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嘯、李燕杰,張海迪,這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稱為“青年導師”的響當當人物,曾紅遍神州大地。他們或以現(xiàn)實版“牧馬人”的悲涼坎坷人生,引發(fā)青年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刻思考;或以馬克思主義學者對理想信仰的獨到見解,喚起青年對本源文化思想的堅守。一場場精彩生動、催人淚下的巡回報告,猶如刮起的陣陣旋風,吹開了人們心靈的窗簾。他們,也成為那個年代熱血青年的偶像。
不可否認,在三十多年前,當撥亂反正摧毀了心目中的神像,當改革開放帶來了對世界的驚愕,當“傷痕文學”將苦難挖掘作為新的思想啟蒙,當鄧麗君歌聲把所有的豪言壯語化為柔情密語,那些極致性的苦難與非常人的掙扎歷程,極易如迷惘中的火光、沉淪中的棒喝,瞬間點燃起青年心中的火焰,在“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響亮口號中一呼百應。
如此激情燃燒的歲月,令人懷念不已。在此后的30年間,我們的教育和意識形態(tài)主管部門,總希望涌現(xiàn)一批批新的“青年導師”,來點亮青少年理想的燈塔;我們的社會,總希望通過一部部異彩紛呈的“成功學”,指引青少年實現(xiàn)美妙的夢想;我們的媒體,總想搜刮肚腸地策劃出一個個有關人生理想的話題,再現(xiàn)“人生的路,為何越走越窄?”的轟動效應。
不得不承認,很多這樣的努力如今只是一廂情愿,“賠錢賺吆喝”而已。
有人曾經(jīng)設想,如果再讓曲嘯、李燕杰來給現(xiàn)在的大中學生做報告,效果會怎樣?共同的結論是:話不投機。即使如今已經(jīng)當上全國殘聯(lián)主席的張海迪,也未必再愿意到大學生中暢談自強不息的奮斗史。
當代的青少年到底能聽得進什么,喜歡效仿什么?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去年,一本《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熱銷市場,令許多家長看后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從來不懂自己的孩子。但是,自前年美國出了個華人虎媽之后,去年在中國本土又冒出個虎爸,把人們的思維一下子拉回對“棍棒教育”的原始狀態(tài)重新估量中——用不著懂得孩子。
各類現(xiàn)象,種種道理,其實都沒有絕對正確,也無所謂謬誤。要驗證它是否管用,并非“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撒什么種子發(fā)什么芽”那么簡單直觀,而是要充分考慮什么土地撒什么種,什么環(huán)境結什么果的問題。用在農(nóng)耕上,叫觀天測地;在育人上,叫因人施教。
從這個顯淺的意義來講,當今時代的確再難產(chǎn)生出萬人景仰的“青年導師”,也不可能具備讓所用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誰能真正了解青少年,熟悉青少年的生存狀態(tài),知道他們心底里在想什么,誰才能擁有影響和引導青少年的資格和權利。
要獲得這樣的資格和權利,唯有融入。融入他們的生活,融入他們的思考,融入他們的追求,融入他們的夢想。當我們真正成為青年人的知音或朋友后,你不刻意的一次講述,會打動他們的心靈;你不經(jīng)心的一段經(jīng)歷,會成為他們的鑰匙;你不掩飾的一個教訓,會使他們避免一截彎路……
我們本期專題就是選擇了幾個從事不同職業(yè)而又深受青年歡迎的人物,他們有的鼎鼎大名,有的名不見經(jīng)傳,但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到青年中,在影響青年、引導青年上發(fā)揮著不同尋常的作用。通過他們的故事來看一看,當代青年社會到底是怎樣一片“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