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溺水死亡一直占據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原因之首,如果在中小學的體育課程中能夠增加水上安全教育,對學生進行簡單實用的自救、救助技能的教學,就可以避免一些悲劇的發(fā)生。在日常教學中,教會學生游泳只是一方面,還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并加入自救和救助內容,以降低學生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由此在高校體育專業(yè)游泳教學內容上的設置與研究就有了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水上自救救助;高校;體育專業(yè);中小學
一、研究目的
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既有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功底,又有較強的示范技能,能很好地適應中學體育教育新課程體系改革的教授體育和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這些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為廣大的中、小學生和社會群體服務的。作為基礎教育的體育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技能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傳播者,對于知識和技能的積累要求較高。
自救技能是指在突然發(fā)生的威脅到生命的意外情況下,采用正確的方法避免人身傷害的技能。水上自救技能就是指在水上活動或者突然落水時,在威脅到生命的意外情況下采用正確的水上自救方法避免人身傷害的技能。例如:在意外落水的情況下,可采用墜水自救法。初學游泳者不慎墜(誤)入深水處(水沒過頭頂)時,千萬不可驚慌失措,要先屏住呼吸,迅速屈膝、下蹲,上體稍前傾,然后兩腳用力平蹬水(池)底,即可躥出水面。頭出水后,立即睜眼呼救,同時深吸一口氣。倘若再次下沉,可重復上述動作,以便得到救援。墜水者如知道方向且能辨別深淺,可向淺處游動或跳移,進行自救。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為溫州大學、臺州學院、寧波大學、麗水學院等高校,溫州市中小學體育教師,社會游泳培訓機構、游泳教練員等。
研究方法主要為文獻資料法、訪談法、調查法。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長期以來各高校體育專業(yè)游泳課設置內容均以學習某種或幾種泳姿為主。主要體現為:
1.教學內容過于固定化、程式化,以蛙泳為主要教學內容。
2.教學內容與學校、社會有所偏離,缺乏針對性。(自救、救助的基本方法、技能)
3.教學內容不注重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除四種泳姿以外的實用性游泳方法,如潛泳、踩水等)
4.幾所高校的游泳課程均設置了一定比例的救生教學內容,但所有學校都沒有設置關于自救及救助的教學內容。
5.溫州大學和寧波大學均為特定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培訓基地,每年培訓并考核的游泳社會指導員和水上救生員多達百人。通過考核取得從業(yè)資格的學生利用暑假在各游泳培訓機構兼職做教練員或救生員,但培訓內容并不包括針對中、小學生進行水上自救救助的教學。
6.參與調查的162名中、小學體育教師均畢業(yè)于普通高?;蝮w育學院的體育專業(yè),學習過游泳。其中,有16名教師參加過救生員培訓并取得了救生員證書,占調查總數的9.87%;有19名教師學習過水中自救及救助技能,占調查總數的11.72%。由此可以看出,教師的游泳普及率還是很高的,但是獲得救生員資格及掌握水上自救技能的教師所占的比例就很低了,這說明具有這方面知識的教師嚴重缺乏。
7.針對游泳培訓班78名教練員的調查數據顯示,62.8%的教練員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說明他們經驗豐富,有一定的教學能力,各培訓班在教練員的選擇上也會優(yōu)先考慮老教練。但是85.9%的教練員是兼職的,也就是說只在暑假期間做教練,在上崗前基本沒有進行什么培訓和技術交流,他們的教學方法一直是多年來沿襲下來的,沒有及時更新。雖然很多教練員熱愛此項工作,但在教學內容上沒有擴展。
大部分教練員都認為有義務教授學生水上自救技能,但是沒有一個教練員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過水上自救的內容,也沒有意識到要增加。在與部分教練員進行交流時了解到,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不出事故是大家的主要目標。雖然對學生學習自救技能的必要性教練員都很認同,但領導不安排其他的教學內容,教練員也不會意識到要去增加。教練員是直接教授學生游泳技術的,在教學思想上不應過于保守,要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突出游泳的實用性。
8.中、小學生學習游泳的途徑主要是在學校學習和在培訓班學習。而根據調查,中、小學和社會游泳培訓機構在游泳教學中均未設自救與救助的教學內容,因此,中、小學生缺乏學習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徑。
四、結論與建議
溺水死亡一直占據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原因之首。據2004年教育部、公安部、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等單位對北京、天津、上海等10個省市的調查顯示:我國平均每天有超過15人死于溺水,全年達5 700多人。溺死人群中超過一半為15歲以下的兒童。我國城市44%的兒童傷害死亡是由溺水造成的,農村的比例為58%。有關專家認為,通過教育和預防,80%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對于溺水事故要做到“以防為主”,必須從發(fā)生事故的源頭抓起,加強水上安全及水上自救技能的宣傳,從小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水上安全意識,從而盡可能地避免溺水事故的發(fā)生。因此,培養(yǎng)具有水上自救救助技能的體育教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
1.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缺乏學習水上自救技能的途徑,無論是中、小學還是社會游泳培訓機構都缺乏相應的師資。因此,培養(yǎng)高校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掌握這方面的教學技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技能,增加就業(yè)幾率,更重要的是能在中、小學生中推廣、普及自救及救助技能,從而盡可能地避免和降低兒童溺水事故的發(fā)生。
2.通過分析,高?,F有的游泳課教學方式無法將游泳的實用性滲入到教學中,學生在今后的教學就業(yè)中無法顯現出自身的專業(yè)特長優(yōu)勢,因而教學內容要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增設教學內容,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這就對體育專業(yè)游泳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加水上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以理論為主,加強對自然水域及周邊環(huán)境的了解,如海浪、潮汐、暗流等;介紹生活常識,如水庫、河流的水很涼,進去游泳容易腿抽筋、心臟受刺激,表面很平靜的水底可能有險情等。而求生和救生技能則以實踐為主,主要教學生對于突發(fā)事故的處理方法,包括自己溺水怎么求救,別人溺水怎么施救,心臟復蘇術怎么做,人工呼吸怎么施展等,讓即使不會游泳的學生也可以掌握自救和救助的本領。
(2)增加自救、救助技能教學內容提綱。學會和掌握了以上教學內容,能夠使游泳課程的教學更好地符合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能使體育專業(yè)的學生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突出其教學能力,從而擴大受益人群,并為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自身發(fā)展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昕.溫州市中小學生水上自救技能培養(yǎng)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期刊網.
[2]李萍.日本人怎樣教孩子自救.山東消防,1997(9).
[3]水中自救與救生.家庭科技,2005(7).
[4]方千華,梅雪雄.國外水上救生的發(fā)展與啟示.體育科學研究,2005(3).
[5]魏四成.游泳救生工作淺析[J].湖北體育科技,1997.
[6]張宏梅.救生全民需要重視[J].游泳,1999.
[7]李紅兵.淺談國際國內救生活動現狀與我國救生事業(yè)發(fā)展的對策,2000(3).
[8]呂鵬.水上救生.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1(3).
(作者單位 溫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