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語是語言的結(jié)晶,它蘊含了一個國家和民族豐富深沉的文化底蘊。翻譯習語時既要保持語言的本來面貌,又要根據(jù)其文化背景進行藝術加工,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從英語習語的來源入手,分析英語習語的特征,探討其主要翻譯策略及應注意的問題。從而幫助我國英語學習者了解英美文化及其背景,從而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關鍵詞:英語習語 翻譯 策略 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c)-0245-02
習語,指的是人們通過長時間使用某種語言,提煉出來的固定短語或句子,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它匯聚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國情、民情、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凝聚了無數(shù)語言使用者的經(jīng)驗智慧,它蘊含著無數(shù)語言之外的信息和哲理。隨著翻譯的發(fā)展,人們不再把翻譯僅僅當作是一種語言符號的轉(zhuǎn)換,而是當作一種跨文化交際。習語翻譯的準確程度對譯文的質(zhì)量有著顯著的影響。正是基于此,本文探討英語習語翻譯的策略和技巧,對于促進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英語習語的來源
英語習語的來源主要有《圣經(jīng)》、民間創(chuàng)作、希臘神話、以及文學作品四種。
(1)《圣經(jīng)》。
《圣經(jīng)》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很多外國的小說、詩歌以及戲劇都是以《圣經(jīng)》中的某個故事為題材來展開創(chuàng)作的?!妒ソ?jīng)》不僅是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對作品中的語言也有著深入地影響。譬如,英語習語“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源自《圣經(jīng)出埃及紀》;而“Neither do men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else the bottles break, and the wine runneth out and bottles perish”(同樣沒有人想把新酒裝進舊皮袋里。如若這番,皮帶定會裂開,酒定會溢出,就連皮袋也難免壞掉。)隨著時間的前進,英語也在不斷發(fā)展,來自《圣經(jīng)》中的許多習語,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其字面意義也出現(xiàn)了一定的引申,譬如“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翻譯成“不要把珍珠丟在豬的面前,恐怕它會踐踏珍珠,轉(zhuǎn)過來咬你們”)源自《新約馬太福音》,不過已被引申為“明珠暗投”。
(2)民間創(chuàng)作。
很多國家語言的習語是來自民間創(chuàng)作。他們有的來自海上水手、有的來自森林獵人、有的來自田間農(nóng)民。他們在工作勞動的過程中,常常會用到一些精簡短小的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圖。因此,他們就會無意識地、從他們身邊的事物中找出一些傳神的詞句,作為他們的術語。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們無意識地“創(chuàng)作”出的這些詞句,可以應用到更廣闊的領域,所以,在相似的情景中,不斷的進行引用,隨著時間的沉淀,這些詞句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習語,并成為現(xiàn)代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As like as two peas (翻譯成“一模一樣”)、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譯為“機不可失”),As cool as a cucumber (譯為“泰然自若”)這些習語均來自民間創(chuàng)作;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翻譯成“趁熱打鐵”)、To go through the mill (翻譯成“經(jīng)受磨煉”)等源自英國工人們的創(chuàng)作;You canno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 翻譯成“兩者不可兼得”)、To be half-baked(翻譯成“半生不熟,一知半解”)、To cry over spilt milk(翻譯成“覆水難收”)、in hot water(翻譯成“處于困境”),in apple-pie order(翻譯成“整整齊齊”),都是源自家庭。
(3)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均來自歐洲最早的民間創(chuàng)作,約是產(chǎn)生于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8世紀。它經(jīng)過古希臘長達百年的傳承,歷經(jīng)多人的藝術加工,最終保存在以后的文學、歷史、哲學著作中。例如,“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譯為“殺雞取卵”)是來自希臘寓言。據(jù)說當時一鄉(xiāng)下人養(yǎng)了一只鵝,每天產(chǎn)一個金蛋,但他嫌嫌錢太慢。為了一次性得到全部的金蛋,就把鵝給殺了。結(jié)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后來該習語就用來代指那種貪婪、短視的行為?!皌o act the part of a Trojan Horse”(翻譯成“里應外合”)同樣源自古希臘傳說。當時古希臘人攻打特洛伊,久攻不下,在城外留下大木馬,內(nèi)藏伏兵后佯裝撤圍而去。之后,該木馬被當作戰(zhàn)利品拉入特洛伊城內(nèi),是夜,希臘人與木馬內(nèi)的伏兵里應外合,一舉攻陷了特洛伊城。如今,“Trojan Horse”常被用來指代使敵方或?qū)κ稚袭?,并誤以為對自己有益的破壞,也被用來命名電腦病毒。
(4)文學作品。
在英語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文學作品豐富了英語習語的內(nèi)涵,也成為了英語習語的重要來源,許多膾炙人口的英語習語均出于此?!皌o paint the lily” (翻譯成“多此一舉”)來源于莎士比亞戲劇《約翰王》;“To hoist with one’s own Petard”(譯為“咎由自取”)出自于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to stick in sb’s throat”(譯為“難以啟齒”)出自于莎士比亞的《麥克佩斯》;“to drop mill stones”(譯為“鐵石心腸”)出自莎士比亞的《理查二世》;“Shangri—La”(譯為“世外桃源”)則出自于英國作家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 “an ass in a Lion’s skin”(翻譯成“色厲內(nèi)荏”)來源于《伊索寓言》。
2 英語習語的特征
英語習語,已經(jīng)成為英語詞匯中一個最活躍、并且富有趣味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口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語言部分,其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語義的固定性、語義的民族性、以及結(jié)構的整體性。
(1)固定性。
英語習語結(jié)構的固定性是指英語習語的每個單詞和詞組的搭配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約定俗成的,不可改變,它不因語法或個人的喜好而發(fā)生變化,這要求英語語言學習者不僅要掌握豐富的詞匯理論知識,還要擁有深厚的歐美文學底蘊,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學習。譬如,不能將”by twos and threes(譯為“三三兩兩”)”寫成“by threes and twos”;不能將“make haste” (翻譯成“趕快”)寫成“make him haste”;不能將“neither flesh nor fish (翻譯成“非肉非魚”)”寫成neither fish nor flesh,或改成neither donkey nor horse;不能將“rain cats and dogs (翻譯成“傾盆大雨”)”寫成 “rains dogs and cats” 或”rain a cat and a dog”。綜上所述,習語一旦形成,其任何一個組成部分均已固定,不能隨意更改,否則將會出現(xiàn)詞不達意或與原義相去甚遠的情況,甚至鬧出啼笑皆非的笑話。
(2)民族性。
英語習語大多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與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有著直接的關系。一般而言,習語的民族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聯(lián)想意義相似,表現(xiàn)出民族的共性,譬如hang by a hair(翻譯成“千均一發(fā)”)、add fuel to the flames(翻譯成“火上加油”)、thin as a stick(翻譯成“骨瘦如柴”)等等;二是比喻物體相異,表現(xiàn)出民族的特性,譬如漢語中就用“雨后春筍”來形容某事物迅速地產(chǎn)生。眾所周知,英國不產(chǎn)竹子,因此常用“to boom like mush-rooms”來表達同樣的含義。類似的還有birds of a feather(譯為“一丘之貉”),have a face like a fiddle (翻譯成“愁眉苦臉”)。
(3)整體性。
英語習語的整體性,指的是英語習語作為一個完整的語義單位。盡管英語習語的形式各種各樣,有詞、詞組、短語、句子,但是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是緊密聯(lián)系,彼此不可分割,也不能被孤立地分開、截取使用。譬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翻譯成“一石兩鳥”);face the music(翻譯成“臨危不懼”);beat generation (翻譯成“迷惘的一代”)turn over a new leaf (翻譯成“改過自新”); be/feel under the weather (翻譯成“感覺不舒服/生病”)。所以人們在認識使用英語習語的過程中,要注意其整體性,避免產(chǎn)生斷章取義的錯誤。
3 英語習語的翻譯策略
我們在翻譯英語習語的時候,通常需要考慮到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還要考慮由此引起的詞匯空缺,避免出現(xiàn)異意。通常,翻譯英語習語可以采用直譯法、加注法、意譯法、以及套用譯法。
(1)直譯法。
直譯法,指的是在不違背原文語言規(guī)范、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保留原習語的民族色彩,語言風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這種譯法不僅可以保留原文的風格、比喻形象,還考慮了原文的語言習慣、文化特色,使譯文更加接近原文。此外,采用這種方法翻譯的譯文不但有利于讀者體會原文的字面意思,還有利于讀者了解文字里面的異國文化傳統(tǒng),進而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學習。一般而言,如果兩方用同一種動物來表達相近的形象時,便可以采用直譯法。譬如,雙方都用“豬”來表明肥胖,而用“羊”來表示溫順。直譯法就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又如 as fat as pig 可譯為“跟豬一樣肥”,as gentle as a lamb可譯為“跟羊一樣溫順”。綜上所述,直譯法能準確有效地表達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能讓讀者輕易地理解這些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隱喻的譯文,并且直譯法可以保持原文的形象性和表達力。但是,直譯法也有缺陷,若是使用錯誤,也會導致誤解。
(2)加注法。
加注法,通常是指在譯文中添加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識,以便與讀者更好地理解習語,這種方法既保留了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文化底蘊,又保證了原文的涵義或內(nèi)容的完整。漢語中就有一些具有鮮明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習語,在不違背英語語言規(guī)范、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直譯加注法以保留漢語的文化信息或民族色彩,從而向讀者展示充滿異域風情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
(3)意譯法。
意譯法,指的是譯者離開習語中原有的形象和文化底蘊,而采用漢語中為大家熟知的形象比喻。譬如,She was 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這句若是按照其字面意思翻譯,應該翻譯為“她出生的時候嘴里含著銀湯匙”,這樣就會讓讀者產(chǎn)生疑惑,不懂譯者想表達的意思。事實上,英語中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her mouth表示出生貴族、來自上流家庭。因此,如果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應該將這句話翻譯成“她出生于富貴之家”。
(4)套用譯法。
套用譯法,指的是借用漢語成語來表達原文的意思。由于文化背景的區(qū)別,英語原文的形象通常不符合中國習俗,如果采用直譯法譯出來難免會出現(xiàn)較大偏差,也有可能由于原文的形象不同,影響到原文意思的準確表達。在這種情況下,最好采用套用譯法。譬如,“牛”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代表一種強壯而普遍使用的動物,它也是農(nóng)民田間工作的好幫手。但在英國,扮演著相同角色的卻是“馬”。還有一個典型即是“獅子”,因為在英國,“獅子”被認為是動物之王,象征著權力、高貴和尊嚴。但是在中國,動物之王則是老虎。雖然如此,套譯法的使用非常受限制,只是當我們對兩國的習語均非常了解的情況下才能靈活的運用。例如: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像流水一樣的花錢;譯為“揮金如土”);Like begets like(譯為“龍生龍,鳳生鳳”);to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著天晴曬干草;譯為“勿失良機”)。這些習語在內(nèi)容或形式上都比較符合,即是對某一具體問題的認識方式和具體的表達形式有不謀而合的一致性,也就是說兩者不但有相同的深層含義,還有大體相似的形象比喻。類似的還有: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Every pottery praises his own pot(譯為“老王賣瓜,自賣自夸”);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翻譯成“初生牛犢不怕虎”);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翻譯成“掩耳盜鈴”)fish in troubled waters(譯為“渾水摸魚”);add fuel to the fire(翻譯成“火上澆油”)等等。
4 英語習語翻譯的注意問題
(1)能直譯的盡量直譯。
在英語習語的翻譯過程中,如若能直譯的,應該直譯,以保持原文新鮮生動,但也要符合漢語習慣,否則的話應該考慮意譯。譬如,下面兩句習語就應該采用直譯的方法,“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譯為“滾石不生苔”)、“To shed Crocodile tears”(譯為“鱷魚掉眼淚”) Paper tiger(翻譯成“紙老虎”)。而下面的兩句習語就適合采用意譯或套譯的方法,“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翻譯成“多得不如現(xiàn)得”)、“Don’t count your chickens(譯為”不要過早高興)、“To put all cards on the table/to lay one s cards on the table/show one s cards”( 譯為“打開天窗說亮話”)、“It s never to late to learn”( 譯為“活到老、學到老” 、“To sit in thorns/to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譯為“如坐針氈”)。
(2)注意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通常,習語體現(xiàn)著不同語言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在進行英語或漢語習語的翻譯時,應特別注意不要隨意丟棄原文的民族色彩,也不能以民族色彩較濃的譯文來改變原文的語言背景,以免把漢語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強加到原文中去,導致與原作矛盾。譬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與漢語習語中的“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有著相同的含義,但在英譯漢時,我們決不能直接套用,原因是諸葛亮是我國的一個歷史人物,與原作上下文會形成矛盾。如若把它翻譯成“一人不及兩人智”就比較恰當了。既將意思表達清楚了,又避免因民族色彩引起的矛盾。還有一點就是,如果牽涉到文化層面的影響問題,我們應在保持原著成語形式的情況下進行翻譯。譬如,”Talk of devil he is sure to appear” 在特定情況下只能譯作”說人人到說鬼鬼到”,而不能用漢語習語“說曹操曹操到”套譯。因為,曹操是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文化詞而英語中沒有“曹操”這個概念,所以不能強加到英語中。
5 結(jié)論
習語,是各個民族文化的產(chǎn)物,它蘊含了各個民族豐富的文化知識,也折射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因此,我們要積累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基礎,在閱讀中積累知識,在翻譯實踐中不斷摸索,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境,讓“溝通”更加順暢。
參考文獻
[1]郭洋洋.英語習語的特點和應用研究[J].科技向?qū)В?011(36):110.
[2]況新華,彭志紅.英語習語理解及翻譯[J].外語論壇,2011(1):221.
[3]李妍.談英語習語及其翻譯技巧[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3):158.
[4]喬瀅.談英語習語翻譯[J].科技信息,2007(35):694-695.
[5]隋潮.淺析英語習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28(6):142-143.
[6]佟岳雯.淺談英語習語的翻譯方法[J].中國電力教育,2009(1):223-224.
[7]楊善江.英語習語漢譯方法及應注意的問題[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10(1):104-106.
[8]趙昌彥.淺談英語習語翻譯的方法[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28(4):126-127.
[9]趙天毓.淺談英語習語的翻譯方法[J].中國電力教育,2010(27):211-212.
[10]卓雷.英語習語的翻譯[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30(1):147-148.
①作者簡介:李婷,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碩士學生。研究方向:翻譯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