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粵?。ㄇ┦菑V東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不但深受廣東人喜愛,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華人的喜愛,是中國最先走向世界的劇種。因此,將粵劇翻譯成英語有利于粵劇和中國文化在海外進一步傳播。但目前已翻譯成英語版本的粵劇數(shù)目稀少,而且翻譯得并不十分到位,其原因是粵劇翻譯存在幾個難點。本文以著名粵劇《帝女花之香夭》試論述粵劇的翻譯。
關鍵詞:粵劇 帝女花 英語 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a)-0244-02
粵劇雖沒有擠身中國五大戲劇,但作為廣東省地方代表戲曲之一的粵劇得到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泟∮兄凭玫臍v史,其流源可以追溯到元朝以前,正式文字記載則始于明朝年間,就連在美洲大陸的演出文字及圖像記載也可追溯至少一百三十年前?;泟∫云渚实墓适聝热荨?yōu)美的樂曲、宛轉的唱腔和華麗的戲服等吸引了大批觀眾。留外華僑大多是廣東人的后裔,許多華僑是粵劇的愛好者和傳播者。
1 關于“粵劇”一詞的翻譯
戲曲根據(jù)其起源地及唱腔的不同進行分類,一般冠以地方的簡稱,如京劇形成于北京,湘劇是湖南省(湘)的地方戲曲劇種,而粵劇則是流行于廣東省、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qū)[1]?;洠菑V東省的簡稱,因此有人將粵劇譯作GuangDong Opera。但廣東除了粵劇以外,還有漢劇、潮劇、正字戲,故這種翻譯不太準確。對于“粵劇”一詞的翻譯,筆者認為YUE Opera較為妥當。由于戲曲一般以起源地或普及地的簡稱命名,而一個地方不一定只有一個戲種,因此,在對戲種翻譯上應采用直譯的方法,使其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但這種譯法對于中文中發(fā)音相同的字要加以區(qū)分,如粵劇和越劇在中文中讀音相同。
2 粵劇翻譯的現(xiàn)狀
目前,能將粵劇翻譯成英文而保留戲劇神韻的翻譯家很少,香港英語粵劇創(chuàng)始人黃展華、新加坡八和會館主席胡桂馨及其先生黃仕英就是鮮有的三名。由于人才的缺乏,被翻譯成英語的粵劇屈指可數(shù),這對粵劇在海外的傳播造成了困難。為了吸引新加坡的年輕人關注粵劇,胡桂馨嘗試將粵劇翻譯成英語劇本。她先后將《胡不歸》、《天仙配》、《洛神》、《白蛇傳》和《秦香蓮》等劇翻譯成英語劇本[2],后來又與黃仕英創(chuàng)作英語粵劇劇本《清宮遺恨》并搬上舞臺,但該劇對白太多,沒有了粵劇念白的韻味。
著名粵劇《帝女花》由唐滌生先生根據(jù)清代黃憲清的帝女花傳奇改編而成,其故事概要是明朝長平公主與駙馬周世顯訂情的第二天,李自成攻入京城,公主與駙馬在兵荒馬亂中失散,一年后歷經千辛萬苦才重逢。長平公主得到清帝應允厚葬崇禎并釋放太子,與駙馬服毒殉國,留下無限哀凄。《帝女花》共有八段,其中最有名的是最后一段《香夭》。2012年5月19日,香港無線電視翡翠臺演播的大型綜藝節(jié)目《萬眾同心公益金》中,香港粵劇演員謝雪心與陳祖澤演唱了英文版的《帝女花之香夭》,該劇簡單地意譯了原劇,基本能夠將故事表達出來,但在翻譯的準確度上還有所欠缺。
3 粵劇翻譯的難點
造成粵劇翻譯數(shù)量偏少的最大一個因素就是粵劇在翻譯的過程中存在許多難點,這與其他古代戲劇的翻譯難處一致。以下論述均以《帝女花之香夭》及《萬眾同心公益金》中的英文版《帝女花》為例,簡稱《帝》及英《帝》。
(1)用詞優(yōu)雅華美,有深度,難以找到合適的詞語將原詞描述的意境準確地重新描繪出來,這也是中外互譯的傳統(tǒng)難點之一。戲曲其中一個吸引人之處在于其曲詞描繪的優(yōu)美意境,如《帝》的開頭“倚殿陰森奇樹嘆,明珠萬顆映花黃,如此斷腸花燭夜,不須侍女伴身旁”描繪了《香夭》故事開場的情景:在金堆玉砌的宮殿旁倚著兩棵形態(tài)奇異的雙生樹,在夜里顯得格外凄涼陰森。天上繁星璀璨,使得庭院里的花簇也黯然失色。今晚本應是喜慶的新婚之夜,你我心里卻因國仇家恨而如此的痛欲斷腸,今夜不須侍女伺候了,讓我們好好地獨處吧。中國文學作品中很流行用“斷腸”來形容傷心、心痛的程度,而英《帝》中僅用了heart-breaking一詞,單純的“傷心”,不能突出心痛到腸子都要斷了的程度。在英語中表達傷心難過的詞有sorrowful,mournful, grieved,但筆者認為不一定要用形容詞,用動詞bleed更能表達出內心傷痛淌血的悲痛心情,如in this wedding night our heart is bleeding。另一方面,中文很多詞語言簡意賅,往往幾個字就能勾勒出很深的意境,這是英語單詞很難做到的,特別是受樂曲
(2)涉及古代文學,有些詞語在現(xiàn)代英語中無法找到對應。
粵劇的內容多改自歷史故事,里面的用詞許多都具有中國古代文化色彩,如“將柳蔭當做芙蓉帳”中的芙蓉帳,指用芙蓉花染的絲織品制成的帳子,泛指華麗的帳子,出自白居易《長恨歌》:“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后被許多詩詞作品引用,既不是現(xiàn)今的紗制蚊帳,也不是英《帝》中譯作canopy的有支架的帳篷。又如“百花冠替代殮裝”中的百花冠,指鳳冠,中國古代貴族婦女所戴的禮冠,因以鳳凰點綴而得名,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于婚禮。因此,英《帝》中將百花冠譯作floral crown沒有體現(xiàn)出鳳冠或百花冠作為中國特有的女子婚禮飾物這一特點,譯者認為譯作wedding crown比floral crown更能體現(xiàn)百花冠的用處,但也不能將百花冠的特點完整體現(xiàn),若譯作phoenix crown雖能讓人感知這是“鳳冠”,卻也不知何為“鳳冠”。戲曲翻譯與靜態(tài)藝術形式如書籍的翻譯不同,靜態(tài)的翻譯對找不到準確對應的詞語時可以采用直譯的方法,然后利用隨后的詳細注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由于沒有時間限制,對讀者閱讀欣賞沒有太大影響。但戲曲是一種動態(tài)的藝術文體,觀眾沒有時間看完注釋再回過頭來接著欣賞,這就使得在翻譯戲劇時用詞要更謹慎,選詞范圍進一步受限制。
(3)詞中的借喻手法,不仔細研究中國文化很難完全正確理解并翻譯。
翻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簡單的直譯,一定要理解原文的真正意思,否則譯文就會完全變味、意思不通甚至顯得很滑稽。如《帝》中“鴛鴦侶,相偎傍”,鴛鴦在中國文化當中一直被用來指代恩愛的夫妻或情侶,英《帝》中翻譯成“birds of love”明顯不妥,可以譯作”loved couple,nestle up”;又如“地府陰司里再覓那平陽門巷”中的平陽門巷本是借喻尋常百姓家,用以表達長平公主身不由己的感慨和來生不愿再生在帝王之家的愿望。譯文“we shall consummate our marriage in the other world”中可稍稍改為“l(fā)et’s be normal couple in the other world”。
又如《帝》開頭的“明珠萬顆映花黃”,明珠到底是指代天上的繁星,還是指公主的服飾上用來裝飾的珍珠也有待考究。古時候公主、妃嬪、富貴人家的女子服飾多以珍珠裝飾以顯地位,美化服裝。依筆者所見,萬顆明珠是用來表現(xiàn)長平公主的雍容華貴,閉月羞花之美貌。因此,若像英《帝》中單純地直譯作myriad pearl,聽眾無法弄清這眾多的珍珠是從何而來,用途是什么。因此可以意譯作Gorgeous outlook outweigh the flowers。
(4)難以配合唱腔,受歌曲節(jié)奏影響,選詞更受限制。
將粵劇英譯是為了讓更多的外國人體驗到粵劇表演的藝術美,更好地傳播粵劇文化。因此,英譯后的粵劇在唱的過程中也應該順口流暢。要使英語臺詞發(fā)音與粵劇曲韻相配合,既要保持原來曲詞的原汁原味,又要適應英文發(fā)音,確實不容易。如:“我半帶驚惶”一句,長達7秒種,其意思僅僅是I’m afraid。中文與英文在詞語構造上有很大區(qū)別,中文的詞語一般由兩個字組成,而英文一個詞就可以替代中文詞語,而且中文中許多詞語的構成為并列式,即由兩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組成,如“驚惶”、“歡喜”、“寒冷”等。在中文戲曲中,將詞語斷開并拉長發(fā)音很常見,但如果將一個英文單詞,特別是雙音節(jié)或以下的詞,如afraid,拉長發(fā)音,聽起來就會很別扭。因為,在考慮這個因素的基礎上,選詞難度進一步加大。
參考文獻
[1] 戲曲的分類.技術總結,道客巴巴[EB/OL].http://www.doc88.com/p-217839749112.html.
[2] 潘福麟.粵劇的外文翻譯及其它[J].南國紅豆,2000(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