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會上,劉翔的因傷退賽又一次讓無數(shù)國人為之扼腕。從八年前悉尼奧運會的意氣風發(fā),到四年前北京賽場上的黯然退賽,再到如今的折戟沉沙,時耶?命耶?就在劉翔低頭吻別欄架的一剎那,不禁讓人感嘆:時來天地同借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就在兩個月前,在國際田聯(lián)鉆石聯(lián)賽尤金站110米欄比賽中,劉翔還以12秒87平了世界紀錄,可偏偏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在劉翔想一洗前恥的跑道上,傷病卻再一次將他擊倒,這到底是傷病使然還是造化弄人?難道冥冥之中真有“命數(shù)”?
說到“命數(shù)”,我忽然想起了李宗偉。在與林丹的羽毛球男單決勝局中,李宗偉也曾19比18領先,這是與一年前的世錦賽一模一樣的比分,但結(jié)局是,李宗偉再次鬼使神差地遭到林丹逆轉(zhuǎn),歷史再次重演。“沒法子,這是我的命數(shù),兩屆拿了第二,就是要去接受?!痹谫惡蟛稍L中,李宗偉說了這樣一句話。
競技比賽,當然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但與其他運動員失敗后的痛心疾首相比,李宗偉似乎太冷靜了些,據(jù)說他還出版過一本自傳,就叫《敗者為王》,看來李宗偉還是很認同自己的“敗者”身份的。不知為什么,對這位自稱“敗者”的運動員,我倒從心底里認為他是一位強者。
有一本很著名的書,叫《修煉當下的力量》,作者??斯亍ね欣蛔u為當代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埃克哈特·托利認為,面對從天而降的災難和突如其來的變故,最該持有的態(tài)度是“臣服”,這種“臣服”指的是對已發(fā)生的事實的一種認同,而不是在內(nèi)心中拼命地去抵抗,因為這種抵抗非但徒勞無功,反而徒增人的挫敗感和無力感。其實,失敗并不是成功的對立面,而是成功的一部分,只有坦然接納失敗,才能卸下包袱,輕裝前行。
顯然,劉翔和李宗偉不同,從巔峰跌落的感覺肯定比始終攀不上山頂要更痛,所以劉翔在賽后通話時喊了一聲“爸爸”就痛哭失聲,所以就算坐著輪椅也不愿回家而是回訓練基地,因為怕“難為情”。劉翔的心情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也正如埃克哈特·托利所說的那樣,如果不能“臣服”于已發(fā)生的變故,那么就“臣服”于自己內(nèi)心的抵抗。是的,在我們還無法坦然接受失敗的時候,不妨就放任此刻心中的痛苦,因為,這種痛苦,也是最終達到心理平復的一個必經(jīng)過程。
那么,真的有“命數(shù)”存在嗎?讓我們再來思考一遍這個問題,如果說劉翔兩次奧運退賽是“命數(shù)”,那么八年前劉翔奧運奪冠是不是“命數(shù)”呢?
沒有恒定不變的“命數(shù)”,世界上唯一恒定不變的就是“變化”,世界和我們的生命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著變化,有些變化是意料之中的,有些變化是意料之外的,而面對變化我們可以做到的、并一定要做好的就是——坦然接受,并奮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