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朝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快25年了,從初中教到高中,期間參加過無數(shù)次教研活動,有校內的常規(guī)教研,也有校外甚至省內外的學術性教研,這些活動讓筆者收獲不少,但有些時候也感覺不盡如人意:常規(guī)教研往往只走個過場,學術性教研又總是大而空洞,讓人摸不著頭腦。所以心里總有一種呼喚:語文教研既要創(chuàng)新,更要務實。
所謂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更要注重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不要老是停留在輪流聽課、評課上,特別是在評課的過程中,總保持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心態(tài),評課語言單調而又不乏和諧,一個字“好”,兩個字“很好”,三個字“非常好“。語文教研要能緊扣課改理念,開展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探究的內容要豐富實在。
所謂務實,就是要本著在教研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原則,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既要為學生的考試成績負責,更要讓學生積淀深厚的語文素養(yǎng),以至于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受用終身。為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語文教研。
這是語文教研中的一項傳統(tǒng)內容,但要把它做好,讓教師和學生都有收獲,就得精心組織。首先要安排教學成績突出、學生喜歡的老教師主講,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接下來再安排新教師上陣,展現(xiàn)其朝氣和活力,這樣就能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新老教師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這樣就會使老教師的教學穩(wěn)中見活,年輕教師的教學活而不亂。
課賽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研形式,但這是青年教師展示教學才華的一個最好平臺,一堂好的課賽,需要教師大量的借鑒、精心的準備,但應該在肯定其獨特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賽前的指導,從參賽內容的選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引導,乃至備課方向、備課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老教師的指導。這樣既有利于調動青年教師的教學熱情,也能夠促進青年教師快速地成熟起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苯處煂ψ约旱恼n堂很難發(fā)現(xiàn)太多的不足,所以筆者一直主張,評課的過程中必須杜絕相互恭維,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毛病,而是要找缺點,提建議,真正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在這里,筆者有個大膽建議,打破以往教師一言談的評課方式,找?guī)讉€不同層次的學生代表,讓他們談談對這堂課的真實看法,聽聽他們對教師的真實訴求,也許學生的訴求才是教師改進教學的第一手材料,這樣無疑會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說課是建立在對備課工作和教學行為相當熟練的基礎上的一項教學研究活動,這項活動最能體現(xiàn)一個教師的教學功底和教學實力。所以在組織說課的過程中,除了關注說課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外,更應該關注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理念以及教法學法的把握。因而適時組織說課活動,會在很大程度上強化教師的備課工作,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規(guī)范化和熟練程度,這對提高教學質量也是不無裨益的。
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都是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而產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理念都適應于自己的學生,所以教研過程中要發(fā)揚“拿來主義”的精神,先拿來,再對每一種理念仔細甄別,提取并進行加工,使之更貼近教學實際。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只要是新的理念就照搬照套,那樣勢必會使思想力和行為力背道而馳,使教學改革越來越走向死胡同。
教材本應是知識的載體,但語文教材與其他學科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其結構有著很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并不像其他學科一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漸。所以應該結合教學實際,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重組和開發(fā),刪去部分艱澀難懂并且人文性不強的文章,借助網絡適當添加一些具有時代性,又能傳遞正能量的文章。同時根據(jù)高中考的需要,逐步穿插一些與考點密切相連的知識點,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也有利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研應該以集體的智慧開發(fā)出教材中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元素,不要一味地遵循教材,怎么編就怎么教,這種照本宣科的做法只會阻礙學生發(fā)展,那豈不是誤人子弟了?
命題工作也最能體現(xiàn)一個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說一個不會命題的教師是很難把書教好的,如果只能照搬別人的套題,那么永遠只能在題海戰(zhàn)術中疲于奔命,往往只會收都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所以教研應組織教師根據(jù)教學進度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命題,哪怕是把別人的試卷進行一次篩選和重組,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語文教學一直都提倡大課堂,語文競賽、語文游戲不就是大課堂的一種形式嗎?什么書法競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特別是近年提倡的漢字聽寫比賽,這些都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別總把學生箍在教室里,學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體,他們需要在一個大的環(huán)境里交流、互動,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迸發(fā)激情,撞擊生命的火花。只要精心組織,把課外活動做得有聲有色,一定會讓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往語文教學總是存在各吹各打的現(xiàn)象,況且自古文人相輕,雖然語文教師算不上什么文人,但總免不了幾許孤芳自賞、自以為是的“臭”毛病,這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很不利的,也是新課程新理念所不容許的。因此,必須建立集體備課的長效機制,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優(yōu)勢,挖掘集體的潛能,做到每一個教案都凝聚著集體的智慧,每一堂課都閃爍著集體的光輝。一個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自戀,便是一種最大的自欺,閉門造車是永遠不會有任何創(chuàng)新的。
以往總是由教育主管部門給各個學科配備相關的學輔資料,如“優(yōu)化設計”“同步導練”什么的,其實教過幾年語文的老教師心里都明白,這些專家的杰作并非都能適應農村山區(qū)的教學實際?;A差,底子薄,視野狹窄,是山區(qū)農村學生的最大特色,如果總把這些東西強加在他們身上,必然會使目標與實際產生遙遠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心灰意冷,信心大失。所以導學案必須結合學生實際,從最基礎、最原始的東西做起,每一個導練都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然后再根據(jù)語文教學的總體規(guī)劃和發(fā)展目標,適當增加一些具有文學審美情趣的練習,也許這樣會更符合循序漸漸的教學規(guī)律,也必將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要知道,語文教學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千萬不可急于求成。
總而言之,語文教研的內容博大而又精深,語文教研的形式靈活而又多樣,筆者以上所舉十項,歸結起來其實也只是兩大方面,一者把傳統(tǒng)的教研做得創(chuàng)新些,二者把創(chuàng)新的教研做得務實些,讓語文教研在本學科的教學中真正起到導航的作用。擴大語文教學的外延,充實語文教學的內涵,營造語文教學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生態(tài)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這才是語文教研必備的功能。
筆者在此只是談了自己粗淺的認識,為的是拋磚引玉,至于更為精深的見解,還望能得到廣大同行同仁的指導,真誠希望所有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本著務實創(chuàng)新的教研精神,通過不同的渠道加強合作,著實推進語文教研,為語文教學做出積極的貢獻。
[1]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