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梅
一個大陸師范生眼中的臺灣化學教育
曹素梅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作者根據切身體驗,闡述臺灣化學教育在注重自主鼓勵合作、考查形式靈活豐富、鼓勵學生相互評價、廣泛使用英文教材、課堂氛圍輕松活躍等方面很有特色,值得借鑒。
交換生;臺灣;化學教育
作為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第一屆英才計劃培養(yǎng)對象,筆者于2012年9月赴臺灣彰化師范大學化學系進行了一個學期的交流學習。在臺期間,我親身體驗了臺灣高校的學習生活,將之與我在大陸接受的十多年教育相比較,發(fā)現臺灣高校的教學在以下方面很有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臺灣化學教學鼓勵學生自學以及學生間的互助學習。如,由于資源條件的限制,在《物理化學實驗I》的課上,每組同學所做的實驗都是不同的,老師也不會把每個實驗的注意點和步驟講授給同學,而是統(tǒng)一把實驗所用的材料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上(http://dlearn. ncue.edu.tw/),由學生自行下載和閱讀。學生除了閱讀老師給的實驗材料外,還要通過網絡、查閱書本等形式豐富自己的實驗預報,充分了解實驗的目的、方法、步驟和注意點。每次實驗前,需將實驗預報交給助教批改。實驗時,助教將實驗預報發(fā)給同學作為實驗的參考。第一次實驗,往往是需要花費學生很多時間和精力的。因為學生在實驗時,不僅要正確做出實驗結果,還要將必要的實驗步驟和注意點以照片或視頻等方式記錄下來。在下一次的實驗分享課上,同學們將本組所做的實驗過程和結果通過PPT等形式展示給全班同學,并接受同學和老師的提問。我們組第一次做的實驗是固體物質溶解度的測定。這次的實驗是采用苯甲酸進行溶解度測定:將苯甲酸溶于不同溫度的水中,使其達到飽和,在定溫下取固定體積的苯甲酸飽和溶液,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滴定,求得在不同溫度下苯甲酸溶液的溶解度。除了常規(guī)的操作步驟外,我們還對該實驗提出些建議,以方便其他同學得到比較準確的結果。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使用恒溫槽,而只是在燒杯中加水在加熱板上加熱,做成簡易的恒溫裝置。這樣做可能會使溫度較易變動,所以我們建議同學盡量選擇大燒杯,加入大量的水,這樣加熱時溫度才不會變化太大而比較好控制,恒溫的效果也比較好些。另外,實驗中涉及多次溶液的轉移,我們建議將涉及到的容器都放入恒溫裝置中進行恒溫處理,盡量避免苯甲酸因碰到冷的容器壁而降溫析出。通過實驗分享課,同學們就了解了本學期所有的實驗內容。當每組同學講完時,老師、助教或者其他同學會就同學講解過程中不清楚的地方進行提問,這樣也就增加了同學之間的互動,對一些需要著重理解的步驟或注意點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課畢,同學們會將各自的報告材料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供其他同學下載和閱讀。在以后的實驗中,同學們如果對實驗操作或數據結果處理等方面有不清楚的地方,除了自己查閱資料外,也可詢問其他已經做過該實驗的同學。
當然,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可以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深刻,也增加了小組同學團隊協作的能力,但也有其弊端,例如:由于實驗內容太多,學生很難通過一節(jié)課理解全部內容。
除了實驗課的形式不同外,彰化師大的化學實驗課的安全防范意識也非常高,要求特別嚴格。實驗時除了必須身穿實驗衣、戴護目鏡外,防護手套也是必須要戴的,否則絕不允許進行實驗。單單從一門實驗課上,我們就可看出臺灣的教學的靈活性、新穎性和嚴謹性,以及學生學習自主性。
臺灣教學考查形式多樣化。無論文科或理科專業(yè),報告成為教師熱衷的考查學生能力方式之一。就我在臺灣學習的十門課中,就有四門課需要作報告。比如《化學教材教法》這門課,老師就將足足半學期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上臺匯報,報告內容豐富多彩。第一次,老師提供給我們九個教學法的選題,分別為學習環(huán)發(fā)現學習、5E探究、POE、STS、問題為中心、后設認知(元認知)、分組合作、一般探究和比喻教學法。全班同學分為六組,每組分別選取其中一種教學法進行研究,可以通過閱讀相關文獻或網上搜索資料等方式進行,同時需選定初高中某一化學課的內容,并將所研究的教學法應用到該教學設計中去,最終通過報告的形式與全班同學分享。第二次,老師將初高中包括化學、生物、地理等自然科目的各單元分配給各組,每組同學就每一單元的內容作出概念圖與全班同學交流。這種作業(yè)形式不僅可以鞏固課堂所學,還能鍛煉學生自學能力,開闊眼界,活躍思維。同學們要考慮的不僅是報告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還有美觀性,使報告從內容到形式都賞心悅目。報告的出現不僅豐富了考查形式,也減輕了學生由于考試而帶來的壓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力。
多數臺灣教師不喜拘泥于常規(guī)的考試模式?;瘜W選修課《有機結構論》,一個學期就只有一次開卷考試,而且考試的時候還可以詢問老師。老師的教學理念是希望學生真正學到東西,而不是把學習當作一種負擔。現在大學的考試往往流行劃重點,可我的《教育心理學》老師,期末考試前卻任憑學生自己去復習,考試時只出了三道題,其余二十道簡答題都是由學生自己命題自己答。這位老師獨特的考卷形式也讓我這個大陸生大開眼界,也為之贊嘆。這種特立獨行的教學風格,也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缎睦砼c教育測驗》這門課,老師結合教學進度將往年的教甄教檢考試中的題目發(fā)到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自行下載并完成題目,同時要寫下做題的依據,并注明在書上的頁碼。學期末也沒有紙筆測驗,而是每個學生從所做過的教甄教檢題中選出5道,以PPT的形式與全班同學分享。老師認為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至少還能學到點東西,而傳統(tǒng)的紙筆測驗中死記硬背的內容太多,實際應用到的太少。
《物理化學II》一個學期考了三次,也都是根據老師的教學進度來安排的?!董h(huán)境化學》和《儀器分析》一學期分別考了四次,之所以考試次數較多,我想原因有三:①減輕學生因考試內容較多而帶來的考試壓力;②避免因考試次數太少而使得學生成績存在偶然性的弊端;③短階段的考查可以及時地督促學生學習。在彰化師范大學,學生若總評成績不合格,那么就只能選擇重修,因為學校沒有設立“補考”這一補救措施。所以對于一學期三到四次的考試機制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對于臺灣的理科同學來說,他們每學期有幾十場考試,壓力時時存在著,這也使得他們學習更加努力。
臺灣作業(yè)評價形式多樣化。通常教師使用的作業(yè)評量方式是批改,如打“√”“×”等,或簡單地寫個“閱”字。教師普遍認為學生做作業(yè)的過程可以讓學生鞏固課堂知識,至于批改那就是老師的責任了。但臺灣高校的老師則經常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讓學生之間對于彼此的作業(yè)進行評價和建議,不僅能使被評的學生從同學的建議中得到啟發(fā),也可以使其他同學以此為借鑒,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比如,在《化學教材教法》的課上,班級同學分有6組,分別就各自報告中的教學法和概念圖,以及初高中的自然學科的教案與全班同學分享。然后由其他同學提出相應的建議,臺上同學做出回應,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這樣的作業(yè)評量方式,不再局限于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更多的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真正地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應用到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
臺灣很多課堂學生層次不一,本科生經??梢院脱芯可鷮W長們一起上課,師范類的課堂就由不同專業(y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組成。在多樣化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互評可以讓低年級學生從高年級學生那里汲取寶貴的經驗,而且不同專業(yè)的同學在一起學習也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當然,這樣的課堂也有其缺陷的地方,不同年級的同學認知水平不一,老師要顧及到各個年級的學生,因此教學內容和進度上必須有所調整。
臺灣化學專業(yè)課均使用正版英文教材,比如《物理化學》的課本是Thomas Engel和Philip Reid編的《Physical Chemistry》;《環(huán)境化學》的課本是Colin Baird和Michael Cann共同編著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第五版。老師上課時采用英文PPT,中英文結合教學,考試時用的也是英文試卷。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學習了化學專業(yè)知識,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英文水平。我曾經詢問過臺灣的老師,為什么臺灣的大學不用中文教材?老師說,一方面,臺灣所有高校都要求學生要有英文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而對于化學專業(yè)英文名詞,漢譯英的版本有很多,使用中譯本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英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掌握好英語不論是對出國留學、考研或者就業(yè)的同學來說,都是有益無害的。從另一方面講,如果在臺灣真有漢譯英版本的教材,也基本沒有市場,所以也就少有人從事教材翻譯這一職業(yè)。除了教材方面的差異外,兩岸在化學名詞的使用上,也存在著差異,例如在彰師大所學的《物理化學實驗I》課上,老師給的實驗材料中,依然存在“當量濃度”等名詞,而此類名詞已經基本不出現在大陸的教科書中,所以對于大陸交換生以及在臺僑生(初高中未在臺就讀)來說,理解上就有點困難了。
臺灣課堂氣氛活躍,師生像朋友。同學們和老師可以隨意開玩笑,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老師們很樂意學生同他們討論問題,或對教學提出建議,比如希望老師減少作業(yè)量、或者換另一種考核方式等等。《心理與教育測驗》的老師原本想讓我們完成50道教甄教檢題,后來經過協商,老師同意從50道減少到40道,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上課的時候老師偶爾會叫學生唱歌、講笑話,會和學生分享當老師的實際經驗和樂趣,給我們這些未來的教師一些借鑒。有的課堂上,學生可以三五成群地討論問題,有時候老師在給前面同學講題時,后面的同學也都可以圍上來一起聽。雖然這樣的課堂似乎沒有秩序,但這卻也不失為一種輕松快樂的課堂模式。課間,老師會和學生討論球賽、討論明星、討論釣魚島的問題……有些老師會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海外求學經歷等等。如今大學的逃課現象普遍存在,所以我覺得教師如果能夠適當改變一下教學方式,更多地與學生交流,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有所提高,教學效果也會比較好。
為什么臺灣的化學教學會有以上這些特色呢?我覺得這與歐美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臺灣大學生都喜歡玩Facebook,卻少有人玩QQ或者人人。歐美的社會風氣深入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從而更多的臺灣大學生選擇去國外留學。據2012年12月18日金羊網-新快報報道,從上世紀開始,幾乎每三戶臺灣人家就有一個留學生。學美留學創(chuàng)始人張恒瑞總結說:“臺灣學生非常注重海外高校在本地的知名度。因為絕大部分的臺灣學生留學之后都會歸來,這點與大陸不同。因此學生很注重海外畢業(yè)生在本地的就業(yè)情況。從某種角度上說,臺灣高校里的教授畢業(yè)于哪些海外大學也對學生的選擇具有很大影響?!睂τ趶埡闳鹣壬倪@句話,我是非常贊同的,在我交流的這個臺灣班級中,除了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很多同學都希望能去歐美國家留學。臺灣高校的老師很多都有國外留學經歷。我的《有機結構論》老師就時常向我們講述他的留美經歷,鼓勵學生去美國留學。他說:“即使由于經費原因,也是好解決的,尤其是化學專業(yè)的人,因為只要自己有實力就可獲得美國高額獎學金。”一代人出國將歐美的教學模式帶回了臺灣,繼而又影響了臺灣的下一代人。
這次交換生的經歷讓我對臺灣的高等教育產生了很濃厚的興趣,同時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交換學生到臺灣高校學習,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各自取長補短,促進教育事業(yè)的共同發(fā)展。
[致謝:感謝我的英才計劃指導教師馬宏佳教授對本文的指導。]
[1]丁三青.21世紀初臺灣高等教育改革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3,(07)
[2]王孫禺,藍勁松,江丕權.祖國大陸教育與臺灣高等教育體制的宏觀比較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3]冒榮.臺灣教育近年來的發(fā)展與改革[J].江蘇高教,1995,(03)
1008-0546(2013)07-0009-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