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英語課堂活動中,從快樂學習、探求真知、活學新知、力求創(chuàng)新四個方面講述了英語課堂應該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英語課堂動起來。
關鍵詞: 英語課堂 教學模式 英語活動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目標,感受成功。有效的英語學習活動不能只局限于傳統(tǒng)的接受型學習方式,而是要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讓英語課堂“動”起來。
一、動中求樂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這無疑加強了情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要緊抓孩子們的好奇心,更多地開展教學游戲、競賽、表演、調查等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樂學,樂學中活動。
例如《牛津小學英語4B》Unit 6中“Is this buse for...?Yes,it is./No,it isn’t.”這一交際句型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搭車活動:首先由教師扮演公交車司機,全班同學一起唱英語歌“The wheels on the bus”,教師兩手放于胸前,不斷相互交疊環(huán)繞,作開車狀,圍繞教室慢跑,汽車停下,歌聲也停下,教師扮演的司機說:“Hello.This is No.5 bus.”學生扮演的乘客用:“Is this bus for the theatre/zoo...?”來詢問,當司機回答:“Yes,it is.”時,該乘客就上車,車子開動,歌聲再起,汽車開往下一站,搭載更多的乘客。當學生已經(jīng)熟悉這個游戲后,可由學生選擇車型,如火車、的士等,重新扮演司機和乘客,這時整個英語課堂就“動”起來了。
二、動中求真
在英語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自主參與英語實踐活動,掌握英語知識,因此學生實踐活動不僅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而且可進一步驗證知識的產(chǎn)生與獲取過程,使學生研究性地學,創(chuàng)造性地學。
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3A》Unit 2中,在學生了解了六種基本顏色:red,yellow,blue,brown,white,black后,然后我出示了一道思考題:red+yellow=?yellow+blue=?blue+red=?教師滿臉困惑地對學生說:“Who can help me?You can have a try with your colour pens.Please do it yourself.”學生立刻帶著好奇心,興趣盎然地拿起了手中的水彩筆或顏料開始了動手嘗試,在涂涂畫畫中學生很快得出了真知:red+yellow=orange,yellow+blue=green,blue+red=purple.但也有同學在體驗求真的過程中提出他們的嘗試結果略有不同,有深淺的差異,通過對比觀察,教師隨機教了兩個新單詞:dark and light(深和淺)。學生豁然開朗,原來調試比例不同,還會取得“Maybe dark,maybe light.”的不同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疑發(fā)端,通過涂一涂、畫一畫、看一看、比一比,學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三、動中求活
學生學英語最終是為了用英語,而現(xiàn)在許多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因為他們不知道在什么場合用什么英語,“活學活用”是現(xiàn)在英語教學的迫切要求,因此,英語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肥沃的土壤,激活思維的火花。
例如南京的特級教師沈峰在教“Would you please tell me...?Sure.It’s...Pardon?It’s...”這一小段對話時,就巧妙地走出文本,和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她把書中的原句“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is telephone number?”巧妙地轉化為“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telephone number?”當學生的回答老師沒聽清時,自然地引出“Pardon?”要求重復,并設計了這樣一項調查實踐活動,對話和表格如下。
A: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B:Sure.It’s...
?。ˋ:Pardon?)/(B:It’s...)
這節(jié)課的教學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教師巧妙地處理了教材和學生生活的關系,把教學內(nèi)容滲透于學生的生活,在調查實踐活動中,讓英語知識和他們的生活體驗產(chǎn)生共鳴,從而打開思維的大門,使學生主體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構建中來。
四、動中求創(chuàng)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一項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英語教學更多地借助于豐富的感性材料激活學生的抽象思維,放手讓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
例如《牛津小學英語4B》Unit 3中教學反意疑問句。我從一般疑問句的復習入手教學反意疑問句:“It’s warm today,isn’t it?”引導回答:“Yes./No.”通過出示了四幅關于天氣的動畫和用反意疑問句進行猜測的游戲進行操練,并出示了節(jié)奏感很強的chant讓學生模仿跟讀,但只局限于談論天氣的內(nèi)容:“It’s cold,isn’t it?No,no,it isn’t./It’s warm,isn’t it?Yes,yes,it’s warm./It’s rainy,isn’t it?No,no,it isn’t./It’s sunny,isn’t it?Yes,yes,it’s sunny.”
這些扎實而有趣的練習和有效的鋪墊,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叩開了創(chuàng)新之門。然后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編兒歌。孩子們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編出了許許多多的精彩兒歌,如:
?。?)It’s short,isn’t it?No,it isn’t./It’s long,isn’t it?Yes,it’s long.
(2)This is a bag,isn’t it?Yes,it’s a bag./That’s a pen,isn’t it?No,it isn’t.
?。?)She’s Di Meng,isn’t she?/Yes,she is Di Meng.
?。?)He’s Zhu Jun,isn’t he?/No,he is Wang Ming.
這些兒歌是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的結晶,從談論天氣出發(fā),到談論物體和物體的顏色、大小、長短,再到談論人物和人物的高矮、肥瘦,不僅在形容詞的轉換上敢于大膽創(chuàng)新,而且將代詞it另辟蹊徑,用人稱代詞he/she來代替,雖然說所編兒歌還非常簡單,但這些都折射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
英語需要活動,學生更需要活動。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讓全體學生在實踐操作、游戲競賽中思考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在表演合作、交流爭辯中挖掘潛能,啟迪智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實踐活動在英語教學中的巨大潛能,真正讓英語課堂“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