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格樂
(興安盟科右前旗人民醫(yī)院肛腸科,內蒙古 科右前旗 137400)
肛墊縫扎固定術在治療36例痔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慶格樂
(興安盟科右前旗人民醫(yī)院肛腸科,內蒙古 科右前旗 137400)
目的 探討并分析臨床實踐中采用肛墊縫扎固定術治療痔病的應用價值,為痔病的治療提供依據(jù)。方法 將我科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間收治的36例應用肛墊縫扎固定術治療痔病的患者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所得結果和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結果 本組36例患者中,治愈33例,有效3例,治愈率為94.4%,治療有效率為100%;出血癥狀消失率為96.7%,脫肛癥狀消失率為93.9%。結論 肛墊縫扎固定術可有效治療痔病,具有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實踐中的進一步推廣應用。
肛墊縫扎固定術;痔??;手術;應用價值
在我國的肛門直腸類疾病中,痔病發(fā)病率極高,各個年齡層次均可能發(fā)病,且其發(fā)病率還呈現(xiàn)逐年升高的趨勢。然而,痔病的具體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主要有肛墊下移理論、靜脈曲張理論和血管增生理論等,自Thomson提出肛墊這一概念后,隨著近年來人們對痔病發(fā)病機制等研究的不斷深入,現(xiàn)認為:肛門周圍血管內血液郁滯及肛墊的病理性的移位和肥大在局部形成的團塊即是痔,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肛周局部支持組織松脫導致肛墊下移而出現(xiàn)充血、出血、水腫和肥大等癥狀[1]。我科以肛墊下移學說為理論依據(jù),采用肛墊縫扎固定術對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間收治的36例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其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方法
本組選取我科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間收治的36例符合手術指征的痔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患者年齡分布為20~78歲,平均年齡為54.7歲;而患者病程為1~26年,平均病程為12.5年。根據(jù)痔病種類可分為:內痔患者14例,混合痔患者22例;而在進行臨床診斷后,可判斷患者臨床分期為Ⅲ度19例,以便血、便時滴血及肛門脫出可回納等為主要癥狀;Ⅳ度患者17例,其癥狀與Ⅲ度患者近似,但肛門脫出后不能回納。
1.2 方法
①術前準備及麻醉:患者術前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及凝血功能等常規(guī)的術前檢查,從而排除任何手術禁忌指征對手術的影響。另外,患者術前6h開始禁食,并進行灌腸等為手術腸道做準備;術前30min分別靜脈注射和點滴地西泮等鎮(zhèn)靜催眠藥及抗生素。根據(jù)患者個人具體情況選取合適體位及麻醉方法,常選用腰麻、局麻,特殊情況下進行全身麻醉。②肛墊縫扎固定術:在患者進入適宜的麻醉深度后,手術區(qū)及臨近腸管行常規(guī)消毒并鋪置無菌巾。對出現(xiàn)肛脫的患者進行還納后,擴肛使患者直腸下端、肛管暴露并將齒狀線、直腸部黏膜及痔核充分暴露于術野之內,使用2號線以下的腸線再齒狀線下移肛墊處兩側進針并沿由近及遠的順序進行“8”字縫合,在縫合過程中每針消毒且必須達到腸管的黏膜下層和肌層,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在其母痔附近選取截石位3、7、11三點Y字形縫合肛墊??p合完畢,對縫合部位有無出血、有無黏膜破裂等情況進行檢查,將術中出血清除。在肛內置入包裹凡士林紗布條的橡膠引流管后固定[2]。③術后處置:術后3d,給予患者止血及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止血及抗感染治療;要求臥床休息,術后6h,進食半流質食物;術后2d內控制患者排便。一旦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及時予以適當治療處理。
1.3 療效評定
①各種臨床癥狀消失,創(chuàng)口愈合良好,患者肛門恢復正常排便能力,排便時無任何出血、滴血情況,且排便通暢,排便后無肛脫、無任何肛門下墜感可認為患者治愈;②主要癥狀得到改善,肛門外形基本恢復正常,創(chuàng)口愈合情況一般或未愈,排便是時無任何便血、滴血情況發(fā)生,排便后肛門下墜顯著減輕,偶有脫肛發(fā)生則患者治療效果判定為有效;③各種癥狀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則患者治療無效。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用χ2對數(shù)據(jù)進行檢驗,并將P<0.05作為差異性明顯判斷標準。
本組36例患者中,治愈33例,有效3例,治愈率為94.4%,治療有效率為100%。治療有效的2例患者中,2例出現(xiàn)脫肛癥狀,1例在術后8d出現(xiàn)便血癥狀。術前,30例患者存在便血癥狀,術后29例均消失,出血癥狀消失率為96.7%;另術前33例患者存在脫出癥狀,術后31例脫肛癥狀消失,脫肛癥狀消失率為93.9%。此外,術后僅2例患者出現(xiàn)肛周腫痛及發(fā)熱癥狀,經抗生素治療后均恢復正常。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長達12個月的隨訪,患者肛門功能正常,均未出現(xiàn)肛門失禁、狹窄等術后并發(fā)癥。
對于痔病的治療原則,在肛腸學界已達成共識,即:在痔未出現(xiàn)出血、脫垂、血栓、嵌頓等癥狀尚未發(fā)展為痔病時,不需要進行治療,且痔病的治療關鍵在于對患者的癥狀進行緩解,因肛墊在控制排便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非必要時,以保守治療為主,而進行手術治療則盡量降低對肛墊的損傷、破壞。手術對痔病的治療觀念也完全拋棄了過去將痔完全徹底地切除的觀念,在手術中盡量保護肛墊結構,降低手術對患者控便能力的不良影響,以痔環(huán)切術、分段外撥內扎術、PPH術、保留肛墊術及肛墊復位術、肛墊縫扎固定術等為主。本組研究將Thomson的肛墊下移學說為依據(jù),通過對肛墊復位、肛墊支持韌帶等組織的固定達到治療目的,恢復患者肛門正常功能。肛墊縫扎固定術的治療原理可能為:首先,術中對肛墊組織的縫合固定實現(xiàn)了直腸黏膜與黏膜下層、黏膜肌層的固定,有效防止了肛墊的下移、脫垂,從而復位肛墊;其次,縫合可能導致手術局部炎性反應的出現(xiàn),引起局部組織的纖維化,進而肛墊得以與周圍組織緊密固定;最后,在對肛墊的縫合的同時阻斷了內痔內的血液來源,導致痔的萎縮和消失[3]。
總之,較之其他手術治療痔病的方法,肛墊縫扎固定術對患者肛門及肛墊損傷小,手術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小,優(yōu)勢顯著,值得在臨床實踐中進行進一步的推廣和應用。
[1] 杜連軍.肛墊縫扎固定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40例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6(2):21-22.
[2] 周峰,張旗,張永安,等.肛墊縫扎固定術治療痔病36 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37(6):1063-1064.
[3]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yè)委員會.痔臨床診治指南[S].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463.
R657.1+8
B
1671-8194(2013)21-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