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平,陳藝歡,肖鐵光*,朱景全
(1湖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長沙410007;2湖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長沙410128;3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100125)
油茶與油橄欖、油棕、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茶油是一種優(yōu)質的食用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以上,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由此可見,油茶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有著廣闊的前景[1,2]。茶枝鐮蛾是具有代表性的油茶蛀莖害蟲,研究其生物學特性,對實現(xiàn)油茶速生、豐產,提高油茶林的生產力有著重要意義。
湖南省瀏陽市油茶園采集的茶枝鐮蛾幼蟲及蛹。
1.2.1 氣象因子對茶枝鐮蛾發(fā)生的影響
跟蹤記錄長沙市2012年3月1日~6月5日期間的室內外溫度、陰雨天數、降水量。
同時將采集的幼蟲置入培養(yǎng)箱飼養(yǎng)觀察。培養(yǎng)箱為一個底面直徑15 cm的圓柱型干凈透明的塑料盒,蓋可打開。用針在塑料盒的四周和頂部扎若干小孔,以保證培養(yǎng)箱內空氣流通。再用濕紙巾擦拭培養(yǎng)箱四周,但不要留下明顯的水珠,以為其提供適宜的濕度。
在培養(yǎng)箱附近懸掛一支0~100℃溫度計,用夾子固定,盡量靠近實驗區(qū)域,測定茶枝鐮蛾室內培養(yǎng)的實時溫度。
每天早上、中午、下午各觀察1次,記錄培養(yǎng)箱的溫度,觀察并記錄各個培養(yǎng)箱茶枝鐮蛾的發(fā)育情況。
1.2.2 茶枝鐮蛾的部分生物學特性觀察
不定時觀察油茶樹上茶枝鐮蛾的發(fā)生情況,并拍照記錄。
茶枝鐮蛾1年發(fā)生1代,老熟幼蟲在茶樹受害枝干中越冬。湖南長沙越冬幼蟲于翌年4月下旬始化蛹,5月上、中旬進入化蛹盛期,5月下旬至7月成蟲羽化后交尾產卵,6月上中旬進入羽化高峰期,6月下旬幼蟲盛發(fā),8月上旬后茶樹開始見枯梢。成蟲白天隱蔽在茶叢中,喜在下午或夜間羽化,夜晚活動時有趨光性。交配后的成蟲把卵產在茶樹嫩梢上1~6葉節(jié)間,粒產,每處1粒。初孵幼蟲從葉腋處鉆入芽鞘,向下鉆蛀,5 d后梢部4~6片葉開始凋萎。1~2日齡幼蟲為害小枝,3日齡后從小枝進入側枝或主干處為害,常蛀到近地面處。枝干的陰面蛀有一列排泄孔3~5個,幼蟲棲息在最下一個孔的下方,常從孔中排出圓柱形糞便和木屑,長2~3 mm。幼蟲在蟲道內十分活潑。老熟幼蟲化蛹前先在距茶枝枝端1/3處咬一個近圓形、直徑3.5~5 mm的羽化孔,然后在孔下蟲道里吐絲做繭化蛹其內。被茶枝鐮蛾危害的油茶樹,樹勢漸衰,葉片出現(xiàn)萎蔫失綠,接著變黃,脫落[3]。
越冬蟲害發(fā)生時間與3月份的氣象因子關系密切。前期溫度高,則為害早。觀察表明:越冬幼蟲一般3月上旬開始活動、為害,3月下旬為害加重。在瀏陽,油茶被害率達50%,主要是茶樹茶枝鐮蛾蟲口密度高所至。
如果4月平均氣溫提高0.5%~0.7%,蟲害發(fā)生期提前;4月日照時數增加10% ~25%,而降水量減少50%時,蟲害發(fā)生較早;當4月平均氣溫提高8%~10%時,蟲害發(fā)生較早;降水量減少50%以上時,發(fā)生期大多在5月下旬;4月相對濕度減少5%以上時,發(fā)生較早。
茶枝鐮蛾的防治應實行綜合治理,每一項生產內容和扶育措施都應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生態(tài)體系,以利于油茶生長發(fā)育及有益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遏制病蟲害大發(fā)生。
加強茶園管理,科學施肥,增強樹勢,發(fā)現(xiàn)有蟲梢及時剪除。冬春季要細心檢查,發(fā)現(xiàn)蟲枝應齊地剪除,及時收集風折蟲枝,集中燒毀或深埋,從而壓低蟲口,減少為害。適時剪除蟲梢是防治該蟲最有效的措施。據調查,蟲梢3月底零星發(fā)生,4月中下旬數量猛增,8月上旬僅有少量新蟲梢出現(xiàn),中旬進入穩(wěn)定期。因此,8月中下旬是剪梢的合適時期,除蟲效果好,一次性剪梢,除蟲效果可達95%左右。
物理防治主要是用燈光誘殺。根據成蟲的趨光性,利用黑光燈進行誘殺。燈光誘殺是利用燈光中的光譜誘殺害蟲。燈光誘集對所有趨光性的昆蟲都有引誘的效果,誘殺的種類既有害蟲又有益蟲還有害蟲的天敵。由于各種燈光光譜的波長及其峰值不同,對不同的害蟲的誘集效果也不相同。此外,在田間進行燈光誘殺害蟲時,不同蛾對不同光源的趨光數量明顯不同,且常常有繞燈而不上燈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說明燈的光譜中既含有能引誘害蟲的波長,也含有對害蟲能產生干擾與驅避的波長,害蟲誘殺效果就受到一定影響。因此,生產中加強害蟲的趨光性誘殺是提高燈光誘殺茶枝鐮蛾的有效途徑。
用脫脂棉沾80%敵敵畏乳油40~50倍液,塞進蟲孔后用泥封住,可毒殺幼蟲。但是,從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角度考慮,對油茶樹枝施藥并不是最佳策略?,F(xiàn)行的化學防治必須注意合理用藥,科學用藥,將污染環(huán)境、殺傷害蟲天敵和有益生物等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副作用降到最低[4]。生產中需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加強調查研究,及時掌握蟲情;健全檢疫制度,嚴格檢疫工作;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
生物防治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huán)境,對作物無不良影響,一般不會產生抗性,在茶枝鐮蛾的防治上有廣闊的前景。在生物學防治中被廣泛采用的昆蟲不育技術,即應用輻射、化學不育、遺傳不育等,處理害蟲的蛹或成蟲,使其產生不育,也可以嘗試著運用于茶枝鐮蛾的防治。
茶枝鐮蛾是一種特殊的害蟲,油茶莖稈作為其長久生存的唯一場所,其在枝干內咀食、獲取營養(yǎng)、成長,即安全又有很好的隱蔽性,受外界不良環(huán)境影響較小,可以利用的捕食性天敵少,但寄生性天敵不少。寄生性天敵是保護植物免受敵害的生力軍。據實地調查,茶枝鐮蛾有4種寄生蜂,分別是長距繭蜂Macrocentrus sp,茶蛀梗蟲繭蜂Bracon sp,三室短柄泥蜂Psen pulcherimus,大螟鈍唇姬蜂 Eriborus terebrans,這4種寄生蜂在自然界也有很高的寄生率。通過給天敵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合理防治蟲害。
[1] 熊譜成.剪梢防治茶蛀梗蟲效果好[J].農家之友,2004,(4):32.
[2] 過婉珍.茶枝鐮蛾的重發(fā)生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杭州農業(yè)科技,2008,(10):9 -10.
[3] 肖鐵光,宋慧英,陳常銘.茶蛀梗蟲幼蟲寄生性昆蟲調查[J].湖南農學院學報,1992,(12):50.
[4] 姚曉華.經濟林產業(yè)現(xiàn)代化的思考[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