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女生拉莉莎吃東西的時候偶爾會說,嗯,這個東西吃起來“非常圣誕”。我很好奇:“圣誕到底是什么味道呢?”“圣誕的味道啊……是混合了朗姆酒、肉桂、胡椒、生姜、丁香之類又甜又溫暖的味道。” 說道丁香、生姜和肉桂,最先浮上我腦海的是鹵肉料。但是,對于一些歐洲國家的人來說,提起這三樣,毫無疑問會想起圣誕節(jié)。拉莉莎一臉花癡的表情,嘴角都要流下口水來:“圣誕節(jié)有朗姆酒水果蛋糕,蜂蜜胡椒餅,還有里面包著杏仁糖的甜餅干……”旁邊的英國男生杰克不以為然地說:“可我想到圣誕,只想到烤雞和圣誕布丁?!崩蛏痼@地問:“難道你們沒有熱紅酒和姜餅人么?!”他說:“有,可是那不重要?。 ?/p>
如此這般,我對圣誕到底吃什么產(chǎn)生了考證的興趣,于是拜Google大神。原來我們最熟悉的圣誕火雞,并不是圣誕節(jié)的固定菜式。瑞典吃豬肉丸子,英國吃塞滿葡萄干的圣誕布丁,德國吃浸滿朗姆酒的圣嬰水果面包、東歐吃十二道素菜、墨西哥甚至是吃有機水果和沙拉過圣誕。香港作為維基百科圣誕大餐這個詞條下唯一的亞洲地區(qū),身份有點像是亞洲代表。香港意義上的圣誕大餐就是中國大多數(shù)人腦中的圣誕大餐:餐廳推出的圣誕套餐。吳昊在《亂世童真》一書中提及,香港某餐廳于1959年推出的圣誕大餐,餐牌內(nèi)包括10道菜式: 什果、餐湯、吉列石斑、鴨肉、火雞火腿、焗意粉、布丁、生果、咖啡或茶及禮物一份,收費為每位五元半。
拉莉莎生于德國和瑞士交界的科隆,她非常非常喜歡圣誕節(jié)。他們家的圣誕節(jié)比別人家的都長,別人家的圣誕樹最多在屋里放一個月,她總是求媽媽再多留兩個星期??坡”簧趾秃窗鼑?,拉莉莎最喜歡和爸爸一起去森林里砍圣誕樹,砍圣誕樹似乎天經(jīng)地義地是爸爸和女兒的事情,朋友和親戚都不會參加。圣誕前兩個星期左右,天氣非常冷,不但地面被白雪覆蓋,有時連河面都結了冰。不管天氣如何,如果那天早上決定要去砍圣誕樹,什么都擋不住。拉莉莎和爸爸穿上雪靴帶上斧頭前往森林,而媽媽在家里準備煮加了肉桂、檸檬皮、丁香、砂糖的熱紅酒。塞滿糖漬果脯的圣嬰水果面包已經(jīng)烤好,浸滿了朗姆酒能保存兩個月時間,桌上也擺上了各種口味的胡椒蜂蜜餅。房間里開足暖氣,由于室內(nèi)外溫差大,窗戶被水蒸氣模糊,屋里彌漫著圣誕節(jié)溫暖的香味。
也許是因為科隆附近有很多森林,有事沒事都和森林過不去。在很久很久以前,真的很久,遠在歐洲被基督教主導之前,5月1日并非勞動節(jié)而是慶祝五月來臨的異教節(jié)日。很多歐洲國家仍然在慶祝這個節(jié)日,但它在信仰上的意義早已經(jīng)失去了。在德國,這個日子是男孩向女孩示愛的好時機。男孩會砍一棵樹放到自己喜歡的女生家門口,要是女孩討厭那個男生的話,就會砍一棵圣誕樹作為回禮,因為松柏渾身是刺,收到了圣誕樹的男生意味著被拒絕。
我最喜歡圣誕姜餅人。姜餅人好可愛,有扣子、蝴蝶領結,有時還戴著紅色的小帽子。大家都不舍得吃姜餅人,好多小朋友都有過把姜餅人藏在床底、枕頭直到它發(fā)霉的經(jīng)驗。在一家面包店里,我看見過一些少了帽子或少了手腳,被做壞了的姜餅人,靜靜躺在角落的籃子里,上面寫著:“受傷的人,打折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