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胃脘痛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23~76歲,病程2個月至20年;中醫(yī)辨屬肝胃氣滯型18例,瘀阻胃絡型10例,脾胃虛寒型12例,胃陰虛型5例;胃鏡及胃腸鋇透示淺表性胃炎15例,肥厚性胃炎9例,萎縮性胃炎3例,糜爛性胃炎3例,胃竇炎4例,胃潰瘍6例,二十指腸球部潰瘍5例。
1.2 治療方法 予自擬基礎方:延胡索15 g,莪術10 g,沒藥10 g,三七粉5 g,枳殼15 g,佛手15 g。①肝胃氣滯型:癥見胃脘脹痛,痛連兩脅,噯氣泛酸,納少易怒,舌紅苔白或苔薄黃,脈弦。予基礎方加柴胡、白芍、川芎、鉤藤、梔子、黃芩等。②瘀阻胃絡型:癥見胃痛較劇,甚者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或大便色黑,舌質(zhì)紫暗,脈澀。予基礎方加藕節(jié)、郁金、茜草、丹皮等。③脾胃虛寒型:癥見胃痛綿綿,空腹為甚,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予基礎方加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砂仁、干姜、吳萸等。④胃陰虛型:癥見胃脘灼痛,嘈雜似饑,饑不欲食,口干,大便干,舌紅少津,無苔或少臺,脈細數(shù)。予基礎方加沙參、麥冬、石斛、雞內(nèi)金、山楂、玉竹、白芍、甘草、丹皮、梔子等。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1個月為1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癥狀消失,胃鏡或X線胃腸鋇透檢查基本正常(潰瘍及炎癥基本愈合)。顯效:胃脘痛及其他癥狀基本消失,胃鏡或胃腸鋇透檢查明顯好轉(zhuǎn)(潰瘍及炎癥范圍縮小)。好轉(zhuǎn):胃痛緩解,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其他癥狀減輕,胃鏡及胃腸鋇透有所減輕。未愈:臨床癥狀無改善,胃鏡及X線胃腸鋇透無變化。
本組45例,治愈8例,顯效23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00%。服藥時間最短1個月,平均為3個月。
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歸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其病因有寒熱虛實的不同,但其發(fā)病機理卻有共同之處。加之胃病患者大多年高且病程長,病情反復發(fā)作,氣滯、氣虛日久均可導致血瘀,血瘀內(nèi)結(jié),脈道痹阻,氣機亦不利,既所謂久病入絡,久病致瘀。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治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法,方中莪術、沒藥理氣活血,散瘀止痛;元胡理氣活血,并具良好的止痛功效;三七、白及既能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又有消炎生肌之功;枳殼、佛手舒肝理氣,消食化痰。諸藥合用,共奏理氣止痛、活血祛瘀之功,本方不僅活血止血,行氣生肌,使脈絡氣機通而不痛;且能消腫生肌,因此能取得較好效果。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物能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阻斷黏膜因瘀所致之病變,抗缺血抗氧,增強營養(yǎng),恢復血運,促使組織修復再生,使炎癥局限,吸收,創(chuàng)面愈合。
總之,在臨床中對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消化性潰瘍、胃炎等病以理氣活血祛瘀之法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