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打量自己
《小康》記者譚暢
采寫完上期《小康》人物版的稿件《朱清時之困》之后,有了很多思考。
朱清時本身是一個很好的采訪對象:2008年,他從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之位卸任,賦閑一年之后再次出山,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在花甲之年高喊“去行政化”的口號,扛起中國教育改革先行者的重任。
因為朱清時是作為全面小康論壇的年度貢獻人物來到北京的,行程非常短暫,我只能抓住活動的空隙在他下榻的房間內(nèi)和次日到機場的路上進行采訪。在這兩次交談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學者的謙遜,以及他對于自己所從事的教改事業(yè)做出的努力與堅持。采訪不到三個小時,錄音最后統(tǒng)計下來總共兩萬六千多字,看起來不算少,但事實上,對于一篇人物報道而言,這些內(nèi)容還是顯得很單薄。
遇到一個好的采訪對象就像得到一批好的食材,采寫的過程就如烹飪,在烹飪上不下工夫的話,食材再好也是浪費。這正是我成稿之后的遺憾所在,總是會想:“要是能親自去南方科大走一趟,親身感受一下朱清時注入這所學校的基因,要是多跟幾個人聊聊該多好?”與朱清時這樣做事認真嚴謹?shù)膶W者相比,我的付出,遠遠不夠。
在以奉“客觀真實”為基準的新聞報道中,人物報道可能是主觀色彩最濃的一種報道體,而在對人物的采訪中,僅僅憑借在同一個場合與同一個采訪對象的對答,真的很難呈現(xiàn)它的客觀性、真實性。
回望在《小康》工作的兩年,人物報道可能是我寫得最多的體裁。享受和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采訪對象深入對談的過程,享受以他們?yōu)殓R,打量自己內(nèi)心的過程。一直力求在做人物報道時,將每一個具體人物和他的作為他的觀念他的價值他的氣息,生動精準地傳遞給讀者。但畢竟知易行難,希望在以后的報道中做得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