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丹
1992年,四川省巫山縣計量局修建工地挖出了一罐銀鋌,經聞訊趕來的巫山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清理,共出土銀鋌53 枚,蓮瓣紋銀碗2 個(彩頁3 圖1)。
根據所有出土銀鋌的形制,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類形制為弧首束腰形,中間內凹,面四周有波紋,兩端略高于腰部。重量分別為十兩和十二兩半(彩頁3 圖2、3)。
此類形制的銀鋌共5 枚,其中3 枚有銘文(一枚銘文模糊不清)。都是在腰部兩端分別刻上相同的銘文。其具體情況如下:
序號1 2 3 4 5銘文侯宅十分記李乙郎記長(mm)88 91 87 82 88寬(mm)57 59 60 58 58腰寬(mm)24 32 24 29 25高(mm)13 11 15 19 20腰高(mm)13 10 13 15 15重量(g)363.65 488.41 398.28 450.51 452.47備注彩頁3 圖4銘文模糊無銘文無銘文
第二類形制的銀鋌較多,共有48 枚(僅2 枚是無文的光板鋌),也為弧首束腰形,但兩段起翹,高于腰部。重量主要為五兩和十兩,二十五兩的中鋌僅有一枚(彩頁3 圖5、6)。
此類銀鋌與第一類銀鋌除了形制上的不同,區(qū)別最大的是其正面加蓋了葫蘆形押記?;厩闆r如下頁表。
彩頁3 圖6、7 是此次出土的唯一一枚重量為二十五兩銀鋌的正、側視圖,彩頁3 圖8、9為部分銀鋌的銘文細節(jié)圖。
由于銀鋌沒有紀年銘文,所以我們只能從其形制、銘文內容及同批其他出土文物等方面來進行推斷。
同時出土的兩個形制相同蓮花銀碗,一個破損較嚴重,另一個基本完整。與四川彭州金銀器窖藏出土的宋代菊花金碗①,特別是江蘇溧陽金銀器窖藏中出土的南宋鎏金覆瓣蓮花式銀盞②的造型、裝飾技法極為相似,都是以器壁飾迭壓花瓣,器底作花蕊。銀碗輕薄小巧的造型,典雅精致的風格也符合宋代的風范。其鑄造時代當為宋代(彩頁4 圖10)。
序號銘文押記銘文數量長寬(mm)(mm)腰寬(mm)(mm)高腰高(mm)重量(g)備注1劉從舟鋪記花銷29 78 50 22 21 7 181.08其他28 枚銀錠重或輕幾克2 3 4劉從舟記劉從舟記劉宅拾分記花銷花銷花銷1 1 1 65 82 64 47 60 47 20 24 23 22 30 21 10 15 12 186.32 366.86 183.63 5劉宅拾分記花銷3 82 57 26 29 15 362.37另外兩枚還要略重幾克6劉宅拾分記1 81 58 24 26 15 356.71 7趙南山十分花銷1 72 51 20 28 10 180.83 9179.42另一枚略重9李南山滲銀 花銀16545212110 180.29 10李南山滲銀 花銀18258222118 374.15 11銀17353272411 263.54銘文模糊12侯宅十分記18260272213 361.87 13花銀18358272814 341.42 14王信28561292815 352.85另一枚略輕1518759242615 361.87無銘文16110569323523 900.00 無銘文(見彩圖7)8趙南山鋪記花銷2 70 48 20 21
從銀鋌本身來看,第一類形制的銀鋌具有南宋的造型風格,銘文較簡單,只標明了成色、鋪名或工匠名,符合南宋中晚期銀鋌的特征。而第二類形制的銀鋌已經開始具有元錠的面貌,但其銘文仍有宋代的特征,特別是大多數銀鋌都有宋代特有的葫蘆形押記③。
再從銘文為“侯宅十分記”的兩枚銀鋌分析,它們除了形制上的區(qū)別外,其重量、銘文等各方面基本相同。其制造時間應相距不遠(彩頁4 圖11、12)。
故推斷此批銀鋌制造時代應為宋末元初。
有意思的是銘文為“李南山滲銀”的銀鋌,滲銀二字已表明它的成色,但又加蓋了銘文為“花銀”的葫蘆形押記,花銀表明的是比滲銀還高的成色。這應該是在再使用的時候,對其成色所進行的重新檢驗(彩頁4 圖13)。
注釋:
①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館:《四川彭州宋代金銀器窖藏》。
②肖夢龍、汪青青:《江蘇溧陽平橋出土宋代銀器窖藏》,《文物》1986年第5 期。
③李曉萍:《元寶收藏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