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
幾十年前,黑白電視機都還稀有,現(xiàn)代化還沒有到中國。我生長其中的C市,樓房低矮,路燈昏暗,路上除了公交、卡車和吉普,多數(shù)人騎單車。清貧生活中的少年人畢竟是少年,喜歡騎單車追無軌電車,轉(zhuǎn)彎時電車上的吊桿和電線碰撞出一串串的火花,好不興奮!早晚碰上進城出城的馬車,孩子們跳上去坐在馬車尾部搭一程,車老大通常不甩鞭子警告,馬車晃晃悠悠像搖籃,時常一坐就遠了,誤了回家的時間。
孩子會問長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了是什么樣子?大人心里根本沒譜兒,用模糊的詞語填補想象力:城里高樓林立,路上車水馬龍,還有,食品不再定量。(末了的一句最有吸引力。)
回憶當中,過去顯得不真實。有一次,見一位進城的農(nóng)家少女,攔住城里的男孩問路。男孩說:看見前面亮紅燈的路口了?過了紅燈,直走就到。
少女謝過,一溜小跑向前去了。過一會兒,她跑回來,抓住男孩的衣袖說:兄弟兄弟,紅燈變綠了,咋辦?
男孩笑了,索性給姑娘帶路,送她過了有交通燈的路口,這才揮手告別。
……終于,現(xiàn)代化來了。果然,食品不再定量,只是非常擔(dān)心食品安全。果然,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鋼筋水泥的森林里,難見日光和星光。馬車看不見了,時而有鐵皮的寶馬現(xiàn)身。路上汽車不是多,是實在太多。路通時,車流是活水,堵塞了,就是死水。喇叭聲此起彼伏,一潭死水里的蛙鳴。
車道上,人行道上,謀生的、謀財?shù)?、謀權(quán)的人都在趕路。走不動,誰也不讓,越不讓越走不動,人不怕車,車不怕人,車不怕車。
在C市,見到一種有特色的過馬路方式。正常的情況是:綠燈亮,行人起步,從街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紅燈亮,禁止通行,行人停下來等。有特色的方式是:紅燈亮起,如果人少,我不走,不敢走;如果人多到一大群,大家視紅燈而不見,一起過馬路,車水馬龍開過來也無所畏懼,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進!
交管不在,紅燈亮又怎樣。人群里,我不看別人,別人也不看我,正所謂目中無人。而且,目中無車。本該前行的汽車現(xiàn)在走不動了,喇叭聲咽,人群里偶有勇者,會對駕車人做出奇異的手勢。客氣點兒的,輕輕拍拍你的車頭說:哥們兒,別急呀。
紅燈前的人群,大概不會存在于所有城市吧,但似乎也不限于C市??傊醮我姷搅钊祟拷Y(jié)舌,多了居然見怪不怪。
于是想到歐美關(guān)于城市現(xiàn)代化和“人群”的文字敘述。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已經(jīng)城市現(xiàn)代化,隨之出現(xiàn)了許多我們今天才體會到的問題。比如,現(xiàn)代城市里兩個顯而易見的現(xiàn)象是霧霾和“人群”(crowd);人們對霧霾無法忽略,對“人群”卻司空見慣,不以為意。在漢語目前的語境里,“人群”還沒有貶義。但英語里的crowd并非沒有貶義。如果譯出來,似可造一詞,稱之為“盲眾”。
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過程中,“人”具有了工具和商品的特質(zhì)。利益使人情淡薄,工具般的生活使個性差異消逝。簡單說,人被異化。
“人性”消減,“人群”出現(xiàn)。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一書中,恩格斯曾對此表達了憂慮:“倫敦人為了創(chuàng)造他們城市里的一切文明奇跡,不得不犧牲他們的人類本性的優(yōu)點……人們彼此從身旁匆匆走過,好像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好像他們彼此毫不相干”。對“人群”的厭惡、擔(dān)憂乃至恐懼,在19世紀歐美文學(xué)中時有所見。雨果、愛倫坡、E.T.豪夫曼、波德萊爾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探討這個現(xiàn)象。
市民社會與“人群”有本質(zhì)區(qū)別。市民社會是有機的群體,以真實的人際關(guān)系為基調(diào)。例如,我們?nèi)コ烤殹⑸险n、朝拜、聚會、購物、理發(fā)時,通常有交流,也有個性的表達,佐證市民社會的存在。19世紀歐洲興起社會主義,源于市民社會的事實。當社會主義走向空想之后,市民社會的實質(zhì)被抽空。
“人群”(crowd)則是彼此不相干的人聚集在一起。其盲眾特征和人的個性恰好相反。在變化和多樣的社會里,一個人如能保持自己的判斷,凸顯自己的特征,發(fā)揮自己的作用,那是個性,符合人性的個性。但是,人很容易在融入“人群”那一刻,被成群的冷漠湮沒,個性因為被同化而泯滅。一個人若長期保留“人群”的特征,漸漸喪失獨立判斷。
具有盲眾特征的“人群”現(xiàn)象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闖紅燈的人群幾乎不足為道。而兩歲的小悅悅被車碾過,唯拾荒的陳阿姨看見路上躺著受傷的悅悅,施以援手,可見人性和盲眾截然相反。
細想之下,歐美哲學(xué)和文學(xué)中對“人群”的理論,并不能完全解釋中國的這種紅燈前的“人群”現(xiàn)象。
西方的“人群”固然冷漠,見到紅燈不會像我們這樣有特色。據(jù)說,德國人遇到紅燈,有車沒車都等,而法國人看見紅燈亮,如果沒車有些人會橫穿馬路,有車過來卻不會動。我們的現(xiàn)象(至少是C市)是:紅燈亮了,車流也過來了,照樣過馬路,而且是一群人,必須是一群人,不如此不壯觀。這樣的“人群”,除冷漠之外,或許還有一些集體無意識的因素,試歸納為幾種可能:
1.社會上的法則屢屢被蔑視、違反、踐踏,已經(jīng)形同虛設(shè)。紅燈的法則又算什么。
2.有車族群中個別人太霸氣,出現(xiàn)過無視行人安全和尊嚴的事件。潛意識里“人群”視所有的車主為霸王車主。
3.一群人頂著紅燈過馬路,法不敵眾,還可以占個小便宜。
4.什么也沒想,大家走,我也走。大家停,我也停。這是“人群”的慣性。
人群:有群無“人”。盲眾:因盲而眾。進一步推斷:如果“人群”中出現(xiàn)“個性”,“人群”慣性即被打斷,群中之“人”可能驚醒。
吾國之“人群”現(xiàn)象,至少部分原因可追溯到現(xiàn)代化之前的文化。封建專制的本質(zhì),只需要盲眾,因而無情地壓抑個性。魯迅先生在他那個時代,對扼殺個性的“眾”視為中國的弊病,深惡痛絕。他反的是封建。而以后,以后的事怎么說呢?不妨以“文革”為例。經(jīng)歷過的人都知道,那時全方位地淹沒個性,把所有個人變成“人群”。那些往事,不堪回首。而往事的不堪,卻不能用來反證今天就一定都是進步。忘記了“人”的現(xiàn)代化,應(yīng)該不是進步。
今天種種的“人群”現(xiàn)象里,混合著封建壓抑的后果和資本異化的效應(yīng)。與“人群”闖紅燈過馬路相似的,還有:崇拜某些奢侈品的現(xiàn)代信眾;追捧各種明星的“粉絲”群體;影視俗趣味節(jié)目引發(fā)的時尚潮流;還有不切題、無厚道、無知無智的網(wǎng)絡(luò)討論,人多而強辭,勢眾而奪理,如此等等。幸好,市民社會的土壤還在。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例,它既可以是“人群”的聚集,也可以是市民社會的新形式。當網(wǎng)友們幽默詼諧,切磋討論,批評時弊之時,言論自然而然生,思想裕然卓然長。思想產(chǎn)生于個體,因其個性而有社會性。思想受保護而得以生長時,盲眾消失。
(作者為加州州立大學(xué)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