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鷹 賈新青
一群熱愛生活的石油人,用鏡頭捕捉身邊的美好,記錄歷史的變遷,將他們捕捉到的綠色油田、美麗中國的光影向外界傳遞。
從協(xié)會成立時的四五人到現(xiàn)在的20多人,從采油廠內部到整個孤島地區(qū),攝影協(xié)會一直像個雪球在滾,越滾越大,但從未有一片雪花落下?!氨F取暖、堅持不懈,正因如此,夢想之路才愈加燦爛?!眲c堂的話道出了攝影人的可貴品質。
2012年,對于孤島采油廠攝影協(xié)會來講,是個豐收的年份。這一年,在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主辦的“山東河口·槐花飄香”全國攝影展上,他們取得1銀、5銅、9個優(yōu)秀獎、18個作品入選的優(yōu)異成績,占大賽116幅入展作品的近1/3,創(chuàng)造了在全國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這一年,攝影協(xié)會中有9人被中石化攝影家協(xié)會吸納為會員,8人被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吸納為會員,人數(shù)之多為攝影協(xié)會成立21年之首。至此,孤島攝影協(xié)會已有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1名、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10名。
一輛車、一臺相機,和最愛的人去最向往的地方,這是不是自駕游的最高境界?在陳勇看來,是這樣的。
陳勇,孤島廠準備大隊油管桿搬運工,2005年迷上自駕游,2007年有了自己的第一臺單反相機。6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沿途的人文景象在他的鏡頭中永久定格。
家住河口,黃河故道是陳勇每天上下班的必經(jīng)之路。每次途經(jīng)這里,陳勇都要下車拍上一陣子,晴天拍云,雨天拍水,夏天拍柳,冬天拍雪,從不間斷。2011年,在“全國‘濕地風情’攝影大賽”上,他拍攝的“黃河故道霧凇”獲得銅獎。從此,陳勇對攝影更加迷戀,用圈內影友的話講“像吃了興奮劑一樣”。
對攝影人而言,最大的夢想就是將每一個或美好或難忘的瞬間變?yōu)橛篮?。為了這個夢想,他們幾近癡迷。
張貴明,孤島廠綜合管理中心干事,擅長人物和微距拍攝,近來又瘋狂迷上了星軌拍攝。星軌,故名思義,就是慢門曝光拍下繁星劃過夜空的圓形軌跡。如同涂鴉,以天空作背景,而星星便是那支畫筆。星軌的拍攝對周圍環(huán)境要求極高,必須遠離市區(qū)、遠離光污染,通常在月底到月初的幾天,沒有月光、天空通透為最佳時機。遠離孤島中心的孤北水庫成為張貴明深夜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那里住戶少,光污染少,拍攝星軌極佳。但陰差陽錯,幾次險些被護衛(wèi)隊員當作不法分子。
劉慶堂,孤島廠文聯(lián)副主席、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孫勁松,孤島廠文聯(lián)副主席、孤島地區(qū)唯一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在孤島地區(qū)攝影群里,他倆既是領軍人,也是群里元老。他們的共同愛好就是“拍鳥”?!巴莞咛庛@,往水闊處蹲,往林深處行?!庇跓o人處、無聲處,是對“拍鳥”這個行當?shù)恼鎸崒懻?。最初,他們一行“拍鳥”人組成了一支“摩托車游擊隊”,利用休假時間在野外一跑就是上百里,一住就是五六天,餓了啃幾口自帶的干糧,困了就找老鄉(xiāng)家借住一晚,追隨著鳥類的蹤跡,處處隨遇而安。
最難熬的是桑拿天,蹲在林間汗如雨注。為拍攝大麻鳽育雛,劉慶堂想出一個好主意:把帳篷支在水里,人藏進去坐在馬扎上,水剛好沒過脖子,既能降暑又能防蚊蟲。大麻鳽警覺性極高,稍有動靜就不會進巢,因此這樣的蹲守往往要持續(xù)半天甚至一天,泡得腰間一層的小紅水泡。
愛攝影愛到癡迷,就會達到機不離手的狀態(tài),孤島集輸注水大隊宣傳干事包衛(wèi)華就這樣。2001年起就接觸攝影的他,被同行們笑稱為“把孤島拍個底朝天的人”。十幾年來,他拍攝的影像資料已占滿了10T硬盤空間。
在攝影協(xié)會中看到楊曉敏,多少讓人有些吃驚。作為孤島廠地質勘探專家、地質研究所所長,他的工作應該是非常繁忙的。正因為如此,他的創(chuàng)作時間多在清晨和傍晚。在他看來,拍攝一件讓自己和他人都滿意的作品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攝影人追逐夢想的旅途中,自然少不了攝影協(xié)會提供的平臺:每月兩次的攝影培訓課,每季一次的攝影沙龍,“黃河口風情錄”網(wǎng)上交流平臺成為攝影人和攝影大師之間溝通聯(lián)絡的渠道。
人民攝影報曾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一篇題為《棉田里的“候鳥”》的文章,圖文作者正是山東省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孤島廠思想政治工作部王國章。
本文以某辦公樓項目為例,選取2層標準層的局部框架梁柱部分,介紹該軟件具體的功能應用。該項目為標準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結構布局及配筋布置較為簡單,梁板柱的混凝土等級均為C30,其標準層的局部框架梁結構如圖4所示。
“攝影,也是一種記錄。每個攝影人都要有一份記錄歷史的責任感,用一個瞬間感動無數(shù)人。這就是攝影的力量。”初學攝影時,師傅孫勁松的話讓王國章對攝影這門藝術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2000年開始,王國章以生活在孤島這片土地上的外來人口為創(chuàng)作源,共拍攝了三組專題:養(yǎng)蜂人、割葦人和棉農。其中棉農的拍攝歷時兩年,詳細記錄了棉農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照片總量達幾萬張。身為油田人,記錄油田變遷更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王國章先后拍攝了“工服的變遷”、“一線夫妻”、“先進班組”等多組油味十足的專題。
呂學江,注采管理305站副站長。參加工作至今,他的工作單位始終不曾變動,對攝影的喜愛也不曾動搖。他用20年的時間,記錄下一個采油小隊風雨的變遷,記錄下身邊同事笑對艱苦環(huán)境的樂觀心態(tài)。
一個夜晚,呂學江心血來潮,將多年積攢的照片進行整理,并用繪聲繪影制作成視頻??粗?、聽著、憶著,這個七尺男兒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視頻很快在單位流傳開來,全隊爭相觀看,場面極其熱烈。
李坤軍是作業(yè)大隊(東區(qū))一名普通的作業(yè)工人。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將記錄作業(yè)工人的一線生活作為自己另一項職責。2008年,他拍攝的作業(yè)場景《塑》獲得中石化舉辦的“和諧石化職工攝影美術書法大賽”金獎,并作為郵票發(fā)行。生活中的精彩瞬間也是李坤軍的拍攝內容。2010年起,他開始拍攝“孩子放學”系列。其中一張取名《冬之味》的作品,記錄了雪天里孩子們走出校門時,伸出舌頭嘗雪的情景。這幅作品在2012年“全國‘槐花飄香’攝影大賽”上獲得優(yōu)秀獎。
提及孤島變遷的記錄者,總會想起已逝的穆寶坤。在四個不同的年代,他站在孤島會場十字路口同一個位置拍攝了四張片子,至今成為見證孤島變遷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在攝影人眼中,一草、一木、一粒沙、一口井,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都有著一種感官的美。為了讓這份美能夠永恒,他們在用相機定格的同時,也在竭力捍衛(wèi)著這份美。
危機意識,讓以孫勁松和劉慶堂為首的“拍鳥”人走上“護鳥”之路。外出采風時,看到樹林里掛的捕鳥網(wǎng),他們會隨手摘除;在黃河岸邊拍攝時,看到對岸有人在撿鳥蛋,他們會隔岸呼喊制止。幾年間,他們救助了多只被毒害的天鵝,僅2012年就救助了三只。
傳遞一種正能量,這是孫勁松對攝影協(xié)會功能的一個準確定位。這一點在不同的攝影人身上又有著不同的體現(xiàn)。
高玉,孤島攝影協(xié)會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攝友之一,心思細膩、多愁善感。幾年前的生活變故讓她變得消沉,不愿與人接觸。2009年,經(jīng)人介紹她拜劉慶堂為師,隨后加入攝影協(xié)會。攝影協(xié)會給了高玉親如家人的感覺。攝影人勤奮感恩、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特點也漸漸感染了她。她整個人變得開朗、陽光。
眼睛里看到的是美,心里體會到的也是美——攝影協(xié)會中的每個人都變得積極向上、樂于助人。在家中是好老公、好父親,在單位是好員工、好干部。包衛(wèi)華的“后勤部長”就因他的熱心而得名。幾年來,他幾乎承攬了攝友們所有攝影器材的選購,僅2012年的淘寶支出就達8萬多元。
沉醉在光影世界里的他們,不單單只是一群追求完美、永不滿足的狂熱發(fā)燒友,還是一群充滿責任、見證歷史、記錄變遷的石油人。他們正直勤奮、充滿愛心,關注環(huán)境與自然,關注社會與民生,成為打造綠色油田、美麗中國的正能量傳遞者。
●2009年12月18-20日,孤島文聯(lián)組織影友赴榮成煙墩角采風。
●2011年7月12日,影友在墾利葵園采風。
●孤島攝影協(xié)會組織人員對國慶攝影展作品進行點評。
本文圖片均由王國章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