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jk8PcNwesMDHi8gvpPybbi.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bB5VyyYQEiczGAy57iv8AK.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8CqpTsFzWmkCFYrP5zrPea.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FfBpmuAMneQViASFuppRzQ.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MQoP63QEdxsYgikSikJ9z2.webp)
![](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QP5hiycfu8mUnrARfkCsS4.webp)
她以不經意間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無意中撩撥起了網民的情緒,感動了眾多生活在大都市的異鄉(xiāng)人
太想家了,79歲的常秀峰老太太,堅持從廣州回到了拐河鎮(zhèn)江家村,住在小姑子、妹妹等老親戚的家里。親戚家沒電話,更沒有網絡,她又過上了熟悉的生活。
拐河,是河南省方城縣的一個鎮(zhèn)。即便是本縣人,也多半沒去過那里,因為鎮(zhèn)子藏在大山里?!罢{皮搗蛋,調到拐河四里店”,是方城當?shù)氐囊痪漤樋诹铩媱澖洕甏?,偏遠的拐河鎮(zhèn),是公職人員最不愿被分配到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
山村依舊,生活依舊。所不同的是,在廣州呆了七八年,她多了一個名字——“梵高奶奶”,而這個名字的知名度,甚至擴散到了全球。即便在閉塞的老家,也常有干部模樣的人來找她攀談問候,目的往往是求一幅畫。
即便經歷了繁華,常秀峰仍然很難理解,自己種了一輩子地,一個大字不識,怎么到老來突然間成了名人?上了無數(shù)的電視節(jié)目、報章雜志,還在香港開辦了個人畫展,出版了畫冊,作品還被臺灣地區(qū)的領導人馬英九和法國著名攝影大師斯魯本等名人收藏。
這并沒有改變老太太什么——兩次上《魯豫有約》節(jié)目,她一問一答,從未迎合;在廣州馬路上被市民認出來,她以農村人樸實的熱情對待;收到百多元的稿費,她就換算成當年種地的收成;甚至在公園看到園丁拔草,她也忍不住湊上去過把勞動的癮。
常秀峰種了60年地,生養(yǎng)了6個孩子,但許多東西比如網絡,對她也許永遠是個疑惑。
不識字的山村老太
在江家村,常秀峰是個“有本事”的人。她不識字,但6個孩子除了送給親戚一個以外,3個高中畢業(yè),2個大學畢業(yè),全部走出了大山。
2002年,常秀峰老太太的老伴去世,2003年元旦,在兒子的極力堅持下,她第一次離開河南老家來到廣州。
住慣了山村,常秀峰并不習慣都市的生活。一樣的樓房、硬硬的水泥路面,都讓她感到不適應,很少下樓。在家里,老人為三歲的小孫女講家鄉(xiāng)的故事,說到自家種植的山楂樹,老人說:果兒是紅的,葉兒是綠的,但任憑如何描述,孫女依然弄不清模樣。
有一天,小孫女用蠟筆在紙上涂抹,老太太順手拿起了蠟筆,興致勃勃地一起涂鴉,把果子涂成紅色,葉子涂成綠色,在白紙上畫出了山楂樹。一瞬間,小孫女全明白了。
隨后的日子,老太太講的故事越來越多,畫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一個偶然的機會,做美術編輯的兒媳看見了這些蠟筆畫,立刻震驚了——從沒學過繪畫的老人怎會有這樣的天賦,雖然率性而為,卻真實拙樸,頗有“后印象派”的風范。
有了家人的鼓勵,拿孫女的蠟筆和水彩筆畫畫,成了老太太生活中的最大愉悅。
老人的畫沒有專業(yè)畫家的點、線、色塊、色調、比例,既逼真形象,又寫意抽象。在老人的筆下,自己曾經生活過多年的江家老屋,紅彤彤的山楂樹,金燦燦的向日葵以及山里的野貓、小鳥等家鄉(xiāng)的一切都顯得分外美麗。
那些鳥、蟲都是與老人在農村相伴多年的老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她都表現(xiàn)在紙上。甚至畫叢灌木,老太太都能說得出來是哪片山坡哪條田埂上的一叢杜鵑。
許多到家里的客人,都說這些畫很容易勾起人們對鄉(xiāng)土的回憶,很容易被畫里流露出來的情感所感染。于是,老太太的家人把這些作品掃描下來,然后手工裝訂,送給喜歡的朋友。期間老太太回河南老家探親戚,也帶上幾本。
2006年以前,老太太還叫常秀峰,她作品的傳播,也僅限于此。
突如其來的“出名”
2006年1月的一天,正是農歷春節(jié)前鄉(xiāng)愁彌散的時候,常秀峰老太太的兒子開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貼母親的畫,并著手撰寫老人的一系列故事。
本來,這只是為保存生活的點滴,順便寄托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梵高奶奶”的稱號橫空出世,并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紅遍2006年初的整個網絡。無數(shù)的網民點開老太太的作品,一邊品讀,一邊流淚,每一篇博客之后,令人感動的留言綿延不絕。
“梵高奶奶”的影響力迅速突破了網絡,走向傳統(tǒng)媒體。一個月后,《南方都市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繪畫經歷。隨后,《南方人物周刊》、《羊城晚報》等各大媒體也相繼進行報道。
2006年6月和11月,常秀峰兩次受邀走進鳳凰衛(wèi)視的《魯豫有約》。在演播室,老人的一幅《向日葵》與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廳。
魯豫詢問老人對兩幅《向日葵》的看法,常秀峰說:“那個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開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畫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陽光溫暖她,有土地養(yǎng)著她,有水滋潤著她,就像我畫她的心情一樣,很幸福?!?
常秀峰沒有名利和雅俗的概念,所以在錄制現(xiàn)場她毫不怯場,魯豫引出一個話題,老太太就能接過去暢所欲言,地道的河南話、樸實的舉動、爽朗的個性感動了現(xiàn)場觀眾。
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魯豫問她:“你知道網上現(xiàn)在有多少年輕人在崇拜你嗎?”老太太想了想答:“幾十個吧?!庇^眾笑場。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廣州名人。并不常出門的她,偶爾在家人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園游玩時,常常會有人請她簽名,向她求畫,不識字的她只能按照兒子的示范,照葫蘆畫瓢地“畫”上自己的名字。
網絡,讓常秀峰成為了“梵高奶奶”。對于別人稱自己為“梵高奶奶”,老太太很是納悶。她說:“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這個,方圓幾個村也沒有叫這個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
她畫的其實是鄉(xiāng)愁
常秀峰雖然會簡單點擊博客,看看自己的畫作,但不識字的她,只能叫兒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寫日志和回復網友。當然,作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鄉(xiāng)文化的沖突幾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擊出了很多樂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畫了一幅畫,兒子將它掃描到了網上,老太太就問了:“咦,我的畫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還有一次,兒子將老太太的一幅畫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張噴繪回來,拿給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覺得神奇了:“這畫明明我放在家里,你怎么又變出一幅,還這么大?”
人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就是這樣一個對“藝術”、“文化”和名利都很陌生的農村古稀老人,以不經意間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無意中撩撥起了網民的情緒,感動了眾多生活在大都市的異鄉(xiāng)人。
網絡,其實不僅是信息的高速路,更是各種情緒的聚集地。許多人,在這里尋找情感的寄托以及情緒的出口。老太太用畫筆回憶往事和鄉(xiāng)村,回憶她的花草,她的動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樹,她的土地。這些燦爛的色彩也許會觸及到人內心最柔軟的那一部分,勾起每個人的鄉(xiāng)愁,點燃了漂泊異地的人們對童年、對父母、對鄉(xiāng)村的追憶和思念。
常秀峰很少畫身邊的景致。老人說過,廣州的高樓走不進我的心,我畫不出來,老家的景致雖然看不到,但它們在我的心里。
2007年1月,梵高奶奶在香港舉辦了個人畫展,并出了一本畫冊義賣,所得資金由慈善基金管理,捐助給甘肅貧困地區(qū),參與危校救助計劃?!拌蟾吣棠獭闭f,那感覺像是在做夢。但她很滿意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還能做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善事。
其實,即便回歸了山村田園,沒有親戚朋友好奇地追問,常秀峰老太太仍然說不清自己是怎樣成為了“梵高奶奶”,怎樣成為了名人。
在河南山村,由于眼睛已經不好使,“梵高奶奶”已經放下了畫筆,也遠離了網絡。但只要這些畫在,我們就能永遠記得在這個互聯(lián)網時代,一個叫“梵高奶奶”的鄉(xiāng)村老太太,和她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
責任編輯 董穎