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佰春
當下,中學寫作的難度并不表現(xiàn)為“怎么寫的藝術(shù)形式問題”,而是表現(xiàn)為“寫什么的材料內(nèi)容問題”。作家余華回答記者關(guān)于他的小說簡潔的語言風格時,余華風趣地說,他識字不多,所以語言簡潔。而在一些文學隨筆中,余華還表示,當他有話想說時,一種表達就會找上門來,這是多么美妙的表達。我們縱觀余華的許多小說確實很少看到所謂的“高級詞匯”。余華寫作昭示中學生寫作困境,我們可以理解,中學寫作的苦難就是要解決“無話可說的問題”,也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難題”,只有解決好了“米”,才能解決“怎么炊”。這本是一個常識問題,但在中學日常教學中,這個難題常常被“錯位”。這種倒置使得學生感到作文可憎可恨,但又惹不起躲不得。無話可說和有話廢話的寫作由此產(chǎn)生,這兩難境地使學生中學畢業(yè)多年后還在夢中常被考場作文驚醒。中學語文老師罪莫大焉。
在談到怎么學寫作這個大話題時,語文老師常把“多讀多寫”掛在嘴邊,認為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太極似的回答常讓學生感到沮喪,她就像哲學家回答世界是由物質(zhì)和精神構(gòu)成的一樣大而無當。其實,我們語文老師也不妨把眼光聚焦到課文及中高考中的必讀名著,并把她當做活水(一部《紅樓夢》就催生了“紅學”)。當然,在具體語文教學語境里,我們不可能全面且深刻到專家級,但我們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多思善取。
所謂“就地取材”,就是在課內(nèi)及名著閱讀中培養(yǎng)“就地取材”意識。筆者以高三復習《紅樓夢》為例,在講到劉姥姥這個人物形象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劉姥姥三次進大觀園中,哪一次最具有“雙贏”色彩,請簡述之。第二問:以“雙贏”為題,以劉姥姥為例寫一段議論性文字。這兩問不僅辨析了劉姥姥三次進大觀園的內(nèi)容,而且較好處理了寫作素材問題。
同時,因?qū)懽鞯男枰投嗨忌迫〉慕箲]壓迫,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和消化接受更為全面和深刻了。這本身也是雙贏!
但還有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課內(nèi)及名著都能在第一現(xiàn)場解決所有的寫作素材問題。比如,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市統(tǒng)考作文題為“威信”,若平時沒做好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尋找直接合適可用素材 (考場作文的特點就是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寫作,這就是她的難度之一)。所以,如果單有就地取材意識,而沒能深入思考,沒能多思善取,還是無法回答學生在寫作中的困惑。可見,多思善取是在就地取材基礎(chǔ)上的厚積薄發(fā)。
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若理論沒能夠解決實際的寫作問題,這個理論在根本上還是死水一潭。故老師在平時教學時如何培養(yǎng)多思善取習慣并形成能力顯得尤其關(guān)鍵。
多思善取在內(nèi)涵上有四個特點:第一,多思其實就是辯證思維法(運動而靜止觀,聯(lián)系而非孤立觀,全面而非局部觀)。第二,善取其實就是一個素材有多個面,從這個面可用,從那個角度也可用。第三,多思是善取的基礎(chǔ)和前提,善取是為寫作中心服務(wù)的。第四,多思要能夠加深對素材的理解,提升課內(nèi)課文及名著的品格。以上四點最終都要落實在寫作這個中心來,不然,一切都是徒勞。
還以“威信”為題,以《孟子·梁惠王下》為例: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p>
這則材料從本質(zhì)上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關(guān)于這一點學生容易理解,但若要和“威信”題目相聯(lián)系還有點趕鴨子上架之嫌。為此,老師要多思善取,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問題可設(shè)計如下:一,國君有沒有威信的條件?為什么?二,在哪種情形下,國君容易喪失威信?三,孟子對攻打燕國的態(tài)度如何?齊宣王的態(tài)度和孟子不同嗎?
以上三個問題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素材,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在“威信”這個題目要求下找材料的切入點。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材料自然化為“威信”素材了。學生也容易得出“樹威信要以民為本”這樣的中心論點了。這樣既提煉了材料中心又可單用為議論文的論據(jù)。同時,又加深了對文化經(jīng)典孟子的理解,何樂而不為。
如上部開篇第一段所說,中學寫作的難度并不表現(xiàn)為“怎么寫的藝術(shù)形式問題”,而是表現(xiàn)為“寫什么的材料內(nèi)容問題”。但這是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問題。主要矛盾“米”的問題的解決后,次要矛盾“怎么炊”當然也要解決好。不然,就成了半吊子工程。
寫作的難度之所以成為語言學科的重點和難度就在于,作文是一個綜合系統(tǒng)工程。她不僅涉及到文章寫作思路,素材及具體語言組織問題,具體形成完整的文章這個成品還需考慮到方方面面。從這個角度而言,就地取材和多思善取只是解決了議論文寫作素材和寫作基本思路問題。為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寫作藝術(shù)形式問題,但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當前的議論文教學缺少系統(tǒng)性和操作性。特別是,語文寫作能力較弱的學生更需要一個半扶半走的跟學訓練。
議論文寫作特點之一就是要在文章中心指引下“按圖索驥式”尋找論據(jù)(沒有論據(jù)的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無物”境地)。所以,在考場作文或平時寫作時,往往先在審題立意確定后再定點論證。定點論證就意味著旗幟鮮明表明寫作者的觀點,而且還要把素材收歸麾下以供調(diào)配使用。
以《三國演義》為例。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個著名篇章。孫劉聯(lián)盟既聯(lián)合又斗爭,周瑜和諸葛亮各侍其主,從政治本質(zhì)上看他們只是為爭奪地盤而爭斗。但從審美心理學而言,周瑜表面上和諸葛亮在斗智,實為斗氣,一個人會因為斗氣而死(當然,斗智是內(nèi)因;外因是周瑜中毒箭未愈)。這是人類心理學上的奇觀。若以此為反面論據(jù)來論證“人要學會寬容”。那么,可先引導學生思考這幾個問題:一、周瑜算得上風流人物嗎?您可以舉出幾個證據(jù)?二、三氣周瑜的內(nèi)容是平衡的,還是疊加式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三、若周瑜胸懷更寬闊些,他會這么早死嗎?在學生思考成熟后,再由老師寫一個片段讓學生參考模仿,即半扶半走式:
人要學會寬容(老師范文)
周瑜是個不會寬容自己也不會寬容他人的人。
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是一個明證。周瑜死時一言道破自己的死因“既生瑜,何生亮”。其實,周瑜不是生不逢時,而是沒寬容之心,沒寬容之心也就罷了。但他又太過于自信,過度自信而又氣量狹小的結(jié)果就是:在智力比拼中,過于斤斤計較,斤斤計較的惡果就是損人不利己。其實,周瑜本身是個風流才俊,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對周瑜贊譽有加: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是怎樣的豪邁氣勢。但周瑜和諸葛亮比錯了地方,他可以和他比美麗的妻子和美滿的婚姻(諸葛亮的妻子賢者賢矣,但外貌不容樂觀)。所以說,周瑜既不懂寬容自己也不懂寬容和分享諸葛亮的才智。
和一代奸雄曹操相比,周瑜更顯得小家子氣:曹操對待關(guān)羽可謂是恩重如山,但當他得知關(guān)羽要去找劉備時,雖惜才但還能割愛,且關(guān)羽過五關(guān)斬六將挫其銳氣。但曹操還能寬容關(guān)羽??梢姡艘獙W會寬容才能包容天下。
以上片段可設(shè)計問題幫助學生梳理寫作思路:第一句單獨成段有什么作用?本段用了什么手法來論證中心論點的?最后一句有何意義?
小結(jié)該部分行文思路:(一)總括本文行文思路,開門見山亮出觀點。
(二)周瑜自比(辯證思維)。
(三)周瑜與曹操對比(對比論證)。
(四)回應中心論點,再扣題。
從上面的片段引導和分析小結(jié),我們還可以因時利導學習議論文寫作中最常使用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和辯證思維法,而對比論證有包含自比和他比。這就是縱深推進方法。
模仿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課內(nèi)經(jīng)典文章閱讀本質(zhì)上也是模仿,但課內(nèi)名篇在具體的中學寫作前面難以貼近學生實際,而老師的范文不失為一種選擇。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縱深推進的辯證思維呢?在辯證思維寫作時,也可以先從自己正面開始辯證分析,再由反例對比中深入批判,最后合成中心觀點,彰顯觀點。這就是縱深推入。所以,我們可以簡單歸結(jié)為正反思辨即可,這樣學生容易理解掌握。
貼近學生實際的寫作呼聲日益深入人心,但怎樣具體操作卻無人問津;雜亂無章的生活世相又讓人無從下手;日新月異的語文改革使人無所適從。所以與其寄希望于學生多讀多寫,厚積薄發(fā)的不切實際的浪漫理想,還不如就從課內(nèi)名著名篇中汲取養(yǎng)料就地取材,多思善取。與其在語文課堂上滔滔不絕大講特講文學寫作技巧,還不如腳踏實地定點論證依樣畫葫蘆有跡可循;與其在復印室里排著長龍等待汗牛充棟的復印資料來自欺欺人,還不如精講精練一課一得辯證分析對比論證縱深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