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龍 魏紀林
在數字時代,侵犯數字版權的行為愈演愈烈。美國由于網絡技術領先,用戶可以借助電腦、平板電腦及手機通過點對點對等共享軟件①peer-to-peer, 下文簡稱P2P軟件。,輕易對數字作品進行非法下載、傳播,其侵權行為使美國這個知識產權強國近來深受其害。在2006年末,MPAA②美國電影協(xié)會,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下文簡稱MPAA。與RIAA③美國唱片工業(yè)協(xié)會,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下文簡稱 RIAA。曾聯合發(fā)表一份聲明指出:“唱片工業(yè)在2006年由于非法下載損失近130億美元;而電影業(yè)則損失了44%的收入?!雹躂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13.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中提出,造成這一損失近80%的用戶身份是在校大學生。雖然大學生們聲稱報告言過其實,但是在2006年,美國NPD市場獨立調查公司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的數字版權調查中,表明在校大學生有50%的人從事過未經授權的非法下載與傳播。通過調查與數據的出臺,表明大學生相比一般人群更可能從事非法文件的下載、傳播,這樣的事實引起了美國社會高度的重視和反思。事件開始時,反應最為激烈是MPAA與RIAA,兩家都聲稱對于不守規(guī)矩的大學生就要以法律對付。但事實上,訴諸法律行動并沒有實際意義。首先非法下載與傳播的大學生人數眾多,MPAA與RIAA選擇訴訟每個侵權大學生在現實中上很難做到,即使做到,大學生本身也無經濟能力賠付。其次,數字版權訴訟證據難以取證, 原告很難證明被告在下載與非法傳播之前,就清楚知道該數字作品是正版還是盜版。
通過上述事實促使MPAA與RIAA改變思路應對這場數字版權危機。MPAA與RIAA從2007年開展以塑造合格數字公民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通過教育活動改變大學生非法下載、傳播與共享是可接受的思想。MPAA與RIAA首先發(fā)動旗下娛樂界的明星與支持者到大學校園中,通過廣場演講告訴大學生:“對于數字作品的非法下載、傳播、共享行為都是違背美國社會基本道德與倫理的行為,是不可接受行為,非法行為必將摧毀美國引以為傲的創(chuàng)新精神?!雹軯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15.通過教育活動,傳達的思想是:“非法下載、傳播與共享是不道德的犯罪,或說是毫無道德感的犯罪;而另一方面,在網絡上通過支付手段擁有合法數字作品的消費者,則是美國社會優(yōu)秀的數字公民?!雹?RIAA Welcomes Bipartisan Push for University Accountability on Campus piracy." 2 May 2007. RIAA Newsroom.13July2009.http://www.riaa.com/newsitem.php?news_month_filter=58cnews_year_filter=20078cresultpage=Scid=83022480-6BBB-8334-F603-22A672A57C34.其次,成立高等教育與娛樂界聯合委員會(以下簡稱聯合委員會)⑦The Joint Committe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 Communities.,聯合委員會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解決共同關心問題,包括大學網絡侵犯數字版權及大學校園使用未經授權的數字文件共享問題?!雹郕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18.為此委員會積極支持MPAA與RIAA對個人的數字版權訴訟。比如在“米高梅訴格羅斯特案”終審判決后,RIAA總裁加里?謝爾曼與賓州州立大學校長格雷厄姆?斯巴尼爾聯合撰寫《你必不能盜取鄰居的歌曲⑨Thou Shalt Not Pirate Thy Neighbor's Songs.》一文,并將文章發(fā)表在《高等教育紀事》上,而后被全美多個大學轉載。文章稱贊“米高梅訴格羅斯特案”的案審結果:“結果是滿意的,是維護美國自由、民主、正義的案例,同時也向那些繼續(xù)侵犯數字版權的人敲響警鐘?!雹馔⑨將?。隨后文章解釋為什么選擇以強硬的訴訟方式解決個別侵權案件,目的在于“教育”,文章說:“這是一種艱難的并伴有愛的教育方式?!保?1)同注釋⑥ 。文章談到:“成長中的大學生在道德上有缺陷,他們利用大學校園豐富且快速的網絡資源,目的是想急切得到他們想要的免費盜版歌曲、電影與其他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應有必要措施,引導學生們走向更合適的道路。如果大學生在畢業(yè)離開校園時,還認為盜版行為是可以接受的,是這個時代大學教育與社會教育不止一方面的失敗,年輕人成長需要所有人指導與幫助?!保?2)同注釋⑥ 。文章指出:“大學網絡管理者忽略P2P軟件在校園網絡中使用,猖獗的共享文件會危及大學學習與研究環(huán)境,因為其帶有惡意的病毒,共享文件肆意橫行必將導致大學網絡癱瘓。”(13)J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22.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的題目。從修辭學角度,文章題目借用《圣經》中“摩西十戒”中第10條:“你不可貪戀鄰居的房屋?!苯庾x題目后,表明作者深知維護數字版權作品權益僅依靠法律硬性手段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塑造大學生數字公民道德觀。
2007年,聯合委員會與互聯網與知識產權委員會通過國會司法委員會以國會名義給美國頂尖的20所大學致信,要求這些大學將校園維護數字版權作品的工作記錄匯報,并在信的結尾處以強硬的語氣說:“如果國會沒有收到大學關于阻止校園未經授權文件的工作詳細報告,我們將被迫采取行動。”(14)J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25.而后2008年,聯合委員會與MPAA,RIAA將新法案中關于維護數字版權作品權益的義務寫進聯邦政府大學財政援助法案。法案在2008年8月由美國前總統(tǒng)布什簽字生效。法案全稱為《2008 高等教育機會法案》(15)2008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ct.(以下簡稱HEOA法案)。HEOA法案主要規(guī)定聯邦政府免除大學生學費貸款利息、補助高等教育機構與其他程序問題。值得注意的是HEOA法案第488、第493條規(guī)定:(1)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有義務通知大學生下載、傳播、共享非經授權的數字文件,可能面臨刑事及民事處罰;(2)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有義務披露其審查與懲治違法大學生的過程與步驟;(3)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有義務將其“有效打擊”的未經授權數字文件發(fā)送到聯邦政府;(4)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有義務披露用于阻止非經授權數字文件傳播的技術參數,如“寬帶類型”、“流量控制”及“確定最大寬帶流量用戶的標準”;(5)接受聯邦政府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有義務在必要情況下提供未經授權數字作品的替代品,以滿足用戶需要,具體替代品由聯邦政府規(guī)定。(15)J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29.HOEA法案的實施對于大學數字公民教育機制有重大意義。一是HOEA法案規(guī)定聯邦政府對于接受資助的高等教育機構給予每年50萬美元支持,保障大學數字公民教育機制運轉,也保障高等教育機構有實施監(jiān)控、查處與打擊侵權的能力;二是HOEA法案也同樣威懾那些潛在違規(guī)的大學生。HOEA法案實施從法律制度上保障大學數字公民教育機制能夠良性發(fā)展。經過近5年的努力,在2011年MPAA公布的一份調查中表明,在校大學生非法下載、傳播與共享的人數已由2006年的80%下降到15%。(17)J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32.由此可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取得了非凡成功。
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內容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MPAA與PIAA通過給于大學生的公開信件、公共網站的視頻等方式,來向大學生宣傳保護合法數字作品與自身發(fā)展的利害關系。大學數字公民教育內容參與的主體也不是僅限于高校為主體的教師,而是由相關產業(yè)、社會公眾人士與高校教師共同組成。由于參與教育的主體所處的位置不同,所以教育內容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由于MPAA與PIAA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fā)。說明P2P軟件使大學寬帶過度使用造成的安全漏洞,非法數字文件大部分是帶有病毒與間諜軟件的危險文件,非法數字文件通過P2P軟件在大學校園網絡中橫行無阻,不但給黑客帶來可乘之機,也浪費大量大學校園網絡資源。據2007年MPAA報告指出:“由于校園P2P軟件泛濫,所帶來的網絡病毒、間諜軟件、防火墻崩潰、黑客入侵等臭名昭著的危險來源,使校園網絡不穩(wěn)定性比2006年度提高70%?!保?8)Ebert, John David. The new media invasion :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the world they unmake.[M]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 Inc., c2011.P265.MPAA認為:“禁止利用P2P軟件進行數字文件共享,無論是在保護大學網絡資源角度或是防止大學網絡安全漏洞角度而言都是有益的,并且還可省錢。”(19)McIntyre, Phillip. Creativit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 issues for media practice.[M]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c2012. P12.因為禁止P2P軟件使用,用戶對電腦硬件更新需求簡化,減緩更換個人電腦速度,節(jié)省不必要的開支。PIAA也指出:“非法下載會過度使用網絡寬帶,損失最為嚴重的是昂貴的大學教育科研資源與大學生自己寶貴的個人時間?!保?0)McIntyre, Phillip. Creativit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 issues for media practice.[M]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c2012. P16.MPAA與PIAA數字教育內容另一主題就是“理解”,希望大學生能理解他們?yōu)槭裁匆蟠髮W監(jiān)控大學生網上活動,并將懲罰力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MPAA與PIAA旗下的每部電影與音樂作品,這些工作成果都包含諸多智力因素,希望大學生們能夠理解并尊重他們的努力。理解保護工作意味著大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作品能夠受到大家贊美與保護,那么每一部數字作品也希望如此。如果每個人能理解并能主動保護他人的作品,那么每個人的權益都將會得到保障。當數字作品正當權益得以保障時,將會產出更多優(yōu)秀作品滿足每個人需要。MPAA與PIAA以“理解”為主題的教育內容,目的是表明:在對非法侵權問題上,他們與大學生處在同一條線上,互相都存在利害關系,并希望通過理解教育內容,促使大學生有主動保護數字作品權益的意識。
而高等教育機構的數字公民教育內容則是從道德層面入手,以尊重為教育邏輯的起點,形成完善的數字價值個人體系為教育邏輯的終點。大學生尊重數字作品權益,意味著首先要尊重版權法與數字版權法律的權威,同時尊重也意味著大學生應清醒知道,這些已經受到版權法保護的數字作品內涵的知識產權經濟價值,作為市場上的消費品,應當按照商業(yè)分配規(guī)則消費該作品;而通過P2P軟件下載、傳播的盜版數字文件就是偷盜行為,如果大學生接受并適應盜版方式獲得其想要的作品,那么這與通過犯罪獲得舒適的生活的罪犯有何區(qū)別?“尊重知識產權,做負責任的數字公民”(21)“What's the Controversy: Who Pays?”What’s the Download. The Recording Academy. 13 July Who Pays? http://www.whatsthedownload.com/whats_the_controversy/who_pays/.是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的宣傳口號,同樣也是衡量個人數字價值體系的標準。大學生涯正是大學生從青春期向成年期過渡的時期,也是形成個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大學生的道德觀易受影響,如果在此時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推理與戒律教育,容易形成良好的個人價值體系進而成為責任感強的優(yōu)秀公民。斯巴尼爾校長(22)Graham Spanier,President, Penn State.認為:“作為大學教育者,有責任與義務幫助大學生從他們青春期過渡到成年期,這個時期,他們是數字作品的最廣大消費者,同時也是形成個人價值體系時候?!保?3)Jessica Reyman. The Rhetoric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pyright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Digital Culture.[M] New York, Routledge.C2011.P129.斯巴尼爾校長提出大學生在數字時代身份問題即消費者身份,但是其沒有注意到,數字時代大學生既是網絡上活躍的用戶與消費者,同時也是很多數字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與數字文化的積極參與者,其具有雙重身份并且這兩種身份是相互替代的。斯巴尼爾校長將大學生歸屬于消費者,如此個人價值體系中也只包含尊重他人勞動的道德觀,這是片面且不完整的,不能滿足大學數字公民教育中關于數字個人價值體系的目的。因此大學生的數字個人價值體系教育不能將兩種角色割裂,應該作為主動性創(chuàng)作者與被動性消費者進行統(tǒng)一教育,在教育過程中,既讓大學生知道作為創(chuàng)作者應當如何維護自身權益,也要清楚作為數字作品的消費者應該具備哪些道德,較易形成完整的數字個人價值觀。筆者曾在美國北卡大學法學院留學,發(fā)現大學數字公民教育不僅僅是單獨課程教育,而是經常出現在常規(guī)課堂之中,筆者曾選修企業(yè)法,布置作業(yè)或小組討論時,教授都會提醒在引用資料時應當注意他人的數字版權。在低年級常規(guī)課程中教授會提醒并教育學生尊重他人的數字版權,因為低年級學生正是塑造個人道德價值觀時,此時教育易取得良好效果。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以尊重與塑造數字個人價值體系進行大學數字公民教育,其教學方式豐富了大學公民教育的內容,也完善了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強化了大學生責任感,促進了數字時代的美國公民教育。
我國近年來網絡發(fā)展與大學生都呈幾何式增長,大學生在學習與日常生活中,非法侵犯與傳播數字版權的行為也逐年遞增。大學生作為我國優(yōu)秀公民的代表,教育與樹立正確的數字公民觀念是必要的。通過分析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的成功,可以更好地借鑒與反思。
一個完善的法制教育機制絕不是由一個或兩個主體組成的。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不是由高等教育機構單一主體構成的,其教育主體是由多元化主體與高等教育機構聯合共同組成的,如RIAA與MPAA、聯合委員會、高等教育機構、聯邦政府與國會等。高等教育機構僅是運行的平臺。合作模式帶來了教育方式的多樣與教育內容的豐富。如采取教育手段呈現多樣化,既有大學校園廣場上娛樂界明星演講與互動,也有課程上形成理論的教育。多元化的教學環(huán)境使得教育受眾廣泛,也保證教學效果質量。反觀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由“思修與法律基礎”課程承擔,課程教授方式主要是單一講授式為主,缺少互動性、實踐性與啟發(fā)式的教育方法,大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與消極地接受課堂講授的知識,教學效果并不明顯。而知識產權教育具有科技性、應用性、時代性的特點,(24)錢江:《中美知識產權教學特色與思考》,載《福建論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9期。因此知識產權教育特點決定了知識產權教育主體的多元化。高校應當積極與知識產權法制教育涉及的相關行業(yè)進行聯合,比如邀請所涉及相關專業(yè)以校園宣講與專題講座方式,使大學生產生理解、尊重與主動保護相關產業(yè)的知識產權利益意識。而所涉及的相關行業(yè)也應當主動參與高校知識產權教育當中,通過反饋相關行業(yè)知識產權方面的信息,豐富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內容;通過與相關高校展開科研合作,共同解決知識產權法制教育面臨的難題;通過邀請大學生參觀與實習,讓大學生切身體會知識產權法制教育的現實意義。知識產權法制教育需要社會各界力量支持,也只有社會各界力量支持才能使知識產權法制教育走向成功。
分析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時,可以發(fā)現這個教育包含4個有效步驟來保障合法數字文件的權益:首先通過教育材料與法律政策,告知與教育大學社區(qū)內大學生非法下載、傳播與共享未經授權數字文件的后果;其次,大學管理人員要披露違反法律政策的大學生的處理過程及結果;第三,采用技術手段阻止未經授權的數字作品在網絡上共享;第四,提供替代的合法數字作品給用戶,保證用戶權益。通過以上步驟形成預防、教育、處理、完善四個層面,從而保證整個教育有效運行,也保證大學數字公民教育在塑造“數字公民”時外部保障運行順暢。
我國知識產權法制教育可借鑒美國的“四位一體”式的教育模式,改變原有單純依靠“思想教育+懲戒”的模式。(1)加大知識產權法制教育課程教學比重。將知識產權法制教育提升為多學科通識教育的課程。在本科生初級階段,應當在全校開設知識產權法制教育的通識教育科目,教育正在形成人生觀與道德觀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知識產權觀念。在研究生階段,應該將知識產權法制教育科目進一步細分為三類課程,根據不同專業(yè)需求,開設專利、版權、商標等法制教育課程;將這些課程作為研究生專業(yè)必修課程,以幫助研究生掌握知識產權知識,服務于未來的科研教學工作。(2)有效利用校園網絡“亞傳播”環(huán)境。我國高校都建立了其獨有的校園局域網絡,校園網絡作為全校師生學習與交流的平臺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利用與監(jiān)控好校園網絡,對于防范與處理網絡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有重要意義。校園網的“局域網”特點決定其可以對網絡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管理。一方面校園網可以主動屏蔽與過濾侵權網絡信息內容,在技術上有效截斷侵權行為。另一方面,對于利用校園網進行的侵權行為,可以通過已登記的IP地址迅速找到侵權行為地與用戶,有效保護合法權益,同時也將教育具體對象明確化。(3)充實校園數字資源。我國高校校園數字資源貧乏與單一也是知識產權侵權行為頻發(fā)的誘因,由于校園網絡用戶大部分是在校大學生,其并無經濟來源,數字消費能力不強。因此“免費”的侵權產品對于大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誘惑力。通過完善與充實數字資源,提供可替代的免費合法數字產品滿足各式各樣的需求,給予需求者一條合法獲得數字資源的路徑,就可降低其主動接觸與尋求非法數字資源的幾率,從而為合法數字資源創(chuàng)造寬松的生存與發(fā)展空間。
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的成功不僅僅是依靠其中的保障與懲罰機制,更為關鍵的是大學數字公民教育中對大學生“數字公民”的道德教育完善,如何塑造大學生在數字時代的角色,以及他們作為數字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這些都與優(yōu)秀的數字公民道德息息相關。道德規(guī)范是人們根據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則與標準。道德規(guī)范是在人們的道德活動與道德意識的基礎上形成與概括出來的,它源于對人們道德行為的指導,又指導著人們行為的道德化。知識產權道德規(guī)范是知識產權行為主體在社會工作與日常生活的知識產權活動中應當遵循的準則,因此樹立與完善知識產權道德規(guī)范是構建知識產權軟環(huán)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知識產權道德規(guī)范與其他道德規(guī)范一樣是人類道德中的一般規(guī)范,但是知識產權道德規(guī)范也有其自身特殊性,這主要表現為:1. 知識產權道德內容特定性。知識產權行為主體主要依據是其行使知識產權行為,正確行為的指導來源于道德規(guī)范。因此知識產權道德觀、價值觀、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規(guī)范理解與教育都是根據知識產權的特點形成的,規(guī)范的是知識產權主體的道德行為與道德現象,如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中的道德培養(yǎng),其教育內容就是緊緊圍繞著數字社會的特點以及要求而設計的。2. 知識產權道德維度多樣。知識產權是由專利、商標、版權與知識產權管理等組成的綜合性學科,其中每個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不同特點而呈現多樣性,知識產權道德規(guī)范應當根據其各自不同特點區(qū)別規(guī)范不同的道德主體行為,以使其更加符合知識產權發(fā)展需要。另一個多樣維度為,在數字時代知識產權道德教育方式呈現多樣化,知識產權道德與科技發(fā)展密不可分,數字版權與數字化知識產權管理作為知識產權數字時代的突出表現,其道德教育方式呈現數字化趨勢,如通過網絡平臺,建立數字版權道德教育網絡社區(qū),將教授的信息、內容與文化進行數字化網絡教育。當數字化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相結合后,知識產權多樣化道德教育才能滿足時代要求。
在數字時代,由于數字科技發(fā)展,具備高素質的大學生侵犯數字作品權益事件越來越嚴重,所以社會各界要求加強大學生知識產權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但是如何加強知識產權法制教育卻爭議不斷。本文希望通過分析美國大學數字公民教育,能夠給我國知識產權法制教育一些啟發(fā),當然我國現有國情決定我們不可能像美國大學一樣開展體系化法制教育,即大學數字公民教育,但是通過大學數字公民教育的成功,取其精華,結合我國現有國情更好地服務于知識產權法制教育,從而最終實現依法治國目標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