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元
只要我們能夠懂得傾聽,就能夠將人類的偉大史書投放進無盡的宇宙中。
我當初來非洲的目的只有一個:用歐洲人以自我為中心之外的一種視覺來看看這個世界。我也可以去亞洲或南美,之所以選擇了非洲,是因為去那里的機票最便宜。
我來了,而且住了下來,在將近25年里,我斷斷續(xù)續(xù)地住在莫桑比克。我過著橫跨兩大洲的生活,一只腳站在非洲沙地上,另一只腳站在我從小在那里長大的瑞典憂郁的諾爾蘭郡的積雪中,我這樣做是想要清晰地觀察世界、理解世界。
說起我在非洲學到了什么,簡而言之就是從一則關于人為何有兩只耳朵和一條舌頭的寓言那里學到的智慧。為何如此?也許,這則寓言是要告訴我們應該用比說話多一倍的時間來傾聽。
在非洲,學會傾聽是一個人處世的基本品質。這是一個在現(xiàn)今西方世界里正在失去的品質,那里的人們好像都沒有時間,甚至沒有心思去聽別人在說什么。就拿我自己來說,在接受電視臺采訪時,我回答一個問題的速度不得不比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要快得多。好像我們已經完全失去了傾聽的能力,我們口若懸河地說著,最后因遭遇沉默而告終,那是因為你雖然說得很多,但并不是對方想聽到的,所以只好以沉默來逃避。
南美的一些文學曾經改變了我們對于人類狀況的看法,現(xiàn)在輪到非洲文學了。非洲大陸各個地方的人們都喜歡寫故事、講故事,這里的文學能讓我們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狀況。莫桑比克作家梅亞·考圖把文學語言和聽到的口頭傳說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非洲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品。
如果我們善于傾聽,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非洲人的敘事方法和我們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當然這樣說過于簡單,不過很多人知道,西方文學通常都是直線型的,從頭一直敘述到尾,其中沒有多大的空間和時間的轉換。
在非洲就不是這樣的,非洲的故事形式非常活潑,經常是在時間上來回跳躍,并且過去和現(xiàn)在合在一起。兩個大活人正在說話,可能突然來一個人不慌不忙地插話,而這個人已經去世了很久。我只是舉個例子。
據(jù)說居住在喀里哈里沙漠的游牧民們至今仍然保留著一邊整天游走,一邊互相講故事的習慣,在做這些事的同時,他們還在搜尋著可行的路線和野獸,然后狩獵。他們經常是在講一個故事時,又想起了另一個故事,有時候會同時講三四個故事。但是在回到過夜的聚居地之前,他們不是設法把這幾個故事結合在一起,就是把它們合理地拆分開,給每個故事賦予一個獨立的結局,讓你聽起來合情合理。
幾年前我作為藝術顧問在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市工作了一段時間,一天,我在馬普托郊外的一個石頭長椅上坐了下來。那一天很熱,剛剛排練完節(jié)目,我想到外面避一下暑氣,渴望著能有一陣涼風吹過來。兩位非洲老頭正坐在那個長椅上,好在還留有我一個位置。非洲人很是熱情,不止會像兄弟姐妹一樣地和你分享一瓶水,即使一小片陰涼,人們也會慷慨地讓給你。
我聽到這兩個人談起了一位不久前剛剛去世的老人。其中一個人說:“那天我去他家里看他,他給我講起了他年輕時經歷過的一件奇異事。這個故事很長,到天黑時還沒講完,我們說定,我第二天再來接著聽。但是當我第二天再到他家時,他已經死了?!?/p>
另一個人陷入了沉默。我坐在長椅上沒動,想看看他對這件事到底做出何種反應。許久之后,他終于也開了口。
“這么就死了真夠可憐的——他還沒講完他的故事?!?/p>
這兩位老人的話讓我的心頭為之一顫,如果給我們這些生活在今時之人起個名字,比“現(xiàn)代人”一詞更準確的叫法也許是“敘事人”——也就是講故事的人。我們和動物有一個本質的區(qū)別,那就是我們能夠傾聽其他人的夢想、恐懼、快樂、憂傷、追求和成敗,反-過來,其他人也會傾聽我們。
很多人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信息和知識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事情。知識涉及對于信息的理解,知識涉及傾聽。
只要我們能允許自己偶爾安靜一會兒,人們永恒的講述就會繼續(xù)下去。很多的文字都將如寫在風中和沙中一樣短暫,或者消失在并不牢靠的數(shù)字技術中,但是人們的講述卻會生生不息,只要我們能夠傾聽。那樣的話,我們就能夠將人類的偉大史書投放進無盡的宇宙中。
誰知道呢,也許在那個遙遠的世界里也會有人,正在等待著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