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達保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紙坊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湖北 武漢 430200
2008年5 月至2010年5月,筆者以健脾疏肝,祛瘀降濁法,自擬降脂調(diào)肝湯治療脂肪肝42例,療效顯著?,F(xiàn)報告如下。
診斷依據(jù) 依據(jù)《非酒精肝病診療指南 (2006年2月修訂)》[1]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①肝區(qū)脹滿,隱痛或兩脅不適,胃脘滿悶不適,疲勞乏力,煩急,大便黏滯不爽,腹脹食后為甚。②B超顯示肝區(qū)光點密集增粗,回聲增強,小血管顯示不清,肝后緣回聲衰減;或CT檢查肝密度普遍降低。③肝功能檢查血清丙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冬氨酸氨轉(zhuǎn)移酶 (AST)輕度升高。④血檢膽固醇 (CHO)甘油三酯 (TG)增高。
降脂調(diào)肝湯藥物組成:甘草6g,柴胡、半夏、荷葉各10g,白芍、白術(shù)、郁金、首烏、茯苓、澤瀉各12g,海藻、丹參、草決明、山楂15g。加減法:若惡食油膩,泛惡欲吐,體胖倦怠,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濡或滑等脾濕內(nèi)盛為主者,加藿香、砂仁各10g,厚樸、蒼術(shù)各12g;若見口苦口黏,渴不欲飲,心煩不眠,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痰熱郁結(jié)者加黃連、梔子各10g,川樸12g,茵陳20g;若神疲懶言,食欲不振,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虛者加黨參12g,黃芪20g;若胸脅脹滿為主,情緒不穩(wěn),加合歡花12g,舌淡、苔薄白,脈弦者,加醋香附15g;若腰膝酸軟,視物不清,加旱蓮草10g;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者加女貞子、菟絲子各15g;若胸脅刺痛,舌紫有瘀斑,脈弦澀者加炮甲珠10g,赤芍12g,鱉甲20g,乳香、沒藥、紅花、水蛭等酌情選用。每日1劑,水煎至200ml,分2次服用。2個月為1個療程,在服藥期間停服其他降脂類藥物,并注意飲食,調(diào)暢情志,適量運動。
3.1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研究指導原則》[2]相關規(guī)定擬定。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肝功能,血脂恢復正常,B超影像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正常,B超影像改善一檔以上;有效:肝功能血脂部分改善,B超影像無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體征、肝功能、血脂、B超影像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3.2 治療結(jié)果:43例患者中,臨床治愈26例,顯效12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02﹪。
脂肪肝為肝臟的一種代謝功能異常,是指過量的脂肪在肝細胞內(nèi)過度沉積。發(fā)病機制與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如糖尿病、柯興綜合癥、高血壓及肥胖、營養(yǎng)不良、妊娠、化學治療、激素治療有關。中醫(yī)學中雖無脂肪肝的明確表述,但根據(jù)其癥狀和病機特點可以歸于脅痛、積聚、痞滿病的范疇。責之成因多由進食肥甘厚味,嗜酒過度,呆坐少動,感受濕毒或情志不暢損傷肝脾所致。脾胃居中洲,運化水谷,布散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傷則水谷不歸正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痰濕內(nèi)生,痰濁阻滯氣機,因而胸脘痞悶;頭為清陽之府,清陽實四肢,濕痰困阻,清陽不升,則頭悶頭重,四肢困重。正如《素問·痹論篇》云: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娤S河凇侗静萁?jīng)疏》中云:“飲啖過度,好食油面豬脂,濃厚膠困,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患,皆痰所為”。肝主疏泄,為將軍之官,主藏血,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與情志活動、脾胃的消化密切相關。兩脅為氣機升降的通道,氣滯痰濁阻礙絡道,血運不暢,留而成瘀。氣滯、痰濁、瘀血膠結(jié)不解,而出現(xiàn)脅下痞積的“脂肪肝”之癥。由此可見,“脂肪肝”屬于本虛標實。本虛是指臟腑虛損,功能失調(diào),標實是指氣滯,痰濁,瘀血,脈道不通。故以疏肝健脾,化瘀降濁為其治則。應用降脂疏肝湯治療療效滿意。方選柴胡辛苦微寒,疏肝解郁,調(diào)理脾胃氣機, 《本經(jīng)》謂: “主心腹胃腸結(jié)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F(xiàn)代藥理研究其能夠保護肝細胞,降低血清氨基轉(zhuǎn)移酶,并抑制纖維增生和促進纖維吸收;降低膽固醇、磷脂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其中以甘油三酯的降低尤為顯著[3]。白芍與柴胡相配和肝脾, 《本草求真》謂:“瀉土中之木”。白術(shù)、茯苓、半夏健脾燥濕化痰。海藻咸寒化痰軟堅散結(jié)。丹參、郁金活血化瘀,保肝降酶,促進肝細胞再生,有緩解肝纖維化作用。生山楂消食化積,活血化瘀,《本草綱目》謂:“化飲食,消積肉,瘕瘕,痰飲,痞滿吐酸,滯血脹痛”,具有顯著的降血脂作用。何首烏,草決明瀉肝養(yǎng)血,潤腸通便瀉濁與大腸,降低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澤瀉利水滲濕分利于膀胱,可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與膽固醇的吸收,影響內(nèi)源性膽固醇及抑制甘油三酯的肝內(nèi)合成從而抗脂肪肝。荷葉升清降濁。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具疏肝健脾,化瘀降濁之功。該組方原則,既符合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又切中脂肪肝發(fā)病機制。臨床應用收到良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
[1]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 [S].2006:2
[2]國家中醫(yī)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31.
[3]康永中藥藥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