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森,魏周秀,張玉梅,王德珍
(甘肅省臨澤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臨澤 734200)
臨澤縣現有紅棗近6 670 hm2,約占總耕地面積的30%,年產干棗1.67萬t,產值6 600多萬元。近年來,紅棗食心蟲使紅棗幾乎失去商品價值。我們通過對當地紅棗食心蟲的生物學特性、發(fā)生規(guī)律的觀察,結合防治試驗,總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紅棗食心蟲在臨澤縣1 a發(fā)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周圍土壤3~10 cm處作繭越冬,5~7 cm處分布較多。第2年5月下旬開始脫出冬繭,爬到樹基部土縫、草根旁吐絲結夏繭化蛹。幼蟲出土與降水關系密切,一般雨后大量出土。越冬幼蟲于翌年6月上旬,當日平均溫度20℃左右,土壤含水量10%以上出土化蛹,蛹期10 d左右。成蟲于6月中旬出現,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羽化后2~3 d開始產卵,每只雌蟲產卵50粒左右,多者達200粒以上,卵期7~10 d。幼蟲孵化后約1 h鉆入果內,1頭蟲僅為害1果,無轉果危害習性。蛀果盛期為7月上中旬,多從果實頂部蛀入,蛀孔處留有褐色小點,稍凹陷。幼蟲在果內蛀食發(fā)育約18 d左右老熟,后脫果墜地,脫果早的大部分在樹冠下隱蔽處或地表土內,經1~2 d結夏繭化蛹,以7月下旬至8月上旬較多,10 d左右羽化第2代成蟲,羽化7 d左右產卵孵化;第2代幼蟲再次蛀果危害,蛀果盛期為8月下旬至9月初。9月中下旬幼蟲老熟,大部分落地作繭越冬,少數隨果實調運。
成蟲灰白色,體長5~8mm,翅展13~18mm,雌蛾比雄蛾稍大。前翅前緣近中部有1個藍黑色近似三角形的大斑,翅基部及中央部分具有黃褐色或藍褐色的斜立鱗毛,后翅灰白色。
卵橢圓形,初產淡紅色,后變?yōu)樯罴t色,卵殼上有許多近似橢圓形的刻紋,頂部環(huán)生2~3圈“Y”字狀毛刺。
初齡幼蟲淡黃色或白色,成齡幼蟲體長13~16mm,頭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體背及其余部分桃紅色,無臀櫛,肥胖。
蛹體長6~8mm,初淡黃色,羽化時灰褐色。繭分冬繭和夏繭,冬繭扁圓形,質地緊密;夏繭紡錘形,質地疏松。
紅棗食心蟲食性較雜,除棗樹外,還危害蘋果、梨、李、桃、杏、山楂等,在臨澤縣對桃、杏、棗危害尤甚。成蟲有避光性,白天潛伏,夜間活動交尾產卵。卵多產在葉片背面和果實梗洼、萼洼處,幼蟲孵化后在果面爬行數小時找到適當部位蛀孔,2~3 d后蛀孔流出水珠狀膠液,后變干呈白色蠟狀物留在蛀孔處,隨果實膨大呈褐色小點,周圍稍凹陷。蛀果幼蟲在棗核周圍穿食果肉,邊吃邊泄,堆積大量蟲糞于果核附近,造成“蟲包果”、“豆沙餡”。起初蟲果外形無明顯變化,隨后提前著色,稍皺縮,大齡幼蟲多從此處蛀一側孔脫出,蟲果隨之落地。
4.1.1 清潔果園 結合冬剪去除干枯枝、病蟲枝,清除樹盤周圍的枯枝落葉以及雜草,將其燒毀。
4.1.2 深翻土壤 早春土壤解凍時,在距樹干直徑1m以內人工深翻土壤,使越冬幼蟲暴露在地表受凍而不能化蛹。
4.1.3 樹下覆膜 5月份老熟幼蟲出土前,在樹冠下鋪塑料膜,每株覆膜3~4m2,并壓緊周邊,將出土老熟幼蟲阻于膜下。
4.1.4 樹下覆土 5月份于樹干基部堆土,每株覆土3~4m2,厚30 cm,使越冬幼蟲不能出土。
4.1.5 束草環(huán) 8月份在主桿距地面50 cm處綁草環(huán)誘集越冬幼蟲,11月份解除燒毀。
4.1.6 樹干涂膠 8月份在主干距地面20 cm以上處涂抹寬度為4~6 cm的黏蟲膠環(huán),以黏殺脫果后遷移的幼蟲。
4.1.7 撿蟲果 9月中旬,在老熟幼蟲脫果前輕搖樹體,使蟲果脫落,及時收集并集中處理。
于6月上旬至8月下旬,在樹冠外圍懸掛誘捕器誘殺雄成蟲,懸掛高度為1.2~1.5m,誘捕器密度45~75個/hm2,每5~7 d更換黏蟲板,每月更換誘芯。也可在果園內每20m懸掛誘捕器1個進行迷向防治,干擾雌、雄蟲交配產卵。
越冬幼蟲出土前在樹干周圍地表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40~50 g/株,深翻土壤。越冬幼蟲出土盛期,在樹盤內用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噴灑防治。在幼蟲孵化盛期,即7月上旬至中旬和8月中旬至下旬,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0%聯(lián)苯菊酯乳油4 000~10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2 000倍液噴灑樹體,每個階段間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以上藥劑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在幼蟲孵化盛期,即7月上旬至中旬和8月中旬至下旬兩個階段,選用50%滅幼脲懸浮劑1 000~2 000倍液,或20%除蟲脲懸浮劑2 000~3 000倍液噴灑樹體,每個階段間隔7~10 d噴1次,連噴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