構屋頂和門窗上,梁架、柱頭、藻井、檐角、雀替、拱托,屋檐下的匾額、門窗的槅扇都是木雕裝飾的主要部位。雕刻的工藝有圓雕、通雕、淺浮雕、深浮雕和線刻等多種,潮州傳統(tǒng)木雕技藝匯聚一堂。
潮州民謠有:“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二只鉎牛一只溜?!睆V濟橋上原來有二頭鉎牛,分立東西梁橋礬頭墩,后一只被洪水沖走,下落不明。今剩一只獨立西橋第八墩,面北而立,造型簡樸,黝黑敦厚,昂首挺胸,神態(tài)剛毅,沉著穩(wěn)重。廣濟橋鉎牛是廣濟橋重要的組成部分,韓江水患頻繁,大橋屢屢受損,在大自然的強力面前,人類顯得非常弱小,希望借助神力征服自然。鉎牛鎮(zhèn)水是一種力量的博奕,橋上鉎牛體現(xiàn)了潮州人民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
潮州廣濟橋啟閉式的結構,創(chuàng)造了橋梁與河流的自然屬性、橋梁與河流航運要求的完美結合;古樸而精致的橋亭,充分地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在潮州的傳承和發(fā)揚;廣濟橋古典的韻味與韓江二岸風光相映生輝,具有極高的橋梁美學價值。廣濟橋環(huán)境的美、造型的美和裝飾的美,充分地體現(xiàn)了中國古橋建筑高超的科學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也體現(xiàn)了潮州文化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1]茅以升.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的橋[J].文物,1973 (1):77-80.
[2][清]胡恂.廣濟橋史料匯編[M].香港:新城文化服務有限公司出版,1993.
[3]羅英.中國石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59.
[4][清]鄭昌時.韓江聞見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