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楠,宋憲友,張利國,房郁妍,殷 博
(1.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經(jīng)濟作物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150086;2.黑龍江省微生物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150086)
大麻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一年生高大草本作物,具有耐寒、抗旱等多種優(yōu)點。大麻植株自身可抵御各種病蟲害,不需施加肥料、殺蟲劑,且能夠有效地改良土壤的鹽堿化。大麻與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輪作,既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也可以修復長期施肥造成的土壤污染。同時,大麻纖維長而堅韌,耐腐蝕性強,用大麻纖維織成的布料具有透氣性好、吸水性強、耐磨、抗菌除臭等多種優(yōu)點[1,2],在改良土壤的同時也能帶來極大的經(jīng)濟收入。大麻莖部病害的發(fā)生會導致韌皮纖維腫大、腐爛,嚴重影響大麻纖維的品質和產(chǎn)量,病害高發(fā)時,給農民的收入帶來極大的損失。因此,對大麻莖部病害的發(fā)生、防治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本研究從發(fā)病的大麻莖稈中分離病原菌,對病原菌的形態(tài)、生長條件進行測定,并對大麻對土壤pH值的影響進行初步的探索,以期為今后大麻對土壤環(huán)境影響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新鮮的大麻病變組織。
1.2.1 病菌的分離及純化
采集新鮮的大麻病變莖稈,反復沖洗。對病變組織進行表面消毒,分別用75%的酒精和無菌水浸泡3min,重復3次。將經(jīng)過表面消毒的組織置于已配好的PDA培養(yǎng)基平板中,培養(yǎng)3~7 d。在長出的菌落中挑取單菌落進行純化[3]。
1.2.2 病菌形態(tài)觀察
刮取菌絲體壓片,顯微鏡觀察菌絲體形態(tài)。用無菌水沖洗菌落,制成孢子懸浮液,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孢子懸浮液,用顯微鏡觀察孢子形態(tài)[3,4]。
1.2.3 不同pH值對病菌生長的影響
將培養(yǎng)于PDA培養(yǎng)基中的病原菌打成直徑為5 mm的菌餅,轉接到pH值分別為2,4,6,8,10,12的PDA平板上,在28℃條件下培養(yǎng)相同時間,測量菌落生長直徑,確定病菌的生長量[5]。
1.2.4 土壤pH對比試驗
采用盆栽試驗,初步探索種植大麻前后對土壤pH值的影響,在輕度鹽堿地塊取土,土壤pH為10.4,10次重復,每盆種植3株大麻,1個空盆不種大麻作為對照。大麻收獲后,測量土壤pH的變化。
從大麻產(chǎn)生病變的莖稈中分離得到3株真菌,經(jīng)多代純化后,回接至大麻植株,其中2株病菌對大麻植株具有較強的致病力,分別命名為DN1、DN2。將兩株病菌分別利用針刺法回接到大麻植株上,植株5~7 d后出現(xiàn)感病癥狀。收集病變部位再次進行病原菌的分離,其病原菌在顯微鏡下與DN1、DN2一致。病菌在潮濕、高溫的條件下容易導致植株發(fā)病,侵染莖稈初期,大麻莖稈出現(xiàn)不規(guī)則黃褐色斑塊,且輪廓不明顯,中心有黑色霉層,后期可導致莖稈彎曲、干枯,嚴重發(fā)病時導致莖稈折斷。
圖1 大麻莖腐病局部接種癥狀
2.2.1 病菌菌落形態(tài)
分離得到的兩株病原真菌菌落見圖2。病原真菌DN1在PDA培養(yǎng)基中,在28℃條件下培養(yǎng)72 h,菌絲生長旺盛,放射狀生長并形成規(guī)則的圓形菌落。另一株真菌命名為DN2,該真菌在PDA培養(yǎng)基中生長較為緩慢,需培養(yǎng)144 h,菌落開始為白色,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呈黃色,多為氣生菌絲,菌落呈絨毛狀突起。
圖2 DN 1(a)和DN 2(b)的菌落形態(tài)
2.2.2 病菌菌絲及孢子形態(tài)觀察
DN1菌絲及孢子形態(tài)見圖3,其菌絲體長,生長旺盛,具有分節(jié)結構,分支較少。DN1具有非常強的產(chǎn)孢能力,在視野中能見到大量的淡褐色至深褐色、磚隔狀的分生孢子,形狀成卵圓形,頂端有喙狀細胞。根據(jù)菌絲和孢子的形態(tài)特征可初步確定其為半知菌亞門真菌,鏈格孢屬(Alternaria alternata)。[6]
圖3 DN 1菌絲(a)及孢子(b)形態(tài)
DN2菌絲及孢子形態(tài)見圖4,其菌絲體生長非常旺盛,不分節(jié),分生孢子梗很短,在菌絲上成輪狀分布。分生孢子小、單生、圓形且數(shù)量很大。由于其形態(tài)特征不是十分明顯,初步推測其可能為半知菌亞門,輪枝孢屬(M.Verticillium)[6],應通過分子鑒定明確其所屬門類。
圖4 DN 2菌絲(a)及孢子(b)形態(tài)
在PDA培養(yǎng)基上,對兩種病原真菌在pH值為4,6,8,10,12,14條件下的生長情況進行測定,結果見圖7、圖8。從結果可以看出,菌株DN1具有更強的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能夠在更寬的pH范圍內正常生長。兩株菌在pH值低于4的條件下都不能生長,在pH值6~12的范圍都生長良好。DN1的耐堿性明顯強于DN2,pH值大于12以后,DN2的生長明顯受到了抑制,而DN1仍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生長現(xiàn)象。
從兩株病原真菌對pH值的適應性來看,病害的發(fā)生有著較寬的pH范圍,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很強。
表1 不同pH值菌株DN 1、DN 2的菌落生長直徑
試驗結果表明,大麻收獲后,土壤的pH值有顯著的變化,pH值降低的趨勢較為明顯。說明大面積種植大麻具有改良土壤堿性的潛力,其具體機制可對其根系微生物進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進一步開發(fā)大麻改善耕作土壤的能力。
表2 種植大麻后土壤pH值變化
通過對病變組織的培養(yǎng),分離并純化得到兩株病原真菌DN1和DN2,回接試驗表明其對大麻有致病力。對兩株病原真菌進行了形態(tài)學觀察,通過菌落、菌絲及孢子的形態(tài),初步確定DN1為半知菌亞門真菌,鏈格孢屬(Alternaria alternata),DN2為半知菌亞門,輪枝孢屬(M.Verticillium)。
兩株病原真菌對pH值的適應性試驗結果表明,兩株病原真菌對pH值均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pH值為4~12的環(huán)境下生長情況良好。其中,DN1對pH有更寬的適應能力,在pH值達到14時,仍具有一定的生長能力,說明病害的發(fā)生對環(huán)境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種植大麻后的土壤pH值發(fā)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說明大麻具有改善堿性土壤的潛力,其纖維又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因此大麻與糧食作物輪作,既可以改良土壤品質,又能夠使農民增收,應對其改良土壤的機理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宋憲友,張利國,房郁妍,等.黑龍江省發(fā)展大麻的優(yōu)勢與主要栽培技術[J].中國麻業(yè)科學,2011,33(1):27-30.
[2]關鳳芝.大麻遺傳育種與栽培技術[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0.
[3]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實驗[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莊新霞,江英,葉青任,等.小白杏軟腐病病原菌的分離鑒定[J].食品工業(yè),2011(6):92-93.
[5]楊懷光,孟慶蘭,王立芹,等.楊樹腫干潰瘍病病原菌的分離和鑒定[J].山東林業(yè)科技,2009(4):31-35.
[6]邵力平,沈瑞祥,張素軒,等.真菌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