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1年第8期,本刊重磅推出了一組有關(guān)猶太文化的專題文章,深度剖析了猶太民族的特點和成功的根源。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民族為主體的國家,為何在一片荒涼的不毛之地,沒有任何能源、資源的優(yōu)勢,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由此,本刊專訪了以色列駐華大使管文化學術(shù)及省際事務(wù)處主任潘立文。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猶太民族身處逆境,但是一直都緊緊地站在一起,沒有被打散。為什么猶太民族十分具有民族凝聚力?
潘立文:自古以來,猶太民族就有很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即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家園,一直散居在世界各個地區(qū);但是因為有相同的宗教和信仰,所以即便他們可能彼此間不相識,但是依然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彼此傾囊相助。同為猶太人,彼此就是朋友,就有義務(wù)伸出援手,這是猶太人的習慣。眾所周知,在德國、在歐洲,猶太人曾經(jīng)歷過很困難的一段時間,從那個時候開始,猶太人民就認識到,必須把全世界散居的猶太人匯聚到一起,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國家。我想,沒有這種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可能就沒有今天的以色列。
問:猶太諺語說:兩個猶太人,三種看法。您覺得您的國人是不是很善于尋找并維持彼此之間的差異呢?
潘立文:這句諺語雖然源自一個笑話,但是我認為還是很能反映出以色列人民的性格。而且,這種不斷求異的性格也使得以色列人民不斷地追求創(chuàng)新。
至于為何猶太民族有“善于求異”的性格,我想這首先是源于猶太民族的歷史。自古以來,猶太人總是身處逆境,比如,猶太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沒有自己的國家,不得不散居在世界各地。在異國生活時,他們往往被要求不能工作、不能擁有自己的資產(chǎn)。這使得他們不停地思考,如何能賺錢、如何能生存下去。這種“總是想辦法”的狀態(tài),使得他們逐漸建立了創(chuàng)新的意識。
其次,這種性格也源于猶太人的教育觀念。猶太民族信奉《圣經(jīng)》,每個人從小就要學習《圣經(jīng)》。在以色列,學習《圣經(jīng)》的方式是,老師教給孩子們《圣經(jīng)》中的道理,同時非常鼓勵孩子提問,不斷地追問“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就是猶太人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使得每個猶太人從小就具備提問題的意識,并且從小認識到,即使這個人是老師,但是他說的不一定全部正確,也需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和思索后才能判斷出:老師教給自己的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最好的,還有沒有比之更好更佳的方法。
問:說到教育,請問貴國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是什么呢?用分數(shù)嗎?
潘立文:首先我想說的是,在我國,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yōu)秀,分數(shù)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因為我們認為,不怕學生犯錯誤,而是怕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對我們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教育中是最重要的。
我國的教育制度和中國不太一樣。我知道,中國有高考,這對于每一個中國學生來說,都是壓力很大的一個關(guān)卡。但是在我國12年的基礎(chǔ)教育中,沒有類似高考這樣“一考制”的考試,而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考試,最后得出一個綜合的評估結(jié)果。所以,我想以色列的學生大概沒有中國學生面臨的那種巨大的壓力。
而且,在以色列找工作,學歷并不是唯一的資本,經(jīng)歷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在以色列,出于國防安全的考量,有高中畢業(yè)后“服兵役”的規(guī)定,女生是兩年,男生是三年。在部隊中從事哪方面的工作,也是考核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一個重要方面。
這里要提到一點,支撐以色列國民經(jīng)濟的很大一部分是高科技。對于學生來說,不止是在本科教育中會接觸到有關(guān)高新科技的學習,在服兵役的時候,就有很多接觸到高新科技的機會。打個比方,一個男生25歲大學畢業(yè),如果他大學學的是高新科技,在3年的部隊生活中,也是從事高新科技的相關(guān)工作的話,那么他可能是雇主爭相雇傭的對象。
我想,這也表明,不只是學歷,不只是分數(shù),在軍隊的經(jīng)歷也能為一個學生加分。我想,服兵役的經(jīng)歷可以豐富人生閱歷,這對學生是大有裨益的。這也是我國教育制度中一點與眾不同的地方。
問:在華爾街紐交所上市的約120個以色列公司幾乎清一色全是高科技。除美國之外,它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多。這也和您剛剛提到的教育傳統(tǒng)和服兵役的制度有一定關(guān)系吧?
潘立文:肯定是這樣的。首先,高科技在軍隊中的應(yīng)用無處不在,學生在服兵役的階段就能接觸到高科技;第二,有關(guān)高科技的學習在大學里也是很重要的科目之一;第三就是我前面提到教育觀念,以色列人從小就被灌輸?shù)牟粩嘧非髣?chuàng)新的意識。這三點都和以色列科技的發(fā)達分不開。
但是,我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說了很多有關(guān)以色列的高科技和高科技人才的話題,可是,如果一個學生的天賦不在于此,那么也沒有關(guān)系,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還有很多別的領(lǐng)域的人才也是以色列需要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和老師就會盡可能地幫助他找到他的長項,并據(jù)此培養(yǎng)他,而不是一定要進大學學習高科技。
問:在貴國,沒有一個類似于中國高考的制度,請問貴國是通過何種方式選拔人才的?一個學生能否進高等學府繼續(xù)深造是由什么決定的?
潘立文:首先,在以色列,念大學的費用并不是一項昂貴支出,而且國家會給予一定的補貼,所以無論貧富,在以色列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平等的。
在以色列,沒有中國高考這樣的一考制,而是通過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考試結(jié)果形成一份綜合評估,高校根據(jù)這個綜合評估決定是否錄取該學生。所以說,不是一個,而是一系列的考試決定一個學生能否進入高校。除此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個評估方面,就是學生在服兵役期間的表現(xiàn),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因為學生高中畢業(yè)后會首先去服兵役,在兵役結(jié)束后才會進入高校學習。比如,這個學生在部隊中接觸的是高科技的工作,那么大學可能會考慮提供有關(guān)高科技的專業(yè)給該學生;如果這名學生在軍隊中從事的是類似指揮方面的工作,那么可能表明他具有統(tǒng)籌、運營方面的能力,可能高校會考慮就此提供他相關(guān)的學習機會。
在以色列,學生是否能夠進入大學深造,絕不是一次考試就能決定的,而是通過從小學到高中的很多老師的評估,以及在部隊的長官、司令的評估意見綜合決定。
問:進入部隊的哪個部門服役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呢?是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jīng)決定了嗎?
潘立文:是的。在大概學生十七八歲的時候,軍隊里的有關(guān)部門會到高中里給即將面臨服兵役的學生們進行考試,以確定學生在部隊中適合的方向和崗位。這個考試對于以色列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因為這個考試不僅考察學生在軍隊中適合的崗位,也對高校對學生的評估有所影響。
問:和您談了這么多有關(guān)教育的話題,可以看得出,貴國十分重視教育,尤其是基礎(chǔ)教育。
潘立文:在這方面,我國和中國的觀念很一致,都十分奉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方針。眾所周知,我國一直都面臨著很大的安全方面的威脅,但是即使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們還是把很大一部分的財政支出撥給了教育,并沒有因為任何原因而縮減教育經(jīng)費的支出。
頗有主見是猶太民族的最大性格特點
問:您認為中以兩國的文化、觀念上的異同之處分別是什么?
潘立文:先說相同或者相似的部分吧。我想,前面提到的國家教育政策就很相似,即中以兩國自古都十分重視教育,也把教育經(jīng)費作為國民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就是對待家庭和朋友的方式。中以兩國的人民都很重視自己的家庭和朋友。記得我剛來中國的時候,有朋友告訴我,在中國,“關(guān)系”兩個字很重要。這個“關(guān)系”指的就是社交網(wǎng)絡(luò),指的就是“朋友”。在以色列,很多在服兵役期間結(jié)識的志同道合的好友,會選擇在大學畢業(yè)后共同創(chuàng)立一家公司,比如同在高科技部門服役的三五個好友,可能就會共同創(chuàng)辦一家高科技公司。以色列和中國一樣,可以說是“關(guān)系社會”。
至于中以之間的差別,我覺得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兩國的“紀律觀念”。我的意思是,在中國,很多時候都是父母說什么孩子做什么、老師說什么學生做什么、老板說什么員工做什么,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是在以色列,情況絕對不是這樣。兩個猶太人,三種看法,這正是以色列人的性格特點。每個以色列人都很有主見,很有想法,他們不需要別人決定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
當然,中以兩國的性格特點各有各的好處。就拿中國人很強的紀律觀念來說吧,這可能讓中國人做事很有效率。無論是國家級的大項目還是單位內(nèi)部的一個小任務(wù)目標,一聲令下,中國人可能就很有效率地完成了。但是在以色列,在著手完成任務(wù)之前,可能每個人都會提出很多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比如任務(wù)的可能性啊,執(zhí)行方案啊,這也許會導致效率慢很多,因為要協(xié)調(diào)不同的想法是非常困難的。開玩笑地說,在中國修建從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假設(shè)需要一兩年的時間的話,那么在以色列,也許用五六年都不一定能完工。這就是因為每個以色列人都很有想法很有主見,不能很順利地實施某一個方案。
問:這讓我想起2008年貴國建國60周年的慶祝大會。時任總理的奧爾默特先生在講話中說:以色列有600萬人口,也就有600萬個總理。這句話反映了以色列人民很有主見的性格。請問以色列人是如何協(xié)調(diào)彼此之間不同看法的呢?
潘立文:以色列建國僅60余年,現(xiàn)在還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威脅和挑戰(zhàn),這是每個以色列人都十分清楚的。所以,即使每個以色列人很有想法很有主見,甚至其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分歧和爭議,但是每個人的出發(fā)點和初衷是一致的,那就是更好地建設(sh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家園。這也是協(xié)調(diào)不同意見的唯一方法,即一顆愛國的心,也就是我們最開始談到的民族凝聚力。所以在必要的時刻,以色列人民的看法是可以一致的——只要是能更好地建設(shè)祖國,那就是最好的方法和方案。
說到不同的意見,這又要回到高科技創(chuàng)新的這個話題。正是因為以色列入很有自己的想法,很善于堅持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想法,才使得以色列的創(chuàng)新科技如此發(fā)達。我想,這也是富有主見的性格特點的正面作用。
問:有專家認為,猶太文化自古就蘊含著很多現(xiàn)代的思想和意識。您認為呢?現(xiàn)代的以色列人是如何看待古老的猶太思想和猶太智慧的?
潘立文:中國古代的大哲學家孔子的《論語》,至今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這點和以色列的情形很像。幾千年前,猶太人就熟讀《圣經(jīng)》,在《圣經(jīng)》中尋找一切問題的答案和解決方法,現(xiàn)代以色列人的很多觀念意識依然深受《圣經(jīng)》的影響。雖然以色列是個很年輕的國家,但猶太教卻是一個很古老的宗教,所以很多觀念都是通過幾千年來的沉淀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以色列人心中。
問:也就是說,很多猶太教的古籍和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今天以色列人的思維方式?
潘立文:絕對是這樣的。比如猶太教要求每個人都孝順父母、真誠地對待自己的朋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以色列人民至今都是這樣做的。并且,從某個角度說,猶太人的《圣經(jīng)》影響的不僅僅是猶太人和今天的以色列人,還深深地影響著諸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很多其他宗教的思想。
問:像《塔木德》這樣規(guī)定了很多待人處事方法的古籍,今天的以色列人學習嗎?
潘立文:是的。在小學的時候,就有關(guān)于《塔木德》的學科,孩子們從小就要學習里面的故事和知識,用里面提到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而且,不僅僅是在小時候要學習《塔木德》,即使是走上了社會,《塔木德》也同樣指引著人們。甚至有的時候,在法官判案的時候,假如找不到相關(guān)的法律,或者根據(jù)現(xiàn)有的法律無法判斷孰是孰非的時候,那么法官會根據(jù)《塔木德》或者《圣經(jīng)》中的處事準則做出判斷。這雖然不常發(fā)生,但是在以色列是被允許的?!端镜隆分幸?guī)定,雇工每工作六年,就可以休息一年。這樣的想法在今天的以色列法律中也有類似的體現(xiàn)。比如年假制度等,就是脫胎于《塔木德》中的準則。
問: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從《圣經(jīng)》、《塔木德》開始,猶太民族自古就是熱愛閱讀的民族?
潘立文:完全正確。因為猶太教自古就要求猶太人要讀書識字。可能古代的很多國家還沒認識到書籍的重要性,但是在古時候,猶太教就已經(jīng)要求自己的子民要熱愛讀書了。到現(xiàn)在也是,有很多猶太家庭不是生活在以色列,但是他們?nèi)匀粫套约旱男『⒆酉2畞碚Z,這是因為我們的《圣經(jīng)》就是用希伯來語寫成的。無論是富有的猶太家庭,抑或是貧窮的家庭,都會支持孩子念書,這是猶太民族幾百年來的傳統(tǒng)。我們猶太民族還有個有趣的傳統(tǒng):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讀書識字。最開始,小孩子可能會對此沒有興趣,以色列的父母和老師就會用蜂蜜寫字,小孩子天性比較愛吃甜的東西嘛,就會用手蘸著蜂蜜吃。這樣一來,小孩子可能在用手順著字的筆畫沾取蜂蜜吃的過程中就認識、記住了這個字。
培養(yǎng)學生對圖書對閱讀的熱愛
問:請介紹貴國人的閱讀愛好,宗教類的圖書多嗎?
潘立文:我想不論是我本人,還是其他的以色列人民,閱讀的范圍都是很寬泛的。雖然我們熱愛閱讀的傳統(tǒng)是來源于宗教,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看宗教方面的圖書。以色列人民的閱讀范圍很廣泛,比如小說類的,歷史類的,非虛構(gòu)類的,等等。在以色列,最常見的打發(fā)空余時間的方式不是看電視、看電影,而是讀書。在以色列,每天可能要從早上8點半一直工作到晚上9點——相比起來,中國人、美國人、歐洲人在這方面幸福多了——但是即使工作很繁忙,以色列人還是會盡可能地抽出時間來閱讀。
在以色列,教育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對圖書、對閱讀的熱愛。當然,這種對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是很自然的。老師會提供很多書單給學生,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
問:在中國學生的書桌上,課輔圖書占據(jù)了很大的一部分。
潘立文:在以色列,老師開給學生的書單也不是漫無目的的,也是和學習有一定關(guān)系的,但是絕對不是那種習題練習冊之類的。學生可以很自主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進行閱讀。老師不會硬性規(guī)定學生必須讀哪本或者哪類的圖書,只是給他們建議而已;因為在以色列,除了《圣經(jīng)》、《塔木德》,沒有哪一本書是被要求全部的學生閱讀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能一概而論。當然了,學生自己選擇的課外閱讀圖書,也不是和學校的學業(yè)毫無關(guān)系的。一般都是兩者互相補充,或者是課外閱讀作為課內(nèi)學習的補充完善部分。我記得我讀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哪類的圖書適合我看,或者可以幫助到我,但是絕對不會說哪本書是必須看的。
說到老師和學生,我還有一點想說。在中國,老師是非常受尊重的。在以色列,這種尊重和中國不太一樣。以色列人民也很尊師重道,但是絕對不是對于老師說的一切都說一不二地接納。老師絕對不是課堂上的主導者,學生也不只是聽者和記錄者而已。很多時候,在課堂上,老師還在講課,學生就會打斷老師,或者用中囤的話說叫“七嘴八舌”、“接下茬”。當然,學生這么做,老師并不會生氣,因為在以色列的教c82c635f93cfc8a1e0f326697262b4ed師們看來,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正襟危坐,或者一絲不茍地把所有講義都記錄下來絕對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的目的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天賦所在,敢于提出新想法,并且敢于說出來。我覺得這也是以色列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所在。
問:如此說來,以色列人從小習慣了提出異議,那么工作后面對老板的時候也會如此嗎?老板不會覺得自己的權(quán)威受到了挑戰(zhàn)嗎?
潘立文:提異議的方法有很多,也不是提異議就要用強硬的態(tài)度。在以色列,員工與老板意見相左的情況時有發(fā)生。一般都是員工明確地表示,自己有一個更加優(yōu)勝的方案,比現(xiàn)有的方案更值得大家參考。當然以色列的老板也是很民主的,因為員工和雇主的目的都是為了公司的發(fā)展。如果新的提議真的是對公司的發(fā)展更加有利,那么老板往往會欣然接受。這點和中國也不太一樣,在中國,老板是絕對的權(quán)力集中者,在以色列可不是這樣的。就像在中國,稱呼老師都是某某老師,稱呼上司也是某某經(jīng)理等,但是在以色列,都是直呼其名。從這個小細節(jié),大概就能看出中以兩國的差別。
問:最后,請您推薦一本您認為最能代表以色列人民性格的書給我們的讀者。
潘立文:首先,我要推薦的肯定就是我們的《圣經(jīng)》——我認為最有智慧的一本書,雖然很古老,但是蘊含著很多至今都不過時的偉大智慧。第二本我要推薦的是《創(chuàng)業(yè)的國度——以色列經(jīng)濟奇跡的啟示》(中信出版社2010年9月版),這本書會告訴讀者,為什么以色列這個小小的國度,在面臨安全威脅和眾多問題的今天,能在創(chuàng)新方面做得如此令人矚目。這本書的作者一位是美國人,一位是以色列人,從不同的視角剖析以色列在高新科技方面取得矚目成績的原因,十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