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君
(廣西民族醫(yī)院泌尿外科,廣西 南寧 530001)
腹腔鏡與開放行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療效比較
陸劍君
(廣西民族醫(yī)院泌尿外科,廣西 南寧 530001)
目的對比腹腔鏡與開放行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方法分析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進行的17例腹腔鏡部分腎切除術,31例開放行腎部分切除術的手術資料,比較兩種術式的手術時間、治療效果、術中出血量、術前術后肌酐水平、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住院時間的差別。結(jié)果腹腔鏡組與開放手術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分別為(114±25)min和(201±30)min,平均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10.3±36.9)mL和(254.2±132.1)mL,術后腎周引流管平均拔除時間分別為(6.5±1.5)d和(7.5±2.5)d,腫塊直徑分別為(2.0 ±0.3)cm和(3.2±0.6)cm,平均住院時間為(13.5±3.5)d和(17.5±5.0)d,開放手術組有2例孤立腎,行腎單位保留術,腹腔鏡組無孤立腎者,腹腔鏡組術前、術后平均肌酐水平為88.5μmol/L和96.5μmol/L,開放手術組術前、術后平均肌酐水平為97.2μmol/L和107.3μmol/L,兩組差異較為顯著,腹腔鏡組大部分指標明顯優(yōu)于開放手術組,部分組間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差別,在患者出院后3個月的隨訪顯示,開放手術組有1例局部復發(fā)。結(jié)論與開放性腎部分切術相比,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具有解剖清晰、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引流管拔除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的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腹腔鏡;開放行腎部分切除術;臨床療效
腎細胞癌是僅次于膀胱腫瘤的常見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可占全身腫瘤的2%以上,且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要問題。腹腔鏡手術自應用于泌尿科后,就因其創(chuàng)傷小、視野清晰、恢復快等優(yōu)點得到了迅速推廣,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對部分住院患者進行了腹腔鏡部分腎切除術,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現(xiàn)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選擇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療的腎臟腫瘤患者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54.5 ±8.4)歲,體質(zhì)量49~93kg,平均(52±44.7)kg,腫塊位于左腎16例,右腎32例,經(jīng)CT、B超、IVU檢查后顯示腫塊均位于腎臟表面,其中腎上極9例,腎中部21例,腎下極18例。有1例患者術前患有肉眼血尿、腰痛。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兩組患者分為腹腔鏡組與開放手術組,兩組患者均臨床資料完整,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腹腔鏡組:術前禁水禁食,清潔腸道,取健側(cè)臥位,氣管插管全麻,于腋中線上側(cè)2cm處做1.2cm切口,伸入手指探查并分離制腰背筋膜下,推開腹膜,放入自來水囊,撐開腹膜后間隙,插入10mm穿刺套管輸入CO2建立氣腹,插入觀察鏡,選擇腋前線第12肋下2cm處與腋后線第12肋下2cm處分別刺入5mm與10mm穿刺套管,沿腰大肌和腎脂肪囊有利腎蒂,以8F硅膠管圍繞腎蒂,打開腎周脂肪囊與腎周筋膜,找到腫瘤,以超聲刀將腫瘤進行包膜外切除,熱凝止血,縫合創(chuàng)面將切下的腫瘤放入標本袋[1]。自10mm穿刺套管取出標本,除后腹腔引流管外,將穿刺套管切口縫合。
開放式手術組:取健側(cè)臥位,氣管插管全麻,自第12肋下做切口,進入后有利腎臟,暴露出腫塊,夾住需切除組織底部,減少出血,切除腫塊,噴涂生物蛋白膠,減少出血,以肝腎可吸收線縫合腎組織,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2-3]。
1.3 治療標準
比較兩種術式的手術時間、治療效果、術中出血量、術前術后肌酐水平、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住院時間的差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for window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對比以t檢驗,以P<0.05具統(tǒng)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與開放手術組的平均手術時間分別為(114±25)min和(201±30)min,平均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10.3±36.9)mL和(254.2±132.1)mL,術后腎周引流管平均拔除時間分別為(6.5± 1.5)d和(7.5±2.5)d,腫塊直徑分別為(2.0±0.3)cm和(3.2± 0.6)cm,平均住院時間為(13.5±3.5)d和(17.5±5.0)d,開放手術組有2例孤立腎,行腎單位保留術,腹腔鏡組無孤立腎者,腹腔鏡組術前、術后平均肌酐水平為88.5μmol/L和96.5μmol/L,開放手術組術前、術后平均肌酐水平為97.2μmol/L和107.3μmol/L,兩組差異較為顯著,腹腔鏡組大部分指標明顯優(yōu)于開放手術組,部分組間差異局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差別,在患者出院后3個月的隨訪顯示,開放手術組有1例局部復發(fā)。
對腫塊直徑<4cm的對側(cè)腎無功能的腎臟腫塊、孤立腎和氮質(zhì)血癥患者,部分腎切除術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保留腎單位手術已廣泛應用于對側(cè)腎功能正常,<4cm的腫塊。國外有學者對比了腹腔鏡手術與開放腎部分切除后認為,腹腔鏡手術住院時間短,恢復快,但其遠期腎功能恢復情況要弱于開放手術組,在本組研究中,并未發(fā)現(xiàn)該現(xiàn)象,可能是隨訪時間較短所致[4]。
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難點在于創(chuàng)面止血與切除范圍的定位,在本組研究中,腹腔鏡組以超聲刀進行切除并止血,手術均十分順利,且無術后并發(fā)癥。超聲刀可通過刀頭的震動產(chǎn)生高溫,從而達到凝固止血的效果。手術中,還應注意嚴格的確定切割范圍,范圍過大會導致器官組織損傷,范圍國腳會導致切緣陽性,良性腫瘤具有清晰可見的包膜,因此,應緊貼包膜行腫瘤剜除術,對惡性腫瘤,應沿包膜外1cm進行切除,最大限度的保護正常的腎實質(zhì)[5]。本次研究旨在對比兩種術式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開放手術患者平均住院時間為18.6d,術后引流管平均拔除時間為7.4d,而腹腔鏡手術組平均住院時間為13.5d,術后引流管平均拔除時間為6.7d,兩組患者術后肌酐水平均未明顯升高,與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類似。
總而言之,對于突出于表面的腫瘤,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是當前最為可行的術式,但對于腫瘤較大且涉及系統(tǒng)較多的患者,開放行腎部分切除術是較為理想的選擇。相信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相關經(jīng)驗的累積,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的應用范圍必將越來越廣。
[1] 李晨光,孫光,劉曉強,等.胡力仁.后腹腔鏡和開放腎部分切除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08,13(8):789-791.
[2] 劉凱隆,谷軍飛,張勇,等.后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療早期腎腫瘤近期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0,54(46):42-43.
[3] 麥海星,陳立軍,曲楠,等.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腎腫瘤的療效分析,(附24例報告)[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48(4):390-392.
[4] 楊國棟,閆軍紅,陳曉.腹腔鏡保留腎單位腎切除術治療小腎癌30例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9,26(2):43.
[5] 張建文,王共先,傅斌,等.后腹腔鏡與開放行腎部分切除治療T_1期腎癌的療效比較[J].山東醫(yī)藥,2010,54(52):48-50.
[6] 鄭軍華,彭波,許云飛,等.后腹腔鏡下早期腎癌行腎部分切除術21例報告[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28(10):1050-1052.
R737.11
B
1671-8194(2013)16-02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